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满(红门)杨氏郡望堂号详细介绍



郡望
(一)弘农郡
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一一六),治所在函谷关城,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的故函谷关。辖境相当于现在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末至北周时,由于避灵帝讳的缘故,郡名曾一度改为恒农郡、作为郡望的弘农郡一直沿用至今。
弘农郡的治所在函谷关城,是全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险要,北面是大河,南面为崇山峻岭,山谷两边是悬崖峭壁,深险如函,故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涵谷’。战国时,秦国占领此地,在谷中设置关隘,名‘函谷关’。这条通道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秦国的东方军事要塞。秦国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故称关中。曹操《蒿里行》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诗中的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秦并吞六国后都咸阳,把函谷关以西原秦国的疆域作为京都,成为统一后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至汉武帝时,关隘东移三百里到现在的新安县东,称为新关;原函谷关称旧关,改置弘农县,元鼎四年(前一一三)置弘农郡。元封五年(前一零六),弘衣郡属司隶校尉部纠察,直隶京都。 
杨氏从山西洪洞到陕西华阴,经过长期的发展、蕃衍,使这里成为杨姓的大本营之一。秦汉初期,杨姓子孙主要散居在华阴、扶风、弘农、冯翊一带,尤其以弘农较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弘农郡杨姓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西晋有势倾天下的杨骏、杨珧、杨济‘西晋三杨’。魏有杨播一家,到唐朝则成为宰相世家,盛极一时。《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曰:‘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奠定了弘衣郡作为杨姓郡望的首要基础'以后杨姓子孙便以弘农郡望为荣。
(二)关西郡
关西郡是弘农郡的别称,是弘农郡的文学称谓,更直接了当地衬托出东汉太尉杨震一支的杨姓后裔。‘关西’二字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秦统一六国后都咸阳,把原函谷关以西的原秦国领土确定为政治中心,直辖秦王朝,老百姓把函谷关以西的地方称为‘关西’,而不是朝廷设置的行政区划,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关西郡’这一行政区划。百家姓中的郡望都是以行政区划郡为单位而选定的,故百家姓没有一家姓氏归属关西郡。《百家姓》以弘农作为郡望的,除杨姓外,还有牧、谈、刁等姓。
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华阴在陕西,地域上属函谷关的西面。由于杨震是弘农华阴人,他祖籍函谷以西,人们都称他为‘关西夫子’,在官宦中,他更是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杨姓的弘农郡望是以杨震一家在东汉时‘四世三公’,为人臣之首而奠定的,所以杨氏宗祠的楹联则有“出关西,独畏四知真伯起”的首联。“郡出关西”,意为弘农郡是以杨震关西夫子的名誉而奠定的,而不能单纯的误会杨氏的郡望出自关西。
一九五零年在陕西华阴县潼关出土了北魏墓志六方,葬者多是杨姓人,皆称列者为弘农华阴人。《杨颖墓志》:‘颖卒于北魏永平四年(五一一),弘农华阴人,故汉太尉杨震十三世孙。  ’《杨胤季女墓志》称:‘弘农华阴人,女,十三世祖故汉太尉公震’此墓志是北魏神龟二年(五一九)己亥七月二十九日立。隋文帝杨坚(五四一~六零四)原出弘农杨氏,是杨震长子杨牧后裔,自称:‘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后汉书》曰:‘秦汉望族出弘农’,所指的是杨震一家‘四世三公’,使弘农成为杨姓的郡望,杨震也就成为弘农杨氏的“始祖”。杨震一家的祖籍是华阴,华阴在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把杨姓的郡望定为“弘农郡”非常确切,作为习称关西郡的杨氏家族,也不必要引起误解,关西郡是弘农深层、更丈化、更明嘹的别称,应在杨姓氏族文化意义上给予保留。
堂号
(一)四知堂
