答:田姓的起源
田氏出自陈氏,因古代“陈”、“田”读音相近,陈国公族陈完(田完)奔齐后遂以田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妫满为陈侯与公爵同等,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有贤名,齐桓公赏识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并封他田地。陈完为隐姓氏而改称田完。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吕氏齐国(姜齐)成了田氏齐国(田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迁徙分布
田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自秦国吞并齐国后,田姓最初是向西、北之地迁播。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灭掉。为了清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相当今河北、天津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里,田姓的郡望又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颖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衮州(今属山东)等地。可见,汉至隋唐之际,田姓已基本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宋时,田氏南迁繁衍于今福建、广东等地。据有关资料所载,田希圣为田氏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4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2传至滋茅,徙居福建长丁;芝英迁广东兴宁。田滋茅子松岗,于宋末迁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清初湖广填四川此次移民运动中,原居于湖广麻城孝感里的田玉美一脉族人迁居至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金子沱田家河坝居住,后人遍布今重庆合川市境内以及四川、重庆等地。
田田* | 2020-09-16 18:08 2462 1
答:我在研究編修《高氏族譜》中,所看到的《族譜》都記載高姓的太始祖是炎帝神農氏,也都公認高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將炎帝神農氏奉為高姓上古一世祖。因此,我閱讀了有關的史書,對炎帝神農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開創者之一,為歷代世人所敬仰。近年,考古專家在炎帝神農氏的主要生活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前的磁山斐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遺址。并出土一批磨製精緻的石器及碳化的粟谷。在文化遺址中,姜寨(今陝西臨潼西南臨河)是姜姓氏族在新石器時代最大的聚落遺址,至今保留完整。這證明了炎帝神農氏在我國氏族社會中,不僅是神話和傳說人物,而是我國歷史上確有其人。
戰國時期,我國研究古代歷史的儒家、方士都認為,我國古代存在著巢居、火食、畜牧、農耕等發展的階段。他們把它稱為有巢氏代表巢居時代;燧人氏代表火食時代;伏羲氏代表畜牧時代;神農氏代表農耕時代。
據戰國莊周《莊子》記載:「古者禽獸多而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畫拾橡、粟、暮棲木上,故命曰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在這段文獻中,清楚地指出,我國歷史上存在有巢、遂人、神農等三個時期。我國著名的古史學家徐旭生認為:『在農業開始發展的時候,把土神叫做神農是最初的意思,此後才用於代表時代,或把農業發達的氏族稱為神農氏』。這樣的解釋是非常適當的。據周秦年間《山海經》書中,有「炎帝」一詞,到戰國末期到西漢時期的《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書,「炎帝」與「神農」兩個名字同時出現在一書中。到西漢莫的《世經》書中才把「炎帝」與「神農氏」兩個名詞結合起來,統稱為炎帝神農氏,遂用至今。儘管日前研究炎帝神農氏的專家學者,對炎帝神農氏稱謂的文化涵義有不同的觀點,但認為炎帝的稱謂應是人物、氏族、時代等多種文化涵義組成的一個整合概念,都認為「神農氏」的稱謂應是與我國農耕文化的創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炎帝神農氏的文化涵義,作為一個綜合的概念,是指主要氏族部落聯盟,或是時代。作為炎帝神農氏的第一代,也是當時這個歷史英雄人物,交疊形成的偉大形象,使它具有群體性和普遍意義。
