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志中记载的人物传略



人物长葛市志(1986~2000)

长葛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其分别在故里他乡乃至海外干事创业,一展才华,为家乡增光添彩,对长葛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除部分人员以事系人,随文分散入志外,本编分别以“传记”、“简介”和“名表”、“名录”形式分类别、分层次予以收录。“传”以卒年为序,“介”以生年为序,“名表”、“名录”或以姓氏笔画、或以时间先后、或以原始排序为序。

第一节:人物传略

上届志书已将陈寔、钟繇、钟会、钟嵘、王求礼、王重师、黄杰、范守己、尹奇遇、贾万成、邢国玺、王玉玑、杨灿基、吴朝彦、杨佩璋、张蔚蓝、田余三、霍树中、黄梅岭、陈鸿畴、朱绍曾、张居宽、岳顺、许廷献、郑鸣镇、王本、马同义、王水旺、王延彬、沈阳、毛兰花、韩春荣、孙炎、顾洪臣、徐仁杰、张启生、赵吉甫等37位有较大历史影响或突出贡献的人物,以及恶贯满盈、民愤极大、臭名昭著的陈秀峰、杨德二人收入。本章所载,为本志期限内逝世的籍隶本市的各行各业人物,个别为任职长葛、德政突出的外籍人士和本志上限以前去世,前志成书时尚未发现或事迹不详而未记的人物,以及本志下限以后定稿以前去世的人物。共收录人物19位。

第一节上志未录人物

杨笃生(1646~1729)男,汉族,字子培,别号介庵,南席镇马武村人,生于清顺治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卒于雍正七年十二月六日,享年84岁。笃生生有奇姿,勤学好问,8岁读《国语》、《韩诗》和《春秋》三传等。16岁考中庠生,21岁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十四年(1685)并科进士。候任期间,在家奉养老母。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湖南湘潭知县。湘潭为南楚险要都会,繁难治理。当时有一乡绅豪强,在县里称王称霸,欺压百姓,群众非常忿恨;湘江水路上,有一伙江洋大盗,经常抢劫商船,杀人越货,搞得人心惶惶。以往的官吏,害怕邪恶势力,不敢处理。杨任职湘潭后,铲除这帮恶棍,受到人民称赞。湘潭以往没有壮美的高楼,杨捐资倡建,楼房建成后,群众高兴地歌颂道:“新上南亭四望同,屹然轮奂出湘中。”湘潭以往还有个坏规矩,每年征收钱粮时,一两税银加征二分上解费,集市商铺每年还得向官府送一定数量的银钱礼品。杨笃生将这些陋规坏习尽行革除,并刻了一通石碑立在县署前,永行禁止。杨在湘潭任职四年,湖南省都督、巡抚都向朝廷推荐,调升他的职务,湘潭百姓听到消息,罢市闭城,举着写有“闭城留慈母,罢市待青天”的横幅进行挽留,并有千数人到省城督抚衙门吁请杨县令留任。终因圣命难违,杨调离湘潭。湘潭百姓写了许多诗词,后来编成一本诗集《江潭兴颂》,歌颂他的德政。离湘后,任户部江南司,接着晋升为四川佐郎、浙江正郎、陕西道协理、山西道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担任福建主考官,革除许多弊政,选拔许多真才,并力争提请广额。当时皇上巡幸江浙,得知他办事廉谨,允其参谒并赐给他一方砚台以示褒奖。福建学子感其厚德,一方面呼吁留他在福建任职,一方面建一所“洧阳书院”为他设生人祭祀牌位,还编写两集《闽海风谣》,立一通《入闽留谈》石碑,歌颂他的功德。后任山西道台、通政使司左参议、顺天府内监视官,未几,晋职通政使司右通政(正四品)。卒葬马武村南,马武一带杨姓多为其后裔。

李燕标(1789~1846)男,汉族,字京魁,董村镇吴庄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于吴庄一农民家庭,自幼习武,成年后,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品德出众,有智有谋。24岁中武举,28岁赴京会试,未中。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河南巡抚营中任千总之职。道光元年(1821)升任提塘。道光五年(1825)任京城兵马司提塘。道光十一年(1831)任浙江处州守备。道光十二年(1832)升平阳都司。道光十七年(1837)任浙江温州镇标右营游击。同年,浙江提督委其护理提标中军参将印务。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暴发,清廷派琦善议和。贪得无厌的英军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出动3万余人、舰船29艘,攻占定海、镇海、宁波,并溯江而上进犯慈溪。此时,李燕标奉命迎敌。他“攻打头敌,身先士卒,不避艰险,以平宁波之乱,诚可谓有智有谋,忠勇兼全者矣!”(李燕标墓志铭)利用地方部队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抓住战机,奋力搏杀,将英国侵略军逐出宁波,为收复浙东失地立下不朽战功。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温州任所,归葬原籍,享年57岁。

