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地处江汉平原,与武汉市隔江相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地肥水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沔阳历史悠久,梁天监二年(503)南北朝始建制时设沔阳郡。明朝洪武九年(1376)设沔阳州。民国元年(1912)改为沔阳县。1986年撤县设仙桃市。千百年来,沔阳人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而李氏家族的祖先也曾是创造沔阳历史的先驱。
一世祖志进公系湖北沔阳州朱家口人,生于康熙乙未年(1715),到了乾隆九年至十三年(1744—1748),志进公喜得三子,李茂公、李泰公、李明公,这是李氏家族的传承与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一)背井离乡,何其悲壮
据先辈们传说,由于亁隆年间统治残暴腐败,地方恶势力横行,加之江河泛滥,民不聊生,李茂公、李泰公、李明公三兄弟为了生存下去,不得已才逃难到陕西。
据史料记载,李氏三兄弟还是少年时,清朝政府便实行了史无前例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从乾隆廿一年至三十四年(1756—1769)历时14年之久。也许,清王朝的当地官吏们早将三兄弟列入了大移民潮的后备人选。“湖广填四川”既有乾隆王朝鼓励政策的诱惑,更有封建统治的强迫手段,作为黎民百姓,又怎能抗拒。
正当李泰公三兄弟风华正茂之时,无论是生活所迫逃难还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潮的迫使。兄弟三人便含泪告别了父母,背井离乡,相伴而行,怀着对未来一片茫然的疑惑,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顺汉江而上,靠铁脚丈量着楚山汉水的坎坷之路,用双肩扛起了岁月沧桑,艰难跋涉,来到举目无亲的陕西省兴安府岚河铺,对于年方二十涉世未深的三兄弟来说是何其悲壮。从此,儿行千里不复还,流落他乡苦作舟。
岚河铺也称为岚河口,是岚河入注汉江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属商贸繁华的水码头。据《岚皋县志》记载,道光元年(1821)前归安康县(汉滨区)管辖,道光二年(1822)设砖坪厅,拨大道河、晓道河、岚河三铺为砖坪厅管辖。民国二年(1913)改为砖坪县,民国六年(1917)改为岚皋县,解放后岚河铺曾是安康县岚河区区政府所在地。1990年安康水电站建成蓄水后,这里成了库区淹没区,从此,岚河铺便成为了历史。
李泰公三兄弟来到岚河铺后便在此停下了脚步,不再前行,从此定居下来,成家立业约30年之久。在此其间,李泰公的长子李逢玉、次子李逢伦、三子李逢贵、四子李逢奇及三个女儿就出生在岚河铺。李茂公的长子李逢山、次子李逢先也出生在这里。然而,兄弟俩在此均不幸早殒,后李茂公又离开了这痛失双子的伤心之地,迁居到四川的筠州,今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再无音讯。而李明公的妻子及嗣子在白莲教追杀四散逃亡途中生死两茫茫。
(二)生死劫难,家破人亡
据史料记载,嘉庆元年(1796)为推翻腐败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湖北、陕西、四川暴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嘉庆二年至嘉庆四年(1797—1800)兴安府成为白莲教与清军交战的主战区。由于白莲教管理松散,导致众教徒所到之处烧杀抢劫,以起义为名,掠夺财富,大肆屠杀沿途无辜百姓。李泰公、李明公为躲避白莲教的残害,携全家顺岚河而上四散逃命。据李泰公墓碑碑文记载和家族先辈相传,李泰公、李明公与一地主杨君餘逃往砖坪厅境内的观音碥时,遭遇白莲教匪的追杀,在荒乱中乘河边一竹筏渡过岚河,被“白翎贼”骑马过河追上,杀害在观音碥对面晏家河坝的半坡上,后均葬于此地。从此,此地被当地老乡称为“两棺坟”。
先辈千里迢迢来到岚河铺,艰难经营了30多年的家业,在一日之间变成了家破人亡。遭此劫难之后,李逢奇四兄弟与家母陈氏在佐龙镇徐家坪和雪溪沟的大山里四处躲藏。一个痛失丈夫的弱女子,在悲痛中领着四子二女(三个女儿,其中一女夭折),在大山里靠采野果、挖野菜、住岩洞,过着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多年。他们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李氏后裔不得而知,但也可想而知。
为铭记谨志不朽的先辈,百年后的民国九年(1920),李泰公的玄孙世荣、世华、世兴、世禄、世久、世成六兄弟为始迁祖父祖母重新立了雨淋碑。又是百年后的今天,如若没有当地老乡的指引带路,李氏家族的后裔谁又知道在徐家坪土地庙前坎下的荒朳里,这位先辈孤独的躺了200多年。
