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广东陆丰市南塘镇苑西村《陈氏族谱》编印完毕



陈氏族谱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972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譜/中华家谱馆

纸张:一级宣纸

电话:18595903344 18039297636

网址:www.jiapu315.com

前言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族谱,天尹公曰:“是则谱者,家之史也”,宗祠和谱谍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族谱是家族为了记载其世系,源流及家族中的人物,以保存家族的来龙去脉,便于纪念!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变迁和沿革!

一个家族,有了族谱,则能定宗法,明昭穆,排辈份,分长幼,论亲疏!更为主要的是:族谱是体现亲情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阅谱,使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因此,一个望族,切不可没有族谱!

我丽湖族陈氏自一世祖受俊公(玉山祖)于明朝万历8年(公元1580年)由闽迁粤,后定居湖安(内湖寨),历五代至五世祖天尹公时,内湖陈氏一族通过精心经营,宏图大展,财力雄厚,富冠海邑!且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共建有九湖十八寨,又人才辈出,俱是名流。因此成为粤东的一大名门望族!

苑西寨,是天尹公第九子六世若蘧公按御屏列帐,水朝明堂,河水回环缠绕于后的地势筑城建寨,康熙44年(公元1705年)乙酉年冬季竣工(兴工日期待考)。复建宗祠,立堂号务本堂,一姓同宗聚居,六世若蘧公为苑西寨开基祖。苑西寨现是内湖陈氏一族第二大乡,拥有人口五千多人。传至一十九世!正所谓“一人之身,衍至千万人,世远则亲不得不尽,人众则地不得不迁”。虽内湖陈氏一族于清康熙9年(公元1670年),首次编修《湖安陈氏族谱》,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历史的客观原因,或焚或失,仅剩存几本由私人收藏的也已残破,内容缺失,改革开放初期(公元1982年)香港裔孙焕东续修《湖安陈氏族谱》,由于当时受制于条件的局限,续写未能尽详,且前后二谱也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的需要,只能作为参考。倘若族谱再不续修,则人伦失察,九族不明,五服不晓,庆吊不详!因此,修编一本完善的族谱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公元2019年5月,苑西寨旅居海外的锦涛向时任苑西村委主任木群提议,编修苑西寨务本堂家谱,得到木群、汉标、顺昌以及各房理事一致支持,随后召集各房代表开会,成立修谱编委,制作《家谱人员登记表》,各房代表负责将登记表发给本房各户填写、再收集交回编委。组长汉标不负众托,走村串户,拜会长者,访问妇孺,厘清辈份,理顺谱系分支。柔敏用电脑录入数据,明嵩用微信群进行校对。许多人还利用春节回家团聚,清明节祭祀墓龙机会,拜谒祖茔,考察墓志铭文,拍摄祖坟图片,拜谒神主牌位,抄录奠章词颂,斟酌对比,仔细核实;大家尽心尽力、做到不遗不弃、精益求精!居住南塘的楚宣提供许多鲜为人知的六世祖若蘧公珍贵史料;原苑西管区书记伟腾提供苑西寨近代发展变化数据,又推荐长子纯坚参加族谱核对工作,发现祖源连接存疑后,编委派出考察组到福建漳浦县实地查证;为了保证族谱编印质量,又派出考察组到河南郑州市《中华家谱馆》印刷厂参观学习。

