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迁徙发展



洪姓迁徙发展

宋代以前  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辽宁、河南一带生息繁衍。汉朝,洪姓外迁至安徽。《元和姓纂》记载,三国时“吴有庐江(今属安徽)太守洪矩”。

唐朝时,洪姓除西迁甘肃外,自北方继续南迁至今江苏、江西、福建等地。

唐玄宗时,居住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宏氏改姓洪姓。唐朝中期,居住在今江苏常州的弘察,因避讳改姓洪,形成常州洪氏。洪察子洪兴,任起居舍人:洪兴子洪经纶,唐德宗建中年间任河北黜陟使,后授太常少卿。

唐朝初年,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先后两次率军入闽,开辟漳州,闽粤进入了大开发时期。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数千名中原将士,共约82姓,落籍于福建,其中有洪姓(据福建《云霄县志》)。这是洪姓入闽最早的一支。唐朝末年,安徽洪氏有一支迁居江西。据江西洪氏族谱称:洪氏“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黄荆墩,唐末避乱,徙居饶州(今江西波阳)乐平东,曰岩前,曰洪源,七百余家,世业读书耕桑”。

《姓氏考略》称洪氏望出“敦煌(今属甘肃)、豫章、宣城(今安徽宣州)”。这里的“望”是指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在江西、安徽比较兴旺,在甘肃也有影响。

两宋时期  宋朝以后,由于仕宦、游学、经商、避仇、避难等原因,洪姓迁徙频繁。

宋朝,洪姓的聚居地在安徽、江苏、浙江。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大批洪姓人渡江南下,在南宋政权所在地浙江扎下根来。北宋时有豫章洪朋家族,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均知名当世。其中洪朋布衣终身;洪刍为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曾任谏议大夫;洪炎为哲宗元祐进士,历任知县、著佐郎、秘书少监;洪炎在北宋灭亡后,渡江南下,在南宋政权任中书舍人。南康建昌(今属江西)人洪文抚,本姓弘,因避讳改姓洪。这支家族自曾祖洪谔时起,即六代聚族而居,受到宋太宗的褒奖。洪文抚的侄子在宋真宗时考中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洪皓,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迁居浙江杭州,徽宗政和进士,曾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洪皓有三子:洪适、洪遵、洪迈;洪适育有九子。洪适兄弟或位居高位,或以文学显名,洪适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为执政大臣,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洪遵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洪迈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洪适曾孙洪芹,由进士而至将作少监,理宗时官至礼部侍郎。洪皓家族自宋代至明朝,不仅是显要家族,而且衍生出众多支派。其中世居杭州西溪的一支,因历史上多出官宦,尤以明清时最为鼎盛,被誉为“百年望族”。其中最有影响,与西溪渊源最密的当数洪皓、洪钟、洪澄、洪梗、洪瞻祖、洪昇。在江苏,有镇江丹阳洪拟家族、洪兴祖家族,升州上元(今南京)洪湛家族。洪拟,本姓弘,后改洪姓,在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洪兴祖在宋高宗时官至知州,著作颇丰。洪湛,宋太宗雍熙进士,官至知州。洪湛子洪鼎,宋真宗时进士,官至度支员外郎。在浙江,有于潜(今临安)洪咨夔家族。洪咨夔,嘉泰二年(1202)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南宋诗人。在福建有泉州晋江洪天锡家族,洪天锡在理宗宝庆年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知州,官至刑部尚书。

明清两朝  明清两朝,洪姓仍称盛于南方,其主要活动地仍集中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还向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分迁。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等地洪姓迁居台湾。此外,随着满族入关,满族中洪氏为洪姓大家庭增加了新鲜血液。

