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南浔“四象”家风,砖雕门楼里的文化记忆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经过上百年的风雨,江南古镇南浔不少门楼已经破损。所幸“四象”的家训家规家风还在,他们的后代子孙传承和弘扬好家风的精神还在。

刘镛白手起家,凭着勤劳和智慧成为南浔“四象”之首富。按一般人的想象,这日子不知道该如何穿金戴银、花天酒地了。恰恰相反,刘镛对世道、对自己,始终都有很清醒的认识。时时以当年的艰苦生活及祖先的家训自励,不愿过多地享受,而宁愿多做善事。

刘镛主要的家训内容:

道德修养:刘镛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 儿孙。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行为规范:刘镛提出了治家格言,如禁奢侈,戒淫荡,一切非礼之事,绝念不为。

家庭关系:刘镛认为兄弟恭,姐妹亲,端正门风。夫妻吵架尽量不要让孩子听到,免得孩子恐惧。

教育理念:刘镛认为每个家都不一样,也不一定是典范,所以我不能说要孩子传承家的精神。但是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不可以忘本。

生活态度:刘镛提出了勤俭持家,努力奋发,建设美好家庭的理念。

职业选择:刘镛提出了男人耕读买卖,女人纺织殷勤的观点。

社会行为:刘镛提出了每日开门两扇,要办用度人情。自食油盐柴米,总要自己操心。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

南浔“四象”之张氏一门,走出了两位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民国奇人”张静江,一位是带着山海般的财富走向市场和书斋,成为传统商人和文化人的张石铭。张家所倡导的“世德作求”的儒学理念和家风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弘扬和光大,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价值所在。

张石铭家训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世德作求:这是张石铭旧宅门厅前方的一幅刻字,由晚清艺术大师吴昌硕所篆。这句话出自先秦的一首古诗文《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其含义是后代的德行要匹配得上先祖才行,这是张家的家训。

积阴功:张氏望族的家训还包括积阴功,即通过积累善行来为后代积累福德。这不仅仅是广施厚赉,而是在日常的念虑之间常存利物之心,天地神明共鉴之,将来福泽近则及于身,远则及于子孙。

俭以养德:张氏家训还强调俭朴的重要性,认为俭是美德,礼是与其奢侈不如俭朴的圣训。近世富贵之家往往竞以奢侈相尚,但不知作法于俭,尚惧其奢。因此,张氏子孙应从饮食、衣服、宫室、纳聘嫁女及寿宴丧祭等方面都以简约相尚,但无失之太啬。同时,应避免侈言以招尤,侈行以招辱,这些都是俭意的表现,可以垂范后人。

南浔“四象”之一的庞家发迹致富后,牢记祖上遗训,继承了“德”“善”的家训家风,开设药店,凡穷苦人家无钱赎药的,分文不收。这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南浔“四象”之一顾家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物是顾乾麟,顾家的丝行在第三代手中出现了衰败,至20年代,顾乾麟的父亲顾叔苹病故时,顾家已负债3.7万两银,当时顾乾麟年仅17岁。顾乾麟谨遵父亲的遗训:“一个人不能无钱,不过钱要赚得正大,用得光明。不要被钱利用,要利用钱。得之社会的,必须还之于社会”。他不仅重振了顾氏家业,而且以创办中国历史最长、受奖学生最多、设置学校最广的“叔苹奖学金”,名扬中外。

今天,我们重拾这份传统精神力量,充分激发“最美家庭”的乘数效应,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