张星蔚(1871~1939)男,汉族,字薇垣,又作维元,号仟峰,大周镇刘庄村人。祖上以教学为业。星蔚生性聪慧,博闻强记,8岁读完《孝经》、《小学》,10岁读完《四书》,13岁读完《五经》。写出文章,常被道德高尚学问深博的老前辈所赏识。清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县学,成为庠生。1897年,因考试成绩优秀成为廪生。1902年考中举人。1910年保送礼部,以州同注册候选。辛亥革命(1911)推翻清朝统治,星蔚回到开封,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肄业后,亦以教学为业。嗣后,各省成立议会,星蔚被推举为省议会议员。在议会中,他弹劾邪佞,督察奸讹,常使奸邪小人望而生畏。刚一届期满,便谢绝杞县的邀请,回到长葛县立高等小学任教。他不辞辛劳,积极整顿,使学生由不足20人发展到200多人,由1个班扩展到6个班,对振兴长葛教育、培养知识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1922年,国民革命军河南驻军张之江师长将其聘为秘书兼家庭教师。1925年,任国民政府司法部秘书处干事。其间,他博稽载籍档案,参酌法律精神,撰写了《岸狱镜》、《判案拾零》两书。不久,归任长葛县学务,不到三年,高等小学学生增加到500多人,兼理的长葛县中,也办得红红火火,成绩斐然。1931年后,曾任教河南大学、焦作矿务大学。后以年老体弱,中风瘫痪退休在家。其间,遗失民间的、由乡绅张蔚蓝起草的《长葛县志稿》,由其委托门人息县刘盼遂撰修成书(即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为长葛留下珍贵历史资料。1939年7月26日,卒于长葛县城大南门内住宅,终年68岁。墓前立有息县刘盼遂撰文、淮阳许诸端篆额、新安王广庆书丹的墓碑。

赵桂欣(1917~1943)男,汉族,古桥乡徐王赵村人。自小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品学兼优,且富有正义感,遇有不平,常仗义执言,援助弱者。在洧川中学上学期间,正值日寇侵占华北、进攻中原的时候,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组织进步学生上街游行,高呼口号,声援“一二·九”运动和开封学生的革命行动。并在学校校长赵以文(中共地下党员)的组织下,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2月,经“民先”组织介绍,王修道、古松灿、杜书芬、刘廷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干休所正军级离休干部)等11人到确山竹沟新四军留守处抗日军政教导大队学习,并在教导队学习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月的学习结束后,除刘廷良留部队工作外,赵桂欣等10人被分配回洧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洧川中学建立中共党小组,赵桂欣任组长。在赵的领导下,学校的抗日工作搞得很活跃。同年10月,中共洧川县支部建立,赵任支委。党的发展壮大被国民党当局发觉,支部书记赵葆和、支委赵以文隐蔽转移,洧川县党的地下组织即由赵桂欣负责。1940年4月,在党的指示下,赵带领郑子珍、赵一心、谭林东等6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四师参加抗日,赵分配到抗大四分校第一大队任组织干事,改名赵子云。1941年5月3日,部队在涡阳、蒙城、宿县之间遭到国民党骑兵部队的包围进攻,打到弹尽粮绝,赵桂欣负伤被俘。在敌人的刑讯逼供、强令叛党的威逼利诱下,赵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西安集中营,年仅27岁。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胡鸣周(1893512~197032)男,汉族,原名凤瑞,后河镇画匠王村人。出身中医世家,擅治瘟疫、伤寒,享誉长葛市西部及禹州、新郑相邻地区。幼读私塾十载,后随祖父胡文彪习医。他博览强记,国学医学功底甚深。他为人治病,总是好言宽慰,细心诊察,辨证处方,合理用药。石桥刘村许某,头上长疮,几近丧命,家人已为其准备后事,经鸣周精心治疗,两月后痊愈。新郑水寨村刘某有一独生子,罹患伤寒,久治不愈,后经鸣周治疗半月便完全好了。当地名士刘文铭、张衍九、范梦瑞等为其作赋赞曰:“胡氏英才,当时伟望。幼学孔孟,长习岐黄。祖传医学,独得其详。世继国手,名誉显扬。有求必应,绝不徬徨。重义轻财,和济一方。功勋大造,心同彼苍。里乡戴德,铭感莫忘。曩昔赠额,门第增光。于今掣锦,家庭呈芳。修德获报,为善必昌。”鸣周在长期行医中,深知民间疾苦,出诊看病,从不要求条件,讨扰病家。本村困难户刘某,贫病交加,难以度日,鸣周时常为其诊病送药,从未收过药费。每到年终,清理药账时,凡还不起药账的欠条,他都随手烧掉。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参加联合诊所,自家的药橱、药柜及存药,都无偿捐给诊所。公社化后,他成了坡胡卫生院的医生。他勤恳工作,认真负责。1958年,他已60多岁,还到鲁山昭平台水库为民工防疫治病。遇有出诊,他总是急人所急,从不推辞。有一次他冒着风雪严寒,步行20多里,到和尚桥为人看病。1967年6月,他不顾炎热酷暑,一上午看了20多个病号,直到虚脱昏厥,抢救过来以后,还要求坚守岗位,为人看病。1970年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病逝,终年77岁。上千村民自发为其送葬,许多人焚纸叩拜为其致哀,邻村唢呐班免费为其吹奏哀乐。

