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邓氏宗谱江溪桥派序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史志尚修,家谱续修,方能传代,方可让后代寻根问祖,追本溯源。
无锡邓氏,为宋信王郡马公邓尔瞻,字民望,约公元一三二〇年代,占籍无锡兴道乡塘村(前洲),是为无锡始祖。並在本乡灌园之原壬山丙向建崇福庵为香火院,又建宗祠于兴道乡六都,名曰报本堂。从此子嗣繁衍在无锡各地。百年间已发展到五代八支派,塘村派为其中一派。
塘村派到第十世又分出塘村派、顾庄派、兴道派等。顾庄派第十五世祖燐又分出顾庄四房江溪桥派,燐,字德镏。出赘到江溪桥叶家湾叶姓,故德镏公为江溪桥派始祖,此时约为公元一四八〇至一五〇〇年间。德縮公生有两子,鑑,经,到同治末年约一八五〇年左右已逾百余邓姓人家,遂改称为邓巷。現江溪桥派健在的长輩为二十七世,裔孙为三十四世。
二〇一八年报本堂无锡邓氏宗谱业已完成,但作为其中第十一卷的江溪桥派由于各种原因而暂缺。直至二〇二二年底,江溪桥派有热心宗亲商定续修无锡邓氏宗谱第十一卷江溪桥派宗谱。
盛世续修谱已成规律,距上次修谱已逾七十年,随人事巨变,可以说续修宗谱已经到了刻不容緩之地,有志人士心想续修江溪桥派宗谱,但由于邓冀全收藏的四九年乙丑版已经在文革中烧毁。要续谱无老谱参阅。相当困难,皇天不负有心人,二○○三年邓龙生在建设国际学校时,意外获得江阴钓台派保存的江溪桥派旧谱,于是龙生与其兄志学自告奋勇承担续修之事,然而响应者无几,徒有壮心空无力,就此搁置多年。到二〇二〇年底,由同村乡党华银良在续修华氏宗谱时意外获得江溪桥派所有资料,并串联凤生找到龙生,表示愿意协助编纂江溪桥派宗谱,续修宗谱出现了重大的转机,由想法变成了有行动,几人搭起了续修宗谱班子,正式展开了续编江溪桥派宗谱之工程,龙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电脑上邓氏江溪桥派宗谱的所有登录文编工作。
从二〇二〇年底开始,银良凤生等为收集资料,不顾年迈体衰,也不顾酷暑寒冬,不管市内市外,楼高楼低,登门调查登记,电话通讯,信件来往,力求资料齐全、准确,资料汇总到龙生处电脑录入。其间海根、志学都积极参与其中,身在上海年近九旬的金海老先生把续修宗谱作为余生大事,牵挂在心,还亲力亲为,提供资料,还克服疫情,特意从上海赶到无锡过问修编之事。海根先生除提供信息参与全程校核外更是鼎力出资协助。年轻的邓超等人也为修谱之事奔走呼号联络,出谋划策。邓志学虽身患重病仍对宗谱草稿提出修改意见。伯清等众宗亲亦热情为本谱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资信。
为力求本谱具有传承性、可读性为一体,他们克服新冠疫情三年,历三年春秋暑寒,慨然以再加纂修为已任,核以旧谱所传,证之祖堂所记,一一备载详明,俾祖宗之名讳传之百世而无失,后人之宗派继以千載而不乱,为溯源寻流,未敢疏忽,尊卑有序、亲疏有別,守正创新,在新建世系图名氏下标数字序号,以示该氏在世系表中所在页码,以便于检索查阅,为修谱开创了新举措。
本次续修江溪桥派宗谱,因丁山支已经先已续修完毕,故在本谱中有关世系图表处仅注明另列宜兴丁山支。
唯有不避艰难,秉公组织编辑,他们可谓殚精竭虑,不计报酬,终成此本谱牒。他们的辛勤劳苦付出,他们的义举,将永載史册!
卷首中引用了邓氏宗谱中的有关资料和钓台派的有关資料,在此表示感谢!
将邓氏祖先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传扬,把祖宗脉络,后裔子孙连接,这个历史使命,神圣责任,上告慰列祖列宗,下泽被子孙后代,是我们续修编委的初心所系!
无锡邓氏宗谱江溪桥派续修编委
二0二二年春日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