时至今日,当翻开已经破烂不堪泛黑黄色的《福裕後裔》老宗谱所记载的遭遇时,当站在始迁祖李泰公和始祖母陈氏的墓前,内心仍然会感到一阵阵的酸痛。这也足以警示李氏家族的后裔要远离邪教,切不可忘记这段悲惨的劫难史,切不可忘记先辈们为传承李氏后裔所遭受的非人的磨难。
(三)人生无奈,生活无情
嘉庆九年(1804)白莲教平息后,李逢奇家母及四兄弟和二姐妹在现今的佐龙镇花坝村徐家坪得以定居。不知是李泰公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是这块风水宝地的怜悯,曾经一无所有的四兄弟,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传承人。也许陈母太苦太累了,也许她已完成了李泰公托付给她的育子重任,正值全家人丁兴旺之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苦难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在先母逝世后的嘉庆二十年(1818),四弟兄分居,各奔东西,各立门户。经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获知,在嘉庆二十年左右并没有战乱的威胁和影响,不知何故,兄弟四人都无奈地选择了离开徐家坪。然而,这次各奔东西的选择对李氏家族来说,又一次笼罩着一种不祥之兆。
李逢奇迁居到长春村黄泥坝大观音沟狮子岩。而李逢玉、李逢伦、李逢贵三兄弟则迁居到生存条件极差的雪溪沟黑塆。此地在徐家坪的山沟之上,地处高山沟壑,冬天雪茫茫,夏天半阴阳,下山十八拐(路),年年遭饥荒。土壤瘠薄,日照时间短,气温低,靠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农耕方式,怎能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自然条件,又怎能逃过如同道光十二年、十三年(1832、1833)连续两年的大旱,所导致的闭门饿死鬼这样悲惨的年代。三兄弟九口人,到咸丰十五年(1865)左右,仅有李世宗一根独苗。因父卒母改嫁,自幼被小观音沟李万年爷爷收养,同治辛未年(1871)英年早逝。从此,迁居雪溪沟三兄弟在此生存仅47年便不再有传承人。
(四)艰辛励志,一朝闻名
李逢奇迁居到长春村黄泥坝大观音沟狮子岩,此地为深山老林,举目无亲,在此开荒种地,不畏艰难,繁衍生息。幸运的是,虽地处深山僻壤,但阳光充足,土地肥沃,为玉米、土豆为主的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躲过动荡岁月的侵扰。靠四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勤俭持家,在此过上了稳定的安居生活长达90余年。其间,在道皇十四年(1834)又在小观音沟购置了房屋.土地等家业,家业不断扩大。此后,李万年分居搬迁到小观音沟居住,直到1998年其玄孙李承龙去世,李承龙独子李先富又长年在外务工未归,随着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搬迁,此处只留下先辈的亡灵永久的守候在这茂密的森林之中。
到李万礼这一代,在狮子岩靠勤俭持家,辛苦劳累,家业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李明亮是李万礼的独子,也是李氏家族走向兴旺发达的唯一传承人。他十年私塾苦读,两次科考落榜,自学医术,便成为李氏家族一百多年来的第一位有医术的文化人。同时也是第一位有了自己字号的名人,即:字“鏡堂”,号“薰沐敬禄”,后来成为邻近区域的一代名气不小的文化人和一代名医。
李明亮在狮子岩生活了50多年,有三儿四女。在前三个女儿出生之后的丁亥年(1887)正月二十日长子李世兴出生,对于单传的李明亮来说,这是久违的惊喜。便于光绪十五年(1889)编撰了李氏家族第一本宗谱《福裕後裔》,迄今已有132年。这是李氏家族众多文化遗产中仅存的唯一一份珍贵文物,也是本次《沔阳郡李氏宗谱》编撰最原始的宝贵依据。
(五)行善有道,百年流芳
蓝家塆地处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坐西向东,离安岚公路约一公里。因最早一蓝姓在此开发定居,此地起名“蓝家塆”,此后一张姓在此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李明亮的二女就嫁给张家公子张安德。光绪末年,当得知张姓要卖掉这里的部分房产家业时,足智多谋的李明亮将张姓的部分田地、房屋及山林买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便将家从大观音沟狮子岩迁居到蓝家塆。从此,李明亮父子便开始步入了“行善有道,百年流芳”的历程,于是,“蓝家塆”便成了李氏家族新的发源地。