斗转星移,雁去鹊归。历经三年多,首部苑西寨务本堂陈氏家谱得以问世,是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陈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若放飞想象,家谱字里行间,蕴含波澜壮阔之气象,家世无言,却掷地有声,其意高远,令人遐思。一、凡孝顺父母,尊祖敬宗,敬畏神灵,子孙兴旺发达。反之,则弱。一世祖受俊公在古稀之年还徒步千里寻福地,五世祖天尹公修祠赈灾奕世流芳,六世祖若蘧公开基创业惠及乡邦,几代先祖的伟业都具有上述共同点。望后辈有觉而悟其中因果关系,找出枝叶繁盛规律,福报就在眼前。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为兴家之本,先祖垂训不虚。城乡差别永存,知识改变命运。要摆脱乡村生活艰辛,唯勤读才是大道。进则加入精英团队,管理社会,造福百姓;退可修身立命,掌握一技之长,生存不难。因此,黄金非宝书为宝。我们可从近几百年来朝代更替,各房兴衰的家谱里找到答案。三、万事皆空善不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德薄而财厚,财必移其位。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其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财富,只会让这些财富压垮自己。因为没有品德的人,在过多或者来得容易的财富面前,会迷失自己的心智,让欲望吞噬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裔孙们可从五世祖天尹公有求必助的善行中得到有益启示。

水有源,木有本。苑西寨务本堂族人,览此家谱,知其本源,生尊祖敬宗之心,存孝悌谦恭之情,则无辱于先人、不悖于修谱之目的也。

                 苑西寨务本堂族谱编委撰

            公元二〇二二年壬寅年九月九日谷旦

献词

一个家族自有一本族谱、犹如一个国家拥有一部历史同样重要。国有历史可以记录国家大事,如时代变迁、文化发展、朝政更换、政制好坏、官吏奸忠以及人民生活苦乐等。族有族谱,亦可以用来记载祖宗来源,播迁经过,聚散原因,以及善恶奖惩等。例如族中有贤达美德之人,不论男女,族人均恭而敬之,甚至旌而表之,载入谱中,用以发扬光大,作为族中模范。如有邪恶之徒,族人初则规而之使其从善,不悔则逐而出之,甚至官究治,以儆效尤。所以族谱之创立,是以奖善惩恶,和邻睦里为宗旨,富有教育意义及团结精神。

我族先祖自唐代,从唐将军陈政南下辟闽,即居漳浦至元末明初由闽迁粵。初居潮州惠来神泉港,约二十年。后移惠州海丰(今之陆丰)于茲数百年-至明末清初人丁蕃衍,族势兴隆,曾辟九湖建十八寨位于县东,环绕数十村落,作为族众久居之地。亦有不少族人移居县中各市镇及向外洋发展,人丁早已过万,成为县中望族之一。

入民国后,世事蘧变,尤以大陆文化大革命,人权受损生活困难,族人被迫逃生海外,多寄居香港。溯之三十年来,凡我族人,虽是只身而来,手无寸柄,但都能刻苦耐劳,共同奋斗,创业成家,开根发叶,人口增至千余,俨然在港有丽湖第二故乡存在之概。而我族人无论先来后到,都能紧密联系,守望相助,成一家亲,并无为非作歹之辈贻笑于人,此乃我先祖为善积德及严格祖训所造成果。唯因离家日久,乡音日疏,年老者尚有乡土之念,而年青辈生于繁华社会,虽受良好教育,但对乡中史迹,族内长幼辈序等,竟全无所知,甚至亲人相见亦不知如何称呼。倘若如此相延下去,不久恐连祖宗三代都不能知之矣。是以居港族人,为不忘本,更欲族人有所认识,故极力主张重修族谱。并在港地成立重修族谱委员会,发信回乡,找寻史实,庆幸乡中亲人群体响应,大力赞助。年长者自动找寻过往史迹,年青者愿意义务将各乡各房所藏旧谱如数手抄完妥,由亲人回乡带港,充实资料,俾供完成重修族谱美举。此次谱之完成付梓,全赖港乡两地族人,互相努力所致,但最抱歉者,因各乡各房来谱辈份虽是一致,但派系及人名繁多,篇幅有限,难以一一编人谱内,事经委员会酌商后通过,由丽湖一世载至十世为限,各房无谱来者不载,仅留空白纸张二十篇,由各乡各房子孫自行传记补上入谱,以做永久留念。不周之处,敬望族人多多原谅。

       一九八二年香港重修丽湖族谱委员会谨啓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