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邵雍故居与墓地



邵氏邵雍故居与墓地

邵雍祖籍衡漳(今属河北省),十三岁随父邵古迁居百泉(今辉县百泉)后于师辉县县令李之才学习《易经》冬不炉,夏不扇。今百泉湖畔有邵雍遗址和清代新建的邵氏宗祠,并有大量元代以来石碑、石刻,被历代名人为瞻慕。如今这里还有供邵氏宗亲所使用的小林墓地数十亩。

邵雍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主要研修伏羲12卦河图洛书,和周易学书籍,形成了他的自然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洛阳市定鼎路洛河桥南龙门大道东侧的安乐镇安乐窝村。是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的故居。

邵雍30余岁时,游至西京洛阳。他看到洛邑居天下之中,有山水登临之美,有人物萃聚之繁,为一都会,可以观四方之士,便决定定居洛阳。初迁洛阳时,住处简陋,难避风雨,生活颇为艰难。后与寓居洛阳退职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友好。司马光等为之集资凑钱,购买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30余间相赠,邵雍将其居室题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居士”。今安乐窝即由此而得名。邵雍的住宅在北宋末年遗弃民间,金代改为“九真观”。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河南知府虞廷玺访得其故址,始“缭以垣墙,植以树木,构堂三间,塑康节之像于其中”,后来又经扩建修复,保存至今。今存有之邵雍祠堂,位于村内洛龙公路东侧,坐北朝南,原建筑仅存有清代硬山式“皇极书阁”三间及其他建筑四间,另有明清碑石数方等。

邵雍是北宋时代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理学核心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著作中。他当时官位不高,但却很有名气。诸州县许多人乐意拜访他。他死后被追溢为“康节”,以后又被誉为“圣人”、“夫子”,供奉于山东曲阜孔庙。南宋度宗时,又追封邵雍为“新安伯”。明嘉靖时称邵雍为“先贤邵子”。现在安乐窝小学内还存有不少明清有关康节的碑记和牌坊。

2011年,正值邵雍诞辰千年,洛阳邵氏宗亲会会同各地宗亲捐资,对原址的邵雍故居和墓地重新修建。在原邵雍故居的南面,陈旧建筑拆除,建起了几千平米的广场。广场的南部矗立着由邵伟华出资100万元的邵雍的高大铜像。北部是由四根十余米的石柱构成的牌坊,铜像在牌坊的映衬下颇为壮观。

自南而入越过广场,是重新修复的邵雍故居的正门,进入故居,映入眼帘的是邵雍祠堂和邵雍当年读书的地窖。行进至北部,是现在所设的易的学堂。

整个故居东西较窄约20米。南北长约百余米,故居部分设施保存了原貌,大部分得以整修,邵雍故居已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雍当年苦读的地窖,进去后下十几个台阶,有一个5、6平方的斗室,邵雍就是在这里屏弃尘嚣,闭门苦读的。享受常人不能受的寂寞。“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自邵雍祠堂出发,沿洛栾高速南行40华里,可到达位于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部的紫荆山邵雍墓,据说,其墓地为邵雍亲自选址,其正南方向三十余里是商代中华第一名相伊尹墓地,再向南是九皋山,中华历史上就有“鹤鸣九皋”

一说,向北过了黄河是王屋山,墓地恰在其中轴线上,左右山势呈青龙白虎状。墓地境域偏僻,群峰拱围,草木茂盛,静谧幽远。确实为风水宝地,安乐佳城。今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邵雍墓坐北面南,墓前石坊系清乾隆七年(1742)嵩县知徐巩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石梁横连四柱上筒苡状,犹如房俏。石梁两头各一石龙头,有吞云吐雾、气壮山河之净,石梁之下嵌精石,中书楷体字“安乐佳城",既描绘墓地物华天宝之地利,也表述墓主修身处世之哲理。

邵雍墓虽地处偏幽,没有其他陵墓的肃煞,有的却是世俗的喧闹和喜庆,石牌坊两边、享堂立柱、墓前石龛等处的对联,表白着人们对这位易学奇才的颂扬。

  墓地,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占地6.5亩。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