大户人家,富之善怀:迁居蓝家塆不久,田地逐步扩展到近百石(dan)课,在长春村桂溪沟、张家山(蓝家塆四周)有百亩的林地,建成了进出三重门的四合天井大院。对于李氏家族几代人住岩屋和茅草房来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岚河流域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也是李氏家族从苦难的岁月走向兴旺发达的转折点,虽然现在只能看见被数次改建的几间土墙瓦屋房和昔日的残墙断壁,但还是掩盖不了曾经的兴旺景象。
虽有不绯的田地,明亮公及其家人从不豪取横夺,从不追求奢华富贵。并且,凡乡民遇到灾年或因病无钱医治,总会给予救济和施舍。在行医方面,明亮公父子始终牢记“取之于富,用之于贫”的宗旨,深受贫苦大众的赞誉和爱戴。例如:蓝家塆一顾姓女子嫁与平溪河,因家庭贫困,得了重病无钱医治,明亮公三子李世成不仅免费为她看病,还给予两块大洋让她买药。病好后女子将剩余的一块大洋要予以奉还,也被李世成婉言拒绝,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在乡间广为流传。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亮的灯,温暖身边的人,照亮世间的路。
刚解放时,为应对时局的变化,李氏子孙除烧毁了许多珍贵的藏书和中医学术书籍之外,没有其他的珠宝文物。文革时期,造反派掘开李世成的坟墓时,仅仅只找到一副水晶眼镜和一个彩玉烟袋哨子,并没有什么珠宝陪葬品。土地革命时期,在那个仇富的年代,不但没人控诉对李氏家族有何深仇大恨,反而迎得了一片叫好声。李明亮及其子孙虽然在那个时代富甲一方,但他们用所得财富又付之以善,深得乡民的尊崇和认可。
三代名医,青出于蓝胜于蓝:李明亮的医术在当时邻近的区域都是有名的好郎中,治愈病人无数。民国十二年(1923),曾留学日本回国的陈可庄(本名陈步瀛字扬钧)拜他学医,他把精湛的眼科和儿科医术如数传授给这名留洋弟子。后来,陈可庄成为岚皋县乃至安康市的一代名医名人,并写入《岚皋县志》中医名人录,同时也列入《岚皋县志》<传略>人物志。民国廿七年(1938)二月十八日李明亮仙逝后,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前来感恩,在他的墓前叩头祭拜。
医术精湛,一剂成名:李明亮把医术传授给三子李世成,子承父业,不负父望。在此基础上,他到观音庙研究中医理论和书法长达六年之久,后又拜名医程子衡学医三年,逐步成为民国时期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好郎中。据说,民国时期,一县长太太身患重病,请了四位有名的老郎中都医治无效。然后请李世成予以诊断治疗,四郎中都不屑一顾。县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李世成给太太诊断病情,李世成给太太诊断开好处方后,叮嘱尽快取药,并亲自熬制。三天后病情大为好转,县长要予以重谢,而李世成坚持分文不取,这位医生高超的医术和品格深受县长的赞赏。于是,给他起了字号叫“李玉壶”,即:医者仁心,医术高明,清廉正直,光明磊落的寓意,李世成一剂成名,从此“李玉壶”这个字号流传至今百年之久。
民国廿一年(1932),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陕西省主席、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因太太妇科病久治无效,四处寻求名医。当时杨虎城部张鸿远任安康绥靖军司令,派鲁秦侠团一个营驻防岚皋,鲁秦侠得知名医李世成后,立即请去西安给杨虎城太太医治。太太病治好后,杨虎城安排部下给予重赏,并用四匹马将相关赏品运送回蓝家塆。此后,李玉壶这个名字更加响亮。
小镇河的邱医生、平溪河的邹医生、陈登传(号陈可平)、长子显善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祖孙三代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依靠精湛的医术医治无数病人,挽救了无数条生命。但都不是行医为财或行医为生,而是行医为善。因此,深得乡民的尊崇和传颂。
办私塾,育人才:民国初期,国民政府为扩大国民教育,劝导绅民(绅士,地方精英)集资兴学。年近花甲的李明亮为响应民国政府的鼓励,在民国六年(1917),在自家大院开办了一所私塾学校,学生来自于佐龙、花坝、六口、平溪等,学生人数最多时达30人以上。民国廿六年(1937)李明亮逝世后,李世成子承父业接着开办,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李世成逝世后停办,先后开办私熟学校长达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地方精英人才。李明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精英,创办私熟学校在民国时期,也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还能让自己的子孙“显”字辈成为书香门弟,后来也都成为李氏家族有文化的一代后裔。所教的学生,解放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例如,学生屈家珍解放后当过乡长、公社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刘阳升解放后成为岚皋县供销社总会计、县政协委员。