據西晉《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也』。又據北魏《水經注·渭水》一書「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它說明了姜水與華陽很近,故姜水是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炎帝·右年)的誕生地。至於「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我認為感生是當時母親氏族社會「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特殊條件下的產物。這種歌頌祖先誕生的神異感生神話,是古代文史記載及民間傳說,把炎帝神農氏看成是龍的後代和龍的化身,來歌頌自己的祖先。這樣歌頌祖先誕生的神異感生神話,歷史有之。據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國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炎帝、黃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炎帝為姜,黃帝為姬」。從中我們可以理解炎帝神農氏第一代時期的婚姻關係,已經從母系族社會的血緣群婚過渡到族外婚姻制。炎帝父親的氏族為少典氏,母親的氏族為有嶠氏。是睦鄰友好,世代通婚的兩個氏族。炎帝氏族是從這兩個氏族分支出來。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一帶繁衍生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氏族發展成為氏族聯盟,開始沿著渭河、黃河流域兩岸向東發展。有關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據《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衰、次帝榆罔,凡八代』。為現今多數姓氏譜牒所採用。
炎帝氏族,主要生活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中游一帶。因此地宜耕宜牧,所以就落地戶安居,繁衍生息,逐漸成為強盛姜姓原始部落。由於人口的增長,先人爲了生計,有一部份姜姓部落順渭河中游東下,深入河南西南部,在河北到山東三省交界地域定居。由於炎帝部落政通人和,仁德睦鄰,繁榮富強,安居樂業,炎帝神農氏的姜姓部落也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後來蚩尤領導的鹿部落,不斷擴大領土,原住在晉中南部和河南中原的炎帝部落,與蚩尤爭奪地域戰敗。炎帝部落向黃帝部落求援,這就是炎、黃部落的第一次聯盟。共同與蚩尤部落血戰與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擒殺蚩尤。涿鹿之戰後,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因為爭奪天下盟主地位,導致連年戰爭。戰後炎帝與黃帝又實現第二次聯盟。當時,炎帝聯盟部落的部份部落加入了黃帝部落聯盟,一部份部落跟隨炎帝神農氏第八代(炎帝榆罔)南遷到長江漢水流域,這是炎帝部落的第三次遷徙。把炎帝部落當時先進的農耕技術、醫藥發明帶到了南方。從而受到當地族民的擁戴,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商朝末期,黃帝部落不斷向南擴張,炎帝部落開始了第四次大遷徙到達湖南境內。
通過四次大遷徙,炎帝部落的足跡東到暘谷(今山東省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肅省敦煌一帶),南到交趾(今嶺南一帶),北到幽都(今河北省北部),並在東方留下了四個著名的諸侯國:申(今河南省唐河縣),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許(今河南省許昌縣),齊(今山東省北部)。南遷促進了南方生產力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據陝西省寶雞市炎帝課題組考證,炎帝時代距今有一萬年至四千八百年左右。其下限以阪泉之戰,地位被皇帝替代為止。這個時期,我國歷史上還沒有文字記載。我相信我國大史學家呂思勉、史學家何光岳在《炎黃源流史》上說的『炎、黃均為伏羲氏的後代』,最早的炎帝神農氏生於寶雞姜水一帶。湖北隨州為炎帝神農氏第三代烈山氏部落的遷徙地。湖南靈縣的炎帝陵,是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墓。
我我相信今陝西省寶觀岐山縣的民間傳說,應該是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炎帝是死在天臺山(陝西寶觀市南),我也相信炎帝神農氏第一代出自少典氏族的羌族,因為羌族人死後遵古習俗火葬,所以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的墓地無法詳考。那陝西寶雞的炎帝陵是衣冠塚,這絲毫不會影響後世中華兒女對太始祖的尊榮敬仰。因為,後世人祭祀尊敬是炎帝神農氏自強不息、開天闢地、氣貫長虹、功昭日月的炎帝精神,並不是崇拜他的偶像,敬奉鬼神。
