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 ——写在向氏家族续谱之际



当历史大钟的指针指向公元1977年,这年九月,五堰河畔一处美丽的小山乡--原洪山乡洪山村(现洪山镇兴隆社区)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现在的我,后来被取名为平昌。

思念生翅,穿透时空,在家乡的天空久久徘徊……

我的家乡洪山镇位于汉滨区西南凤凰山下,东依流水镇,南接紫阳县,西北连石转镇。地处山区,北高南狭中间低。恒紫公路、洪石公路穿境而过,距包茂高速蒿坪出口仅11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家乡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近些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家乡领头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富硒香米、豆类、食品、茶叶、板栗、魔芋、花椒等特色产品,扶持了蚕桑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打造了康晒矿泉水、大运牌豆腐乳名牌产品,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族谱显示,我的祖上很多年前就在这里居住了,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从我祖父母那一辈还诞生了一个时代符号性人物——五十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兴桑养蚕的致富能手刘家贤奶奶。正是在她的模范引领下,后辈人竞相学习,积极上进。堂叔向书茂现任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堂兄向元昌现任安康市科协主席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永远敬畏和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我的父母没有什么光辉的业绩,也没有给我显赫的门第,却给了我人世间最朴素的做人道理。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勤劳、节俭,一辈子付出很多,索取的却很少。我不记得他为自己花过一分钱,每次出门都会给我们带回不少东西,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一辈子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任劳任怨。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即便有事出门,不管多晚也要当天赶回家,照他们的话说,人到家了,心也就安然了。

在那个年代,我们全家5人,姊妹3个,我头上有一个哥一个姐,我是家里老幺,兴许是天下父母都会对老幺多些疼爱,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多一些给我,哥哥、姐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以至于很多年,全家不遗余力地供我一个上学。走进宽敞明亮的校园,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便倍加珍惜,发奋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成了老师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好苗子”。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我顺利考入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有幸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后来在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几经易岗,现成为宁陕县发改局的主要负责人。这些,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家乡父老的悉心培育和倾力帮助。

在异乡工作生活了多年,每每有人提及家乡,总会情不自禁满怀眷恋,因为家乡的山山水水、亲人的相貌神情均深深印在脑际,清新一如昨日。

凡尘琐事总是屡屡绊住归家的步伐,而让我一直魂牵梦绕,萦挂于心的便是家乡,在那里,山延绵俊秀,水清澈透明,人纯朴善良,多少回在梦境里踏上家乡的土地,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灰瓦土墙没有被岁月磨砺的难以辨认,先前的小树已然华冠蔽日无法找寻儿时曾经刻下的刀痕。变了,是变了!分明又遗有旧颜。心中多的是变的惊喜,略略又有些找不到当年庭院旧貌的惋惜。再看看苍山碧水间乡亲热情的笑脸,听听浓重的乡音,风烛残年的伯伯,两缤染霜的婶娘,泪流满面。

这浓浓乡情,犹如家乡的酒,久违多年却依然甘洌醇香,一如从前。有人说,人是靠回忆生活着的,而我就是靠对家乡山水,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美好回忆而幸福着的。因为这些,我感到生活的丰富,感到心里的满足,这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情结。而这一切,是缘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过。

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我现远离家乡供职宁陕,但我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关心着家乡的点滴变化。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发扬刘家贤老奶奶的模范精神,奋发图强、勤俭治家,转变观念、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幸福指数。树立重视教育就是脱贫致富的理念,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接受高等级教育,学习高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祝福心存善念、乐观豁达的家乡父老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奋发图强、生活蒸蒸日上。

这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向平昌

2013年11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