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与修史一样,均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祖爱国之举。”先祖文公曾曰:“三代不修谱,大不孝也。”历代前人非常重视修谱,每隔三十年修谱一次,使后世子孙世代不忘本源。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变迁,族谱基本失修,“文革”期间被指责为“四旧”而遭焚毁。致使世系中断,尊祖敬宗观念淡薄,宗人之间,尊卑不分,叔夷于侄,彝伦修歝。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举国上下兴起修史修志,谱牒研究也同时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九八八年首届中国家谱研究会也指出:“开展谱牒研究是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居于宁陵、杞县的朱氏族人先后开展了修谱工作,寻根溯源、尊祖敬宗,重振家风。
追溯吾宗,始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帝之后,传至陆终之子晏安赐姓为曹,到晏安之苗裔曹侠受封邾国为君,以国为姓(邾),后因邾国被楚所并,公子邾普通与国人逃难至魏国都大梁,以不忘国耻,遂去邑(阝)为朱。传之唐天佑朝,黄墩朱瑰迁至婺源为始祖。瑰公九世孙松公入闽,生考亭始祖文公。文公之后子孙繁衍昌盛,散居全国及世界各地甚多。
本族始迁祖城公,乃文公十二世孙,於明嘉靖年间,由其父燔公淮阳任所迁居至河南宁陵尖堽庙。子孙繁衍有二十世,族人达两万余众,聚居于宁陵、睢县、杞县、鹿邑等地,还有因工作外迁至北京、河北、新疆、内蒙、甘肃等全国各地。本族名贤辈出,有开国守土之勋臣、文章华国、科技拔萃之专家学者,功业卓著,永留青史。通过修谱,我们要增强敬祖爱国观念,把前人的光辉榜样继承发扬光大,不断地在我们的家谱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这样才不愧为朱氏子孙。
一九八八年,杞县顿屯廿六世孙公德、廿九世孙涵义;二零零三年,宁陵尖庙廿七世孙圣贤、廿八世孙学新、学林、廿九世孙来成以及允清、圣涛、学长、来健等宗亲均枵腹从公、不辞劳苦、不避艰辛、不惮跋涉,分别完成了(第六次)修续谱并付梓。然,由于我们家族年代流传久远,经历朝代更替、战乱,再加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所限,虽从雍正年间至公元二零零三年经六次朱氏修谱,均未将始祖文公至城公之间的世系理顺。造成了记述谬误、断代、错世等现象。
二零零四年,吾与其长子效权,与世界朱氏联合会诸位宗亲联谊,徙五夷、赴婺源,历时三年之久,得《考亭紫阳朱氏总谱》、《朱氏正宗世谱》,对家谱逐一加以考证和修正,终将我族源流世系理顺。关于始迁祖城公,在婺还有两子(后人非止及失考)。本谱暂保留宁陵原称,以及为何迁居宁陵,将待下一步寻访考证后加以订正。
此谱意在稽流溯源,昭穆有序,敬宗睦族,尊老爱幼,同聚一堂,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同心合力,共建和谐社会,同奔小康,仅此为序。
杞县顿屯支二十七世孙 梦麟谨识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