史載民傳,炎帝神農氏的歷史功績,昭然於世,被稱為農業始祖,醫藥始祖,與黃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最主要的功績概括如下:(一)始作耒耜,教民農耕。(二)始嘗百草,製藥治病。(三)日中為市,以物易物。(四)擇善而居,房屋起源。(五)燒窯製陶,導民生活。(六)織麻為布,成衣保暖。(七)削桐為琴,以樂族民。(八)創造弓箭,防獸保族。(九)太陽造曆,規律人生。(十)融合民眾,統一中原。
高鹏* | 2020-09-13 17:15 2563 1
答:家谱凡例举例: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述本族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情况。
二、采取寻根溯源的方法,上起始祖下至2012年8月底,以世次排列,至今已有12世人。
三、以详近略远,详今略古的原则,对1——7世先祖的婚配只写姓氏,女儿只写数量,对于有的先祖婚配何氏,因资料所限,无法考证,只能以“?”表述。从八世起对婚配及女儿都以实名记载。
四、先祖碑文所叙子孙与手抄本所记有些不同,但因世与世有些碑缺失实在无资可循,只能以手抄本所载为准。
五、本谱人物所录对象,按公议标准。副科以上职务、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录入。
爱霞* | 2020-09-13 17:12 2385 1
答:下枣林村高氏家谱
(中阳城内南街高氏支系)
编委主任:高三元
副 主 任:高 江 高兔全
编 委:高铭务 高 淇 高 汉 高 洋 高 洁 高 津 高 潭 高和平 高林春 高林杰 高贵明
主 编:高 江
副 主 编:高 汉 高 潭
晚霞起* | 2020-09-13 17:10 2402 1
答:目前,江西已有家谱556种,《中国家谱综合编目》556种,上海图书馆现有藏书526种,分布广泛,所涉县市也较多,共有51个县市,比较集中的有东部玉山、广丰、中南部吉安、瑞金、西部萍乡等地。因江西谱一浙江、湖南、广东等省相壤,故该省部分地区也融入其省谱特征。下面是一些更具代表性的例子。
玉山、广丰等位于江西东部靠近浙江西部,所以,该地区的家谱与浙江、衢州一带的家谱在各方面基本相似。例如民国四年木活字本《怀玉贤堂韩氏宗谱》。江西省中南部的家谱,以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关杨氏七修谱》为代表,左右两侧各有双边,两面各有鱼尾,无世系图,只有欧式世系表,各世系表的页码是接前一册的尾数,而不是从第一册世系到一百页,第二册世系表的页码是从第一册世系到一百页,按顺序推类,省其它地方也有这种情况,小字说明的内容与被说明人的名字并列,不再减格,除儿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说明的内容不换行。
江西西萍乡等地家谱萍乡紧邻湖南,所以它和湖南中部的小谱没有多大差别。例如民国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乡]萍西东桥汤氏三修族谱》,四面双侧,边框清析,近版心栏线粗;序文、传记、墓志铭等文字每半页9行,行22字,长宽各0.7厘米,世系图人名大字长宽各1厘米,说明小字约0.5厘米,姓名版面粗而醒目;欧式世系表,姓名版面减名一格,说明项减名一格。
荷花* | 2020-09-07 18:36 2324 1
答:继浙江、苏、湖南之后,安徽现存家谱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区,此外,桐城、皖北等地也有较密集的家谱。安徽的家谱版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版数绝对第一。《上海图书巨藏明刻家谱》共有322种,其中安徽家谱有近300种。在明刻本的《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中,绝大多数的家谱也是安徽家谱。这和“明嘉靖前后,歙县刻书工艺急速发展,制作精良”是分不开的。清末及民国时期安徽家谱的版式与浙江、江苏两省的家谱相似,但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版框较长,多是双边的。版心界栏线细长,也同江苏、浙江谱,世系分上下两栏,同浙江家谱,但上栏比浙江家谱窄。
版心字体粗而醒目,同湖南谱中,大字、小字都比较方正,有些大字稍长,大字与浙江谱相近,小字与湖南谱相近。
体例特别,多家谱世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只取其中一种,取世系表的谱数多为欧式;表示第几世的字形,以黑底白字的矩形花框装饰;世系图中表示族人姓名的字形,多在名字后冠上“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晚餐* | 2020-09-07 17:16 2461 1
答:绫绢,是真丝织物的两个品种名称,现代的绫与绢,为丝织物大类名称。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有“五不写”,其中一条就是绫绢不写。苏轼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由此可见绫绢的材质之高。
