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常用词:与家族组织相关的
家族: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族人所构成的家庭组织。
祖籍:多指较早祖宗家族上辈的出生地,亦称“原籍”。
房支:自己或兄弟所形成的家庭为一个房支。
始祖:指得姓始祖,也是世系中可考证的最初远祖。
始迁祖:最初居住在家族现居地,作家族起源发展的人物,部分家谱中称“开篇祖”“发祥祖”,是宗族形成发展重要人物,在家谱中为第一世。
祖宗:始祖或者先辈中有功德者的称呼,是对祖先的尊称。
世序:在家族世系中的代数。
世系表: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是族谱主要内容之一,一般用图表反映家族成员关系,通常五代为一表,由男性子孙排列成“倒树状图”。
纲:又叫脉络图,在宗谱中表述父子关系的吊线图、树状线图。
目:家谱中对个人信息的基本介绍,包括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葬地及朝向、娶妻、生子、生女等信息。
行:在自己所在辈分中的排名,后接数字。
辈分表:家族世系次序表中需考证的家谱内容,如姓氏来源、迁徙经过等。
总谱:也称为谱首、谱头,指宗谱中除支谱内容以外的部分,一般另编一本或多本书。
支谱:仅记载本村或本人世系关系的书。
连环谱:一成谱、一套谱,同一个姓氏多个村庄中不同内容的宗谱合成一起叫一成谱,多本组成,一般会加以字号或顺序。
谱牒:记录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籍,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谱系”“谱录”等,皇帝的家谱称“玉牒”。以男子为主干,按血缘关系排列,封建时代妇女附于男子。
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记载家族起源、发展历史、成员身份事迹及相关内容。
家乘:家谱的别称,春秋时期晋国史书名《乘》,后称史籍为史乘。
玉牒:一指古帝封禅所用文书;二指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三指典册。
谱名:某人在宗谱中使用的名字,一般带字辈字,非宗谱名称。
号:人除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
讳:古代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考:本意指年纪大,后引申为“老”或“父亲”。
妣:一指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二指母亲,现多指已去世的母亲。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七族:亲族的统称。
三族:一指父、子、孙;二指父族、母族、妻族。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有指父子、兄弟等多种不同组合。
五服:指五种丧服,以丧服表示亲属之间血缘远近及尊卑关系。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