“四知堂”中的‘四知’,源于东汉太尉杨震廉洁清正拒绝馈赠的故事。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过去推荐之恩,深夜怀金十斤馈赠杨震,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说:‘暮夜无知。’而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地谢罪。而杨震因此受到后代百姓的尊仰,不少文人学士为之赞叹。南齐王融词赋中说:‘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宋曾巩在《四知金》诗中写道:‘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独畏四知而辞金的清白家风,乃因四世荣登三公而名扬海内外。自汉至今,杨姓子孙以‘四知堂’为荣,用来纪念一身正气的先祖杨震。《后汉书》赞曰:‘杨氏载德,仍世国柱。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菲忒。修虽才子,谕我淳则。’高度颂赞了杨震一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杨姓人以‘四知’为堂号主要是弘扬先德,启迪后昆,以“四知”作为训诫,继承清白家风,使震公“四知”精神发扬光大,流芳永世。
(二)三鱣堂
‘三鱣堂’是从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演变而来的。《续齐谐记》载:东汉初杨震之父杨宝九岁时,有一次在华山北麓玩耍,见一只黄雀被鹞鹰啄伤,掉在树下,被众多蝼蚁所困。杨宝立刻救起黄雀,带回家中精心照护,还不辞辛劳,四处寻找黄花喂食黄雀。过了一百多天,直至黄雀伤势痊愈,羽毛丰满后,才把它放飞。因此,黄雀对他非常感激,夜间变成一个黄衣童子来向杨宝道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幸得你相救,才能安然无恙,我一定报答你。’就从怀中拿出四个白玉环交给杨宝说:‘就让你的子孙后代荣登相位,四世三公,为官清白如此玉。’说罢悄然离去。后来果然应验。这一故事流传极大,影响亦大,如今在华山一处筑有以此故事命名的‘放雀台’;在常用成语中,载有‘衔环报恩’的典故。
据《后汉书》载,杨宝勤奋好学,青年时穷究《欧阳尚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时值两汉相交,朝不理政,民不聊生,所以他不愿作官,隐居华山仙峪教授学生。后来王莽篡权,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闻讯避而不赴‘后汉中兴,光武帝刘秀很佩服他的高风亮节,学识渊博,特别嘉奖他,并派御车去请他做官,可他已届暮年,不能赴任。
杨震继承父志,客居河南湖城任教二十余年,一天,有冠雀衔三条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对杨震日:‘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三台指尚书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先生自此升矣。’后遂称讲学之所为‘鱣堂’(故址今在河南省灵宝市杨家村)。杨震听了以后,更加勉励自己,发奋用功。年五十,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安帝延光二年(一二三)擢升太尉。
杨姓人以‘三鱣堂’为堂号,是敬仰震公爱人以德,爱屋及乌之高尚品德,激励后裔,操守德行,自有善报。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四世显赫'位极人臣'无论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时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自杨震门下,如《隶释》所载《太尉杨震碑阴》之立碑者中,据洪适考证:‘可识者一百九十余人,皆其孙(杨统)门生也。
(三)立雪堂
立雪堂’的堂号是源于一则杨氏显祖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
北宋中期,在复兴儒学的思想洪流中,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共同创建了洛学,他们以孔、孟的著作和思想为根据,创造性地总结和发展了旧儒学,形成一个庞大而细密的新的‘二程理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全国的学术和思想界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一零八一年),杨时慕名前往河南颍昌(今许昌)拜程颢为师。由于他刻苦钻研,学业优异,深得老师器重,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杨时回归时,程颢目送他离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此后,杨时一直保持着与老师的书信来往,孜孜探求学问。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于北宋哲宗元祐八年(一零九三年)二赴河南,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一日午后,杨时与学友游酢一起去请教老师,只见程颐正在厅堂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静立门廊下等候。这时,天降大雪,他们就冒雪静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门立雪”或“立雪程门”一时传为尊师重道的佳话。后来成为汉语中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杨时后裔以“立雪”为堂号,这里面含有两层深意:一是以有杨时这样学术地位特出、政绩显赫而叉品德高尚的显祖为荣;二是以杨时为楷模,继承先祖的高风懿德,尊师重道,刻苦求学,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