(六)动荡的社会,难忘的历史
自乾隆至今,每逢历史的大变故,总有李氏家族的后裔遭遇在历史的风头浪尖上。新中国成立后,李显安、李显善、李显福先后参加了工作。然而,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疯狂年代,三兄弟先后都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苦难的岁月,伟大的母亲:任何一个家庭,但凡一家之主遭遇世故或不幸,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他的妻室儿女,李氏家族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显安有幸成为六口乡政府的一名领导干部(副乡长)。由于家有四儿三女九口之家的生活所迫,只好辞职回家务农,在那个靠种地吃饭的年代,要养活九口之家实属不易。然而在1957年的一天夜里,为集体耕地使用后的一头耕牛,误吃了干薯片后膨胀而死,生产队诬陷他害死了集体耕牛。同年孤独老人张邦俊去世(属亲姑老表),在那个没饭吃的年代,生产队硬说是老人去世前在他家寄存有粮食被贪污了。在那个只讲政治的年代,无需证据,说你有罪你就有罪,并强行没收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生猪,因此,李显安含冤坐牢四年。在这四年当中,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其妻刘志明的肩上。1959年—1961年正值我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要使一家人吃糠咽菜不被饿死,对于一个农家妇女来说,所吃的苦难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欣慰的是长子和次子已长大成人,成为刘志明撑起这个家的全部希望。1977年堂弟李显善平反昭雪恢复公职后,抓住时机,积极主动为李显安四处申冤,1978年平反昭雪,并折价退赔了一头生猪的价钱,终于洗清了压在心头长达20年的屈辱罪名。
李显福1950年参加安康地委干校第一批干部培训班学习。结业后曾担任安康县大同乡第一期土改工作组组长,1952年被安康地委组织部派往镇坪县参加工作。1954年7月与妻刘咏琴结婚。1964年在“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运动的大背景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无端的批斗。为了保全李氏家族后裔的人格尊严,免遭侮辱性的政治迫害和保护妻儿不受株连。甲辰年(1964)十月十日晚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清醒而又理智地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溺水现场,一双鞋子整齐的放在大河岸边,鞋子里存放着公私用房用物的钥匙。旁边整齐的散落着几个卷烟头),直到1979年年底才平反昭雪。
刘咏琴在其夫去世时年仅38岁,育三子两女,且身怀六甲,举目无亲,濒临绝境。好在娘家亲人和众乡亲的帮助下回到竹溪娘家。待生下小女之后,为了孩子上学和生存,带着六个儿女,奔波在镇坪、竹溪偏僻的山乡里,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长达六年之久,靠一台缝纫机和精巧的缝纫手艺独自撑起这个家。在此期间,痛失小女,一家人曾遭遇数次死里逃生的灾难,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难。年仅14岁的大儿子李成,在父亲去世后就辍学了,小小年纪就成为家里的男子汉,照顾弟妹做家务,是母亲唯一能够依靠的小帮手,至到1970年移居湖北竹溪县黑龙洞定居。刘咏琴以她的聪明能干、坚韧不拔的顽强个性和豁达仁爱的母性胸怀,度过了令人无法想像的艰难岁月。并将五个儿女抚养成人,培养成才,没有辱没李氏家族书香门第的名声。丁卯年(1987)五月五日,这位饱尝世间疾苦的伟大母亲离开了人世,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这个世界,什么是母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平凡成就伟大。
李显善1950年参加工作,1970年春在“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回到原民主大队劳动改造,身心受到刻骨铭心的伤害和屈辱。