绫
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属于斜纹组织的织物。斜纹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织物的经纬浮点呈现连续斜向的纹路。绫也有斜向的纹路,但是又和一般的斜纹不同,而是现代纺织学上所说的“变化斜纹组织”,多半呈现山形斜纹和正反斜纹。古书《释名》中有“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冰的纹理是倒立的V形,具备摇曳的光泽,同时,这也是绫的特点。
绫,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素绫是单一的斜纹或变化斜纹织物,纹绫则是斜纹地上的单层暗花织物。战国、秦汉时的丝织物中已有这一品种,但没有保存下来的实物。到唐代,绫的生产始盛,浙江所产缭绫尤为名贵。唐李德裕的上奏缭绫状中,谈到缭绫有玄鹅、天马、掬豹、盘绦等多种纹样。宋代绫的产量很大。
绢
绢,主要用于作画作书,属于平纹组织的织物。其特点是质地细腻、平整、挺括。《释名》:绢,姬也,其丝姬厚而辣也。颜师古注:“绢,生白纳,似嫌而疏者也”。说明绢为生织,织后练染,色白质轻,是较粗疏的平纹类丝织物。
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又有纨、缟、纺、绨、絁、紬(绸)等变化。
绫绢的特点是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从唐朝开始,绫绢就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风行于海外,瞩目于人间。
扇面
唐宋时期,以竹子为骨架,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身份象征。
眼镜架
明朝文学家田艺蘅《留青日札》:“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一次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
此外,绫绢还被用作衣物、香囊、荷包、腰带、纸张等,是古代贵重物品。
优质的绫绢,必须要用纯桑蚕丝来编制,从选虫茧、煮茧、剥茧,到晾绵、拉伸、翻被等过程,全部运用手工工艺。保证桑蚕丝的完整和品质。并且缫丝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缫丝工艺一般注重“细”和“匀”,这种工艺缫出来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是顶级的丝质材料。精巧复杂的编织工艺是重中之重,采用传统工艺编织出来的绫绢,绢面紧密细致、分毫不差,而且色泽艳丽、细腻精美,尽显绫绢特色。
绫绢,由于缩水率与宣纸基本一致,所以具有装裱平挺,书面不皱不翘的特点,用绫绢做出的布料,雍容华贵,古朴文雅,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锦秋文谱所做的家谱,都是采用绫绢布封面。款式多样化,一般红、黄、蓝最受欢迎。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受崇拜的颜色,是一种富贵之色。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黄色都是皇室的权利象征。
红色,是喜庆,大气,且十分庄重的颜色。
蓝色,尊贵,典雅。在古代蓝色是水的颜色,水孕育着生命。蓝色又代表着蓝天,对蓝天有无穷的向往。
世故* | 2020-09-04 18:23 2842 1
答:“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以后逐渐被废除。“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最初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时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闻名天下,为世所称颂。
后来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
郡望和祖根地不是一个概念。
只要说是天下某姓出“某地”,一般来说,都是秦朝以后才开始产生的,而对于绝大部分的姓氏来说,其起源和得姓始祖都已经追溯到了炎黄时期,这中间有两千多年的时间间隔。
如果说用郡望来推断出姓氏的祖根地就是这里,也就是说,你的祖辈从炎黄时期就已经居住在这里,到秦朝就已经居住了两千年之久。你自己想想这可信吗?
古代氏族时期,人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大自然。生存环境时刻面临着威胁,野兽、水涝、旱灾,还有生老病死,人们聚族而居,但还是会经常迁徙。商朝和周朝时期,两个朝代的首都都迁徙了很多次,这也会导致人口的迁徙。更不用说,秦朝统一前,还有几百年的战国时期。这样一算,你还相信能祖辈在一个地方能居住两千年吗?