刘子茂(1900910~19841123)男,汉族,古桥乡仝庄人。14岁起在石象镇福寿堂学徒,22岁开业行医。1926年落户董天龙村,坐堂行医20余年,不设药账,有钱看病,无钱也给看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特别是他创制的“白玉丸”临床应用,对小儿食积、消化不良所形成的呕吐、腹泻、肝脾肿大,具有显著疗效,此药后被《河南省名老中医验方汇编》收录。1953年参加古桥乡卫生院工作,在中医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态度和蔼,认真负责。他经常在诊断桌前放一块小黑板,有些年老体弱的病人,凡是请他出诊的,只要把姓名住址写在小黑板上,他总是骑上自行车、带上药箱,风雨无阻,送医送药到家。他擅治内科杂病,晚年对肝病治疗颇有心得。1976年,他已年近八旬,仍坚持临床治病。当时尉氏县高庙村有一病人李太峰,肝硬化腹水,经某医院治疗4个月无效,被判为不治之症。李太峰慕名找到刘子茂求治,十剂药后病情好转,一年之后完全康复。病人赠匾感谢,刘医生说:“要感谢就感谢共产党吧,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应尽的义务!”刘子茂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在古桥、南席、石象、董村等东部各乡镇享有极高的威望,多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被评为地、县先进工作者,被誉为长葛卫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82年,82岁高龄的刘子茂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疾病缠身的晚年,也从未离开过医疗岗位,每天都要接诊数十个病人,早起晚睡,带病工作,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以至屁股上生满褥疮。他躺在病床上还在为人看病,不能写处方,就口授处方让女儿代笔。他说:“我是医生,为人治病就是我的使命,即使死在诊断桌前,我也心甘情愿,觉得幸福!”

第二节:本志限内人物

路百占(1913106~199197)男,汉族,字梅村,老城镇北街村人。路百占聪慧好学,口齿伶俐,在中小学年级考试和演讲比赛中,屡获第一。1934年考入河南大学,是文史系的佼佼者,深得史学名家范文澜、嵇文甫、高亨的赏识。在日寇入侵、学校流亡到豫西山区的艰苦岁月里,他一方面倡导交换图书,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一方面与一些同学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请教授作报告,组织辩论时事政治和抗日救国等问题。在一次辩论中,驳得“三青团”派理屈词穷,有人竟拔枪威胁,路百占挺身而出,同学们都说他“敢言人所不欲言,敢发人所不妄论”。1939年河大毕业,到豫西高中(镇平县)任教。1941年暑假返乡,耳闻目睹以匪霸陈大肚(陈秀峰)为首的区长、保长、联保主任不顾抗日战争的艰难,横征暴敛,徇私枉法,霸产掠财,朋比为奸,钻营于公门,横行于闾里,遂写了一篇《好人在那里》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长葛日报》上,引起反动统治者的极大不满。陈秀峰、路木森(一区区长)约集各联保主任、保长等四五百人在县城鼓噪游行,然后齐集县政府,以交印罢工要挟严惩路百占。县长唐绍庭要其到县政府去跟区保长们说清楚。一会儿,路百占提着一盏马灯来了。有人说:“真是怪人,大白天提个灯笼!”路百占答道:“县政府太黑暗了,看不到一点光明,不提马灯,怎么走路!”在双方僵持下,唐绍庭下令给路百占戴上脚镣手铐,关进了监狱。其实路百占既无后台指使,也无“革命”目的,不过凭着书生意气,心有不平,拍案而起。唐绍庭、陈大肚无可奈何,遂于8月18日将其释放出狱。1945年日寇投降,路百占回到长葛,出任长葛县中校长。当时的教育科长高某克扣教师工资,排斥进步师生,路百占亲率县中学生,砸了古仓街高的住所。在各界人士集会欢迎宋谔忠接任长葛县长时,路百占慷慨发言,语惊四座,他说:“民国以来的长葛县长,都是吸食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没有一个好东西……宋县长可能不是刮地皮的那路人,希望你要当长葛人的一头牛。否则,有我路梅村在,绝不会放过任何贪官污吏的。”博得台下一片鼓掌。1946年省里派来一位“纪委员”查禁毒品,但在禁烟禁毒会上,纪某却大讲“共产党共产共妻,青面獠牙”,路百占跳上讲台:“请问见多识广的纪大委员,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共产共妻?”诘得纪某恼羞成怒,气恨难消。同年秋,路百占调许昌四中任教。同事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李某,临颍人,曾多次抨击本县土豪恶霸,恶霸竟派黑枪手白天闯进教室,将李某绑架出去。路百占闻讯而出,组织师生,分头追赶,终于在火车站附近将李某解救出来,全校师生对路百占敢作敢为的正义精神敬佩不已。1947年8月,国民党政府“选举国民代表大会代表”,路回长葛同陈秀峰、张缦云、郭奠五等人竞选“国大代表”,闹闹哄哄几个月,最终“上级圈定”由青年党人郭奠五当选,其实完全是一场骗剧。新中国成立后,路百占先后调许昌高中、许昌师范任教。1957年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担任许昌师专古代汉语教师。他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课,常使许多同学倾倒。先后写作有《楚辞发微》、《昭明文选笺注》、《贾谊新论校注》、《诗品校记》、《姜亮夫楚辞书目》等,除少数在师专《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外,惜均无出版。病重期间,将自己珍藏的638册图书及部分书稿无偿捐献给母校——长葛县中(今长葛三高)。1991年9月7日病逝,享年78岁。长葛县志总编室给他写的挽联是:“耿介为人面对旧世界敢问‘好人在那里’,严谨治学服务新中国喜看桃李满天下。”