其妻周必秀自小为帮助父母把四个弟弟扶养成人没上过一天学。1955年与李显善结婚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帮助四个弟弟完成了学业,先后都参加了工作。李显善被打成右派时,周必秀已有三女一子还身怀六甲,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在缝纫社每月微薄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所迫,年仅15岁的大女儿上了“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一线建设地区为东部及沿海地区,二线建设地区为中部大部分地区,三线建设地区为西部大部分地区)。为让母亲能在缝纫社多挣点钱,10岁的二女儿和八岁的三女儿承担起了繁琐的家务,做饭、洗衣服、领弟弟,拾煤渣、砍柴火、割牛草卖,晚上还要陪着母亲砸棕板、砸石子,只要能挣到一分钱,就没明没黑的劳累。每天只能上半天学,还戴上“地主、右派”子女的精神枷锁,在幼小的心灵就受尽了人格的屈辱。为了保全儿子免遭他人的歧视,儿子李云李健不得已随母姓周。作为母亲除了拼命的工作,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好在有娘家父母和弟弟们的关照,才艰难的熬过了苦难的七年。1977年李显善平反昭雪,才使一家人破镜重圆。
李氏姑亲也难逃厄运: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李氏家族的姑娘也未能幸免。因为在民国时期,她们的婚姻都带有“门当户对”的时代烙印,嫁与富户人家,解放后都成为了被时代打压的对象。
李显秀是李世禄的大女儿,嫁与爱国村的陈啟祥,解放后划为地主,也就戴上了“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黑帽子。1968年文化大革命遭批斗时,被暴力踢倒后不治身亡,自此后整个家庭是家破人亡。
李显莲是李世成的大女儿,嫁与花坝街周世鸿,民国时期曾是大户人家,花坝有半边街都是周世鸿家的商铺,解放后李显莲自然而然的成了地主婆。李显莲身材苗条瘦小体弱,1958年大跃进时,强迫她参加集体劳动时不幸遇难,同年小儿子也不幸丢失。1959年周世鸿和他父亲被活活饿死,整个家庭就这样划上了悲惨的句号。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李显治生于民国四年(1915),在堂兄中排行老大。由于身材魁梧,嗓音宏亮,办事果断,在家族中有一定的威望。民国廿八、廿九年(1939、1940)小观音沟李氏家族和蓝家塆的亲人中,因霍乱症流行先后夺去五人的生命,整个家族沉浸在恐怖、悲伤之中,李显治毫无顾虑的组织人力一一妥善安葬。可以说,李氏家族老一辈人的入土为安都是以他为中心妥善安葬的。
其妻余良秀能干贤惠,热情好客。李显善被打成右派期间,时时受到大哥大嫂的关照外,其儿女无论何时到大妈家,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慈母般的问寒问暖,足以融化他(她)们路途的劳顿和内心的顾忌。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落魄时有人对你一如继往,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人为你雪中送炭。李承凤出生仅三个月其父李显恩病逝,三岁时母改嫁。倔强的李承凤不愿随母下堂改姓,从小观音沟来到蓝家塆,长期住在大妈和二妈家,几位老人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教她学会了一手好茶饭、针线活、料理家务样样都会。
(七)人丁兴旺,事业有成
2021年清明时节,李显福的儿女子孙分别从海南、武汉、深圳、竹溪回到蓝家塆祭祖。并在县城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蓝家塆李氏家族欢聚一堂”亲情宴会,参加人数达120多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亲人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
