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修谱,一再要求我写点东西,无奈手头杂事繁多,加之文笔浅薄,一直不敢冒然应允。不过,却强烈的勾起了我儿时老家的许多旧事和走过的心路历程,逐写下来,散记于后。
在族上辈份排序中,我仅记住十辈,即:富贵永兴隆,诗书昌万代。从“兴”字辈起,族人分为六房,我们属于四房“昌”字辈。我的老家原在洪山镇洪山村二组水井湾(亦叫水草湾),一正厅房兼两厢房,四合院型。门前两珠环抱三尺有余,至今亦枝繁叶茂的两棵桂花树交叉于房前。祖父兄弟四人,分别讳称诗荣、诗耀、诗情、诗昌。祖父排名为二叫诗耀。1942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兵丁不足,国民党到处拉丁抓夫。为避免被拉壮丁,祖父、祖母带上不满3岁的父亲书德躲到了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洪山、石转两镇相接的石家沟脑上(梁上)。那里树木参天,方园5公里没有人烟,狼豹出没。祖父躲过了拉壮丁之灾,但三祖父却没这么幸运,终于被拉走了,永远杳无音信,留下了一个一岁多的女儿(三姑向书凤)和三奶奶怀中的遗腹女(四姑向书敏)。
祖父、祖母凭借他们勤劳的双手,顽强的在石家沟脑上生存、扎根。开荒、种地、养蚕缫丝、织麻……。终于攒得了几斤珍贵的蚕丝,于是想在五堰河边石桥张家院子置一处庄子,契约也定好了,蚕丝也交付了,不料临解放, 一切都白废了。因祸得福,后来,在划定成份时,除了开的几亩荒地什么也没有,祖父于是被划定为“下中农”成份。不然差点戴了“富农”或者“地主”的帽子。庄子没买成,祖父母却稳定心下来,在石家沟梁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操劳不止,与唯一的邻居(王姓,其孙王典富,现为洪山陈梁村支书)和睦相处。有一次,祖父外出,没有赶回家,晚上几个盗贼光临,他们抢走了值钱的东西,同时将奶奶和父亲关到苕窖(几米深的地窖)里。第二天,早上九、十点钟,邻居王家爷爷看到祖父家房子还没冒烟,感到疑惑,心想,向家从来都是起早贪黑的,怎么今天一大早就不见开门呢?于是走到祖父家门前喊叫祖父母,隐约听到奶奶微弱的救命声,偱声走到苕窖前,救起了垂危中的奶奶和父亲。
我的二叔书奇,三叔书广,姑姑书英,四叔书安,幺叔书全都在石家沟梁上出生。祖父母偱偱教导父亲和四个叔叔及姑姑,要克勤克俭,诚实待人秉承传统美德,正直善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甚至有些固执和倔强。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仅仅上了几天扫盲班,却坚信耕读传家,早期让父亲念了几年私塾,成为当时不多的识字人。坚持让几个叔叔和姑姑尽可能上学识字,幺叔还读完了高中。我的印象里,祖父不苟言笑,祖母一脸严肃沉静。小时候,做为长孙的我也不敢在他的面前大声言笑,总是循规蹈矩,这也很受祖父母疼爱。叔叔婶婶们也从来不敢大声喧哗,也不和别人发生争执,总是礼让三先。于是在周围慢慢地有了名气,一提起石家沟梁上向家,都坚起了大拇指,一脸的羡慕和崇敬:那是好人家呀!门风正!
我想这也是族上修谱追求保持的一个目标吧!
十三世文昌 谨撰
公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于安康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