在安徽,有歙县洪文衡、洪榜家族。洪文衡,明万历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太常卿。在浙江,有钱塘(今杭州)洪钟家族、洪昇家族,临海洪颐煊家族。洪钟家族、洪昇家族都是宋朝名臣洪皓嫡裔。洪颐煊,清嘉庆时以拔贡生捐纳入仕,后入两广总督阮元幕中研讨经史,著有《孔子三朝记》等;洪颐煊弟洪坤煊,嘉庆拔贡生,曾协助阮元修《十三经校勘记》等。在江西,有婺源洪垣家族。洪垣,明嘉靖进士,官至知府。在福建,有南安洪承畴家族。洪承畴在明朝时官至兵部尚书,入清任江南五省经略。在湖南,有长沙洪云蒸家族。洪云蒸,明末任广西参政。在湖北,有汉阳洪汝奎家族。洪汝奎,清道光举人,官至两淮、广东盐运使。在江苏,有吴县(今苏州市)洪钧家族、常州洪亮吉家族。洪钧,祖籍为安徽省歙县,在清末考取状元,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亦是著名历史学家。洪亮吉,清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督贵州学政,文学家、思想家。在河南,有商城洪胤衡家族。洪胤衡,明万历进士,官至阳和兵备副使。在广东,有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家族。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大封其宗族兄弟、子弟为王,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信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勇王,其族弟洪仁玕为干王,其长子洪天福贵为幼天王。洪氏家族显赫一时。

近现代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等地的洪姓,迁居台湾。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率徐降华等7人,从闽迁往台湾旗后捕鱼。从此长住下来,并在这里修建了妈祖宫。七年以后,一个叫洪光斗的人死后葬于台南市永康乡小桥。就这样,来自福建的洪姓人氏日渐增多,终于成为台湾岛上望族之一。台湾省到处都有洪氏的踪迹,不过就地区分布而言,以嘉南地区为最多,其次是台中、南投,再次为澎湖等地。1844 年,在嘉义天地会发动的反清起义中,嘉义人洪协任首领后率部与前来镇压的清军激烈交战,后遭杀害。彰化人洪弃生、洪炎秋、洪醒夫等都是台籍洪姓名人。洪弃生(1867~1929)以诗的形式再现了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疾苦、侵略者的暴行、人民的抗争,著有《寄鹤斋诗集》、《寄鹤斋文集》、《台湾战纪》等。洪炎秋(1902~1980)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洪炎秋自选集》、《文学概论》等。洪醒夫是台湾较有影响的乡土文学派青年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吾土》、《跛脚天助和他的牛》等。

自唐朝时,即有洪姓迁居今朝鲜半岛。《元史·洪福源传》载:洪福源的祖先原先是中国人,唐朝时文化发达,高丽国(今朝鲜半岛)仰慕中华文化,请求唐朝皇帝派才子到朝鲜半岛教授中华文化。唐朝皇帝派遣8位才子前往,其中有洪福源的祖先。这位洪姓人士的子孙世代在朝鲜半岛显贵,衍生了众多子孙。蒙古国铁木真征讨高丽时,洪福源父洪大宣归附,洪福源曾任管领归附高丽军民长官。洪福源次子洪俊奇官至元征东行省右丞;洪福源第五子洪君祥官至辽阳行省平章政事;洪俊奇之子洪万,官至辽阳行省右丞。洪福源、洪俊奇、洪万、洪君祥都担任高丽军民总管。如今,在朝鲜半岛,洪姓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姓氏。其代表人物有朝鲜李朝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实学派北学论的主要代表汉城人洪大容(1731~1783),朝鲜反日义兵和独立军将领平安道阳德人洪范图(1868~1943)。

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由于地狭人众,生计艰难,部分百姓冒险越洋渡海到南洋(泛指今东南亚一带)谋生,因此东南亚各国是海外洪姓传统聚集区。近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洪姓有更多人加入世界大串联,开拓新的事业,以求更大的发展。不过与下南洋不同,他们的目的地有所变化,近邻日本,北美和欧洲等地,由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成为这些人向往的地方。如今,日本、北美、欧洲成为海外洪姓新的聚集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