张有年(19025~19931)男,汉族,坡胡镇坡张村人,共产党员。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前半生靠为人扛长工维持生活。1949年后,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带头参加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在生产队中他负责为43户社员挑茅粪,为生产队喂养50多头猪,为饲养室出粪垫土。由于他一人干三个人的活,能挣三个人的工分。每年夏季,人均分麦70~100斤,他可分300斤,年终决分,人均几十元,他可分200多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但他自奉简约,把节省的粮钱大都支援国家、集体和五保户、困难户了。每年夏分以后,他只留50斤小麦自己用,把其余小麦送到粮所献给国家。粮所付给他粮价款,他说:“我是支援国家、支援解放军哩,怎么能要钱呢!”有时政府奖给他一袋面粉,他给本村五保户、困难户每户送去5斤,而自己却整年吃红薯干、吃粗粮。有一年,粮所建仓房,他主动把自己门前的三棵大树刨掉送去,一分钱不收。1969年村北要建一座石桥,他带头捐了250元。1973年,他又拿出145元,为村里建了一座小石桥,接通北街到东街的道路。同年,石固南寨社员王中灿铡草铡掉4个手指,他送去100元帮助治疗。1975年8月,漯河、驻马店发生洪灾,他捐款500元救灾。1976年县里建电厂,他又捐款300元。同年冬,王庄二队麦秸垛失火,集体十几头牲口断了饲料,张有年把仅有的30元钱交给生产队长张世安,买了1000多斤饲草送给王庄二队。王庄的干部群众听说是一个孤寡老人捐款送来麦秸时,都十分感动,纷纷拿出钱来,帮生产队克服困难。1977年后河洼李村牲口屋失火,烧死几头耕牛,当时已75岁的张有年带着仅有的60元钱,拄着拐杖,踏着小雪,步行十几里,送到了洼李村,后河公社党委得知这一消息,号召全公社社员向张有年学习。1986年坡胡乡建敬老院,他又捐款500元。此外,他还为本村三个生产队打井捐过款,为打井技术员买过两套劳动服、两双深筒胶鞋。为本村50多户贫困户买过盐,买过布,买过棉鞋。为贫困学生买过书包、文具、作业本。他曾多次应邀到学校、驻军部队作报告。县委、县政府、武装部及驻军部队曾联合发文表彰过他。1982年后,两次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84年,被评为许昌地区劳动模范。他曾四次当选县人大代表。1991年到坡胡镇敬老院安度晚年。1993年正月去世,终年91岁。追悼会上近千人为他送葬。

李子毅(192810~19943)男,汉族,尉氏县洧川镇人,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李子毅自幼聪慧好学,先后就读于洧川中学、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系、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毕业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设计院、河池地区水电局、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工作23年,走遍全自治区8个地市,主持勘察设计24个重大水利工程。1980年调回长葛水利局工作,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先后编写《长葛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报告》、《长葛地下水开采回补和应用研究》,获得许昌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当选为县水利学会理事长。1984年后,连续当选为长葛县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人大任职中,他积极行使代表权利,先后提出“在全县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和推广节水型灌溉,控制地下水逐年下降的局势”、“佛耳岗水库灌区用水,要严禁大水漫灌,实施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议案,受到县人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责成职能部门纳入工作计划,对机井进行挖潜改造,推行节水灌溉,铺设地下管道;佛耳岗水库灌区实行园田化耕作,用水计量收费等,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在省市水利检查评比中,受到一致好评。1986年10月国家水利电力部授予李子毅献身水利事业30年荣誉证书和勋章。1989年12月中国水利学会授予李子毅水利事业辛勤工作30年荣誉证书。1994年3月,李子毅逝世,终年66岁。