天下某姓出“某地”,不用翻阅浩瀚的史料,不去考证历史的遗存,只靠嘴说出来的,是完全不可信的。
因此出现了争夺祖根地,争夺郡望的现象。以“天下某姓出某地”为口号,对外宣称本支就是正统,蛊惑同姓族人。并以此来与别的同姓支脉争夺祖根地和郡望。把公共的祖根地,变成私自的祖根地,这种行为实在无法让人认同。
少喊一些“天下某姓出某地”,多做一些团结家族的事情,做一些正能量,有利于族人的事情,才是最正确的。在这里锦秋奉劝那些被蛊惑的宗亲,不要大发言论,替别人摇旗呐喊,成为所谓的炮灰。
安好* | 2020-09-03 16:06 2773 1
答:河南浚县黄新庄村谢氏族谱
.一、大门铁红,上书谢氏宗祠(因有什村、沙地、嘴头、延津等地的迁出故称宗初)。
上联:由谢明书写大门谢氏宗祠,耕读传家乘祖训,枝繁叶茂万世昌。祠堂书写:祖德流芳。
上联:德布仁风承祖训
下联:庭生玉树耀宗光。
二、祠堂内设,过年时挂家谱图祭祀,每年腊月三十请上,正月十七家谱轴请下来。正月十六为上家语轴日,每年清明节为大祭祖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为祭祀日。
三、每位谢氏家族成员无论男女,都要恪守我们家族文化的形成,并且提议改进建议。
携手共进,振兴我谢氏家族,是我辈之望也。今有敬后世二十二世孙广波发起,十九世孙春学、玉前、喜健,二十世孙国玲、国志、等数人努力,与2017年冬开始整理并编修我村谢氏家谱首修,利在子孙万世之兴旺,携手共创我华夏腾飞而尽谢氏家族微薄之力,是我等之重任,每12年重修一次家谱,望于同族数人及其谢氏家族鼎力支持。
因水平有限,难免多处鱿漏,望理解。
宗亲虽达百世,但也是后人用心有意增加延续的,望谨记。
天空* | 2020-09-01 17:10 2415 1
答:修家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告诉族人开始修谱了,让大家把族人信息统计一下,还派出一部分族人去寻找支脉。这个时候不断的有外迁族人或者是不在此聚居地居住的人找到了家族编修委员会,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的提供信息。外地同姓人可以入家谱吗?
虽然说当今时代修谱已经很开明了,但是非本姓、非本族的族人不得入谱这个规定,还是一直沿用的。所以说,对于这种主动找到家族,对于其真实性,应该给予重视并考察。
我们先来说说几种情况。
有些人能把自己祖上的信息完整的提供出来,并且跟家谱上记载的人名完全对上。
有些人只知道祖上传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没有什么正确,就只是说是从这里往外迁出的,这都是我父亲、祖父给我说的,就连我们的家族称呼都是一样的等等。
有些人不是同一姓,但是知道自己的祖上,就是这里出来的, 我今天来就是认祖归宗的。
有些人有家谱,但和家族的家谱对不上,中间缺了好几代,且对本支并无内容介绍。但一直说是从始迁祖口传到我这一代的。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呢?
如果是单纯的用考察来解决,估计这次修谱就会被搁浅了,而且还有严重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修谱的时候,资金都是族人筹集的,并且是事先就说好的,发生这种情况属于是意外,怎么好意思开口让族人再次筹集呢?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解决这件事情。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针对男性特异性的特点,有专门的DNA检测技术能够实现。等检测结果一出来,如果显示的是相似度低,就可以委婉的拒绝外支,相似度高的就可以吸纳进自己的家谱中,并且承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家族财力够雄厚,到修谱时,会专门派出人员去寻找外迁的分支和族人。但是外迁族人和本族人相熟的人都过世了,剩下两地的族亲只能依靠坟茔来找回自己的宗亲,但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员也在不断流动,比如村子叫李村,但住的都是张姓的人,如何确定是不是本族的一支呢?
这种情况也可以做DNA检测。
123**** | 2020-08-31 09:44 26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