在此次参加宴会的人及子孙后裔中,有从事行政领导、事企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防建设、军工企业、工程建设、财务管理、自主创业等各方面的人才,遍布省、市、县、镇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领域。有自主创业的实业家,有获得国际级荣誉“中国好人”榜,有被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省厅市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省劳模。有省级刊物主编、省市优秀论文奖的获得者。有高级主任工程师、工程师、评估师、农艺师、会计师。有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各项各业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李氏家族争得了不少的荣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家在蓝家塆的李氏后裔大都搬进了村镇小楼房。有的随着工作调动,在各自的省、市、县所在驻地安了家。李军、李宏、李余三姐弟又回到了离始迁祖出发地仅一江之隔的武汉市,实现了李氏家族大回还式的第五次大迁移。
结 束 语
通过对李氏家族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史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李泰公三兄弟长途跋涉,千里迢迢来到陕西安康岚皋,并惨遭劫难的历史悲剧。其后代为了生存下去,选择在高山僻壤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曾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自然灾害、饥饿、疾病不懈的抗争,几度面临血脉传承的危机。从始迁祖李泰公出生至2022年十一世德字辈长达276年间,世代平均年率为30.5年。从世代血脉传承的男性来看,始迁祖3人→逢字派6人→万字派5人→明字派5人→世字派7人→显字派11人→承字派16人→先字派20人→。
祖辈几代人在极其艰辛励志途中,遭遇了多少灾难和千辛万苦,现已无法查证,也无须一一查证。或许,有诸多思维超前的贤能之士,认为对编撰李氏宗谱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分析先辈们的悲壮史、苦难史、艰辛史和兴旺史,其目的是让子孙后代要永远感恩和缅怀祖先们在封建统治、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瘟疫肆虐、流离失所、极度艰难困苦的历史长河中,仍能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血脉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牢记先辈们“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的处世之道。“不知来,视诸往”,通过回头看一看家族史的昨天,予以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坦然的面对现实的今天,预判未来的明天。“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为人生代代总相似,所以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使子孙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行必远,天道酬勤,厚积薄发飞必高。
也许,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每个人无非都是时代的浪花,无论先辈们有多么悲惨或多么惊世的故事,也总会被子孙后代慢慢地忘记。过往的风风雨雨,也会化为一声声的叹息,随风飘散在空气中。然,无祖无我,先辈们创业之艰辛怎能忘记,曾经创造的兴旺历史怎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对祖宗的背叛。更要珍惜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的太平盛世和美好的幸福生活。启迪和教诲李氏家族子孙后代,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退缩,都要迎难而上,勤奋上进,拼搏进取。为家庭、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此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注解:老子说:上善的人总是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不知来,视诸往”,出自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不知他的将来如何,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过去来预判他的将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出自唐代诗唐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