杜思兰(18979~19946)女,汉族,石固镇合寨李村人。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新中国成立前,她看到不少贫农妇女不仅受着压迫,生活艰难,而且常因难产而丧命,新生儿因破伤风而夭亡。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热心从事妇女新法接生工作。1951年,参加长葛县第一期新法接生训练班,她认真学习,掌握技术,不但学会顺产接生,而且还掌握了横生、倒生及胎盘早期剥离等难产接生技术。为普及新法接生技术,她还为周围村庄培养了30多名接生员,建立起长葛县第一个新法接生组,她任组长。1953年她又在自己家建立宗庄乡接生站,腾出两间房子,拿出自己的床单、被褥、木床、桌椅、水缸、脸盆供接生站使用。当时社会上封建迷信思想还很严重,有人说:“月子婆娘踩住谁家宅子、地边,谁家就要遭灾。杜思兰把月子婆娘接到自己家里生孩子,扑了宅神,看她家以后咋过!”思兰却说:“行好总比作恶强,积德儿孙往上长。”后来接生站扩建成了妇产院,杜思兰担任院长,妇产院不仅接生,还治疗妇科病。农民李书秀之妻两次难产,险些要命,第三次怀孕,胎位仍然不正,经杜思兰多次检查转位,终于顺利分娩。由于工作认真,技术熟练,不仅本乡群众,以至许昌、禹县邻近各村群众也来找她接生。至1982年(她已85岁),共接生2000余人次,从没发生过母婴伤亡事故。1951年被选为长葛县妇婴委员会首届委员,1952年被评为长葛县新法接生一等模范,1953年被选为河南省妇女联合会候补委员,1954年被选为长葛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30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工作标兵、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县人民政府1956年命名她为长葛县“接生工作红旗”。1994年6月1日去世,享年97岁。

高天保(19364~199546)男,汉族,太康县张集乡前高村人,大专文化,1955年应征入伍,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济南军区第五航校、第九航校任飞行教练、飞行教官、副团职参谋、副大队长、正团职参谋长等职,多次受到部队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85年3月转业到长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任副书记,1986年10月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3年3月当选长葛县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在任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书记、人大主任期间,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百姓呼声,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信访、来访、投诉等涉及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耐心、细心、热心,妥善解决了大批相当棘手的问题,为市委、政府排忧解难,为基层民众撑腰做主,深受老百姓拥戴。1995年4月6日下午高天保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9岁。中共长葛市委、市政府为高天保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张惠民(1903929~1995113)男,汉族,本姓刘,因家境贫困,出生后不久即由老城镇打绳赵村张伟峰抱养,起名张锡恩。7岁入私塾,19岁(1922)到冯玉祥部队当兵,历任上士班长、上尉骑兵排长、少校连长(该部骑兵无营建制)、第四军155团团长。后以“当兵打天下,恩惠于人民”的意思,改名张惠民。1931年,部队驻山东长清,有人抢掠财物、骚扰百姓,张看不惯,当面诘问旅长,赌气返回长葛老家。1946年7月李乐安任国民党长葛县长,为对抗人民解放军,将长葛民众自卫大队扩编为长葛民众自卫总队,自任总队长。1947年,刘邓大军渡河,李十分恐慌,一方面新建两个机动大队,扩充兵员,一方面请有作战经验、在家赋闲的张惠民团长出任大队长。当时长葛已处于“拉锯”状态,长葛自卫队与许昌、鄢陵、尉氏、禹县、洧川、临颍等县自卫队残部猬集在郑州、新郑、密县一带,派粮逼款、苟延残喘。1948年9月底,国民党郑州督察专员公署将长葛自卫总队收编为郑州专员公署保安第三团,张惠民为团长,下辖四个大队。这期间,解放军豫皖苏军区五分区派共产党员芮文彩(原冯玉祥部队第四军军需处粮秣科长、郾城县十五里店乡苗王庄人)先后于1947年10月和1948年3月到保三团,以探友为名,同张惠民、张益民、谷耀宗等原冯部军官密谈起义。1948年5月底,芮又以生意蚀本,无法生活,只好投靠张惠民为由住到保三团,成为张惠民的高参和张与解放军联络的红线。1948年10月初,保三团在郑州祭城驻扎,芮文彩传来五分区指示:即速见机行动。张惠民接到指示,即指挥部队,撤离郑州。10月14日凌晨,在中牟县白沙镇召开中队长以上骨干会议,张惠民宣布起义,并说:“愿留者一起干,愿走者欢送!”当时只有第三大队长杨德不愿起义,张惠民让军需参谋发给他几块大洋,让其离队。1948年10月18日,起义部队在张惠民团长率领下,携带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步枪700余支、短枪1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战马10匹,开到五分区所在地鄢陵县城,受到分区首长和驻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49年2月,起义部队与分区28团合并。3月,在全军整编中,28团又与六分区7团整编为16军48师144团,张惠民任团参谋长。部队南下至阜阳时,张惠民调任巩县武装部副部长。1953年肃反,错判死刑,后改无期。冤狱六年后,改判无罪释放。1979年彻底平反,落实政策,按县团级办理离休手续。1995年11月3日去世,终年93岁。

辛金生(1918~1996)男,汉族,老城镇西关人。1937年4月在长葛县中读书时,与赵吉甫等组织进步青年读书救国会。1938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西关党支部书记,中共长葛县委青年委员。在白色恐怖下,他机警谨慎,开展工作,确保安全。1946年他避开敌人的抓捕,与其他几位同志组成开封、许昌两个党小组,他和闫位中、翦成来在许昌开展地下活动。1947年,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急需了解敌军布防情况,当时辛金生在许昌邮政局工作,邮局为了投递军队来往信件,编印有驻军调查表,辛金生连夜誊抄一份,并把许昌市敌军布防情况绘制成图,一起转到刘邓司令部。当时活动在中原地区的华野三、四纵队,便利用情报提供的国民党军布防的空隙,突然出击,攻克许昌城,破击平汉、陇海两条铁路,将郑州至漯河、郑州至开封的铁轨连同枕木一下翻了个个儿。事后,中原军区参谋长李达写给赵吉甫的信中说:“辛金生等同志提供的敌驻军调查表,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收到的最全面、最详细、最完整的敌军布防情报。请代我向他们表示感谢。”1949年解放军进军江南,辛金生随邮局南下桂林,回武汉时路过衡阳,发现潜逃在此的长葛匪霸陈秀峰(外号陈大肚),即通知衡阳市公安局逮捕了他,并电告长葛将其押解回县,为人民讨还了血债。新中国成立后,辛金生在武汉粮油进出口公司工作,1978年离休。1996年因病去世,终年78岁。

谷德(19195~199611)男,汉族,原名德荣,大周镇付桥村人。谷德青少年时期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革命教育,“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学生抗战救亡工作,组织学生宣传抗日,进行募捐,支援前线。“七七”事变爆发,党组织选派谷德到确山竹沟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教导大队接受训练,奉命回长葛组织抗日民族先锋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后受党组织派遣,深入“长葛国民抗敌自卫团”做团结争取工作,并参加伏击日寇骑兵的战斗,打响长葛抗战的第一枪。后受国民党通缉追捕,按党的安排于1937年底回到延安。1938年9月,谷德在延安抗大总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党员。在挺进敌后中,谷德受命担任扩兵队长,带领民兵独立营,战斗在山西昔阳、平定等敌占区,出色地完成了扩军任务,被八路军总部评为扩军先进队。抗战中,谷德先后担任抗大太岳分校学员队长、政治指导员、晋冀鲁豫抗大军官一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并先后参加太岳区“三十亩”战斗、横岭阻击战、岭南战役和历次反扫荡斗争,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中,谷德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神泉训练班主任、华北军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在改造国民党起义军官工作中,成绩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工作,1952年任志愿军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后任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在朝鲜近六年的反奸防特工作中,兢兢业业,高度负责,做出显著成绩。1957年谷德回国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处长、副部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反革命集团诬蔑谷德是“贺龙政变的御林军头子”,终身监禁,于1967年8月被秘密逮捕,冤狱8年,受到残酷迫害。1975年出狱后,他不顾多种疾病折磨,全身心地工作在军委工程兵纪检委副书记的岗位上,直到离休。谷德忠诚正直,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关心群众,积极工作,勇敢战斗。曾先后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并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

田零(1916211~199795)男,汉族,原名刘瑞峰,后河镇洼李村人,共产党员。幼读私塾,在后河小学、长葛县中上学,受教师董树兰、亲戚范梦瑞等人的鼓励和影响,酷爱绘画。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洛阳参与上海救亡剧团演出抗战话剧。1938年9月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入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专攻绘画。1939年7月结束学习,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毛主席送行于延安南门外河滩上,并题词赠言:“坚持抗战到底!”到边区后,又在华北联大学习半年。1940年春,留校文工团美术组工作,同年8月被选为边区美协秘书长。1945年夏,在新华支社任记者数月,又到军区抗敌剧社作美术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任部员,教育俘虏军官。1949年春,任美术工作队秘书,进驻北京后到大众日报社任美术科长。1950年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1952年任《华北人民》杂志社美术组长,1953年杂志社撤销后调北京人民美工室从事专业绘画,1963年冬调到市文联美协筹备会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遇冲击,后被下放农村劳动。1970年冬调回画院。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田零一方面圆满完成所担负的领导任务;一方面以画笔为武器,创作许多鼓舞人民斗志的国画、油画、墙画、速写画、木刻画、连环画。田零绘画,造诣精深,老辣朴实,充满活力,兼采众家之长,又具独特风貌。原攻水彩国画,又师从苏联画家马格西莫夫学习油画,于是画路宽广,收获丰盈。著名作品有木刻组画《边区妇女》,大布画《红军冲过大渡河》、《蒙族人民抗日斗争》,连环画《李勇大摆地雷阵》,写生画《人民代表》、《民兵英雄》,套色水印画《妻子送郎打老蒋》,水彩画《解放后的街道新景》、《给军属拜年》,根据妇女代表李秀真事迹编绘的配诗连环画《苗大嫂》,展览画《英勇坚贞的女卫生员》,素描《来社工作第一天》,宣传画《揭发暗藏的反革命》、《支援解放台湾》,油画《秋天》、《新苗苗壮》、《炊烟》、《运矿石》、《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救护伤员》、《分秒必争》。特别是《分秒必争》由当时苏联《星火》、《造型艺术》发表,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外,还有《雨中》、《坚持敌后武工队》、《棕榈》、《石榴喜鹊》、《瓜兔》、《雪霁》、《巡逻归来》、《矿山献宝》、《青年投奔抗日根据地》等。其作品分别在国内外有关画展上展出,被收入选集或专集。1978年后,游历祖国各地,南到海南,北到龙江,西到伊犁,东到苏杭,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他的绘画作品,为美术爱好者开设讲座,培育后人。田零为人坦诚朴实,谦恭和顺,心系家乡,热爱人民。为修复长城、北京亚运会、安徽救灾多次捐献作品。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台海两岸艺术交流各捐画100幅。为晋察冀老区捐画50幅。为河南博物馆捐书画453件,其中除本人作品外,还有个人收藏的名家书画,每幅可售数十万元的珍品239件。为长葛故乡捐画100幅,为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捐画80幅。有慕名求画者,无不一一满足。他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中国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是为个人、为金钱。革命把我培养成了画家,我决心把一切献给人民。1997年9月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高葆谦(1910~1998519)男,汉族,字维六,老城镇前白村人。原郑州市儿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河南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1934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攻读小儿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终止学习,秘密回国,先后任广西军医学校主任教官兼南宁军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在此期间与白崇禧、李宗仁等桂系将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府主席黄旭初等人,由于为其子女看病而过从甚密。后任国民党政府军训部、国防部医务所少将军医主任。在国民党逃往台湾时,与医务所多数人员一起留在大陆。1950年回郑州市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市儿童医院院长。198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1年至1966年,曾多次荣获“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后,曾被评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少年儿童工作先进代表、郑州市科普协会积极分子、全国农工民主党先进个人。先后担任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协第一至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六届常委,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八届代表,第七、第八届市人大常委,第三至第五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88年3月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及河南省分会常务理事、郑州市分会副理事长,郑州市科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几十年来,曾发表数十篇医学论文。1985年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儿科常见疾病症状鉴别诊断》一书,留下宝贵的财富。1998年5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追悼会上,全国人大、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等单位送了花圈,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省委副书记范钦臣等领导参加了追悼会。

楚农田(1916518~2000818)男,汉族,南席镇游罕村人。1931年高小毕业后曾考入开封东岳艺术学校,但因家境贫困未能就学。1937年在许昌市照相馆学徒,后到武昌、南京、镇江等地当店员。当时江苏省镇江市“人人”照相馆是我党的秘密地下联络站,楚农田在此受到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初步熏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同学们抗日激情的启发和影响,涌进革命潮流。

1938年初,参加民主解放先锋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5月入陕北八路军随营学校,8月转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抗大学习结业后,被党组织派到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工作,先后任连队文化教员,新四军3师8旅22团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带领部队在晋东南太行山一带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344旅南下,到苏北后,先后任新四军3师8旅22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组织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楚农田随军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4师10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新编三团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嫩江)作战,以及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东北剿匪斗争。东北解放后,随军先后参加平津战役、渡江作战、湘西战役、广西战役,带领部队解放了我国最南端的边境口岸镇南关(现友谊关)。其间曾兼任恩思中心县县委书记。1951年,带领部队出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39军115师343团政治委员,军政治部文化速成学校副校长。39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处处长、116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并负责沈阳军区军事训练先行师的政治工作。1955年调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副部长,后任部长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83年8月离职休养。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离休后,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心部队建设事业,常对自己的老伴和孩子讲:“我经常回忆起那些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倒下去的战友们,我是一个幸存者。现在我虽然老了,但在我的有生之年能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有益的事,仍是我最大的乐趣,我愿意为党和军队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0年8月18日21时,楚农田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5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乔金岭(1946226~200397)男,汉族,增福庙乡乔黄村人。他出身贫寒,中专学历。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生产队队长。1971年被任命为乔黄大队党支部书记。1974年4月任公社砖瓦厂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79年10月发起创办长葛县第二化工厂(次年3月开业,8月易名长葛县第二塑料制品厂)并任厂长。1985年3月1日,与河南省社科院技术经济研究所签订尚处于研制阶段的人造金刚石水磨石机项目的技术转让协议,成立河南省技术经济研究所附属厂,6月研制成功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台金刚石磨块成型机,1990年10月荣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金质奖章,分别实现公司的战略性转折和河南省乡镇企业国家金质奖零的突破。

1989年7月1日,河南省技术经济研究所附属厂更名为河南省黄河磨具厂,乔金岭任厂长。1992年11月,河南省黄河磨具厂、机械工业部三磨研究所和日本大阪金刚石工业株式会社(ODK公司)合资成立中日合资黄河集团金刚石有限公司,乔金岭任董事长。1994年2月7日,以河南省黄河磨具厂为核心,以中日合资黄河金刚石有限公司和郑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为紧密层、黄河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半紧密层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河南黄河实业集团公司成立,乔金岭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7年12月,由河南省黄河磨具厂、中日合资金刚石有限公司、郑州黄河产业有限公司、黄河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拥有78亿元资产、3850名员工、1260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博士22名,硕士72名,中高级职称人才256名)的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乔金岭任董事长。1998年11月,“黄河旋风”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人造金刚石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金刚石产业为主业,2000年人造金刚石产量达8亿克拉,上缴利税17亿元,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跻身世界前列。

在黄河公司发展过程中,乔金岭作为企业创始者和决策者,建厂初期提出“为国、为民、为厂、为家,为中国农民走出一条吃饭路子”的“五为”办厂宗旨,并提出“三保”口号,即一保员工工资,二保国家税收,三保企业发展。1989年12月14日,乔金岭把“团结、创新、求实、奉献”作为企业精神。乔金岭带领企业取得突出成绩,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评价。1992年5月,他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荣誉称号,1992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4月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优秀经营者”称号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11月荣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乡镇企业家。1998年1月10日,《河南日报》发表记述乔金岭创业事迹的报告文学——《高张着大旗》。1998~2003年,乔金岭先后当选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荣誉。正当乔金岭率领黄河集团阔步前进之时,于2003年9月7日不幸逝世,终年57岁。

李皓(19223~200310)男,汉族,原名田澍荣,河北徐水县南徐成村人。1941年参加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许昌行署办公室秘书,许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禹县县委第二书记。1973年9月调任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12月调任许昌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在长葛工作的四年中,他艰苦朴素,深入群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长葛的干部作出了表率。1973年“文化大革命”所形成的派性还很严重,社会秩序混乱,李皓要求把生产搞上去,派性头头却说他“以生产压革命”,李皓反驳说:“真革命假革命,唯一标准就看你是否真正抓生产、搞建设。”他从县直机关抽调大部分领导和几百名干部下乡下厂,深入基层。他放着小车不坐,骑自行车到后进的古桥公社贾集大队,一住就是十天八天。他白天同社员一起干活,晚上同干部一块商量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改变了贾集的生产面貌。从深入群众中,他深感电力不足是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于是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放手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电厂。1976年春节刚过,就动员群众集资700万元,组织能工巧匠2000多人,调动25个民兵连和13个局委系统,自带工具,自带伙食,分别承建13个基建项目。施工中,李皓带领县委一班人多次到工地同民工一起吃住,一起参加劳动。1977年12月26日,长葛人民自力更生建成的2×6000千瓦火力发电厂并网发电,李皓亲笔书写的毛主席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镶嵌在60米高的烟囱上。1977年12月,李皓调许昌地区专署工作,需要把女儿分铺用的单人木板床带走,让秘书跟机关管事务的人员商量作价付款,管事务的人说:“一张破床带走算啦!”李皓说:“党派我来长葛,做好工作是我的职责,今天要走了,带走长葛的一根草棍,我也没这个权利!”直到作价交款后才装车拉走。2003年10月,李皓因病去世,享年82岁。消息传到长葛,许多人都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去参加他的追悼会。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