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成书之际



游子寻根基 孝心感天地

-写在《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成书之际

樊文福

挚友万民与我同乡邻村,也属同龄人。青年时代我对他勤劳、谦虚、好学、严谨等优良品德非常敬佩,因志趣相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年时他从政多年,事业心强,和善近人。而我此时已流落民间,虽有落差但来往不断。老年同住咸阳,更因他偏爱文字写作与我来往更多,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讨论文稿,成了终生的好伙伴。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老家务农,万民于一年中秋找到田间,托我帮其撰修家谱。此后又数次登门,还曾带领族人学民、志民来访。我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就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起初,在万民之弟志民的陪同下,先从寻找重点资料入手。找了其族中的长辈和村里的多名老人,了解万氏祖上的一些情况和当地民俗传说等事,并走访了外村有关事件知情人,仅搜集、考证整写了万氏曾祖、祖父及已逝世父母辈的部分资料,并撰写了龙子头地域传说,有关民俗等材料。此后,其余大量资料的搜集多由万民带领族中众人完成。他还于2016年5月带领族人数人专程前往甘肃省宁县平道川老姑家寻根问祖,拜访了他们的后人,瞻看了他们的家谱,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联系亲情。许多章节万民主动先于整理,我只协助作了调整结构,理顺文笔,修改少量的文字工作。

万民同志退休后,仍和多名旬邑籍的民营企业家及有识之士共同担负起民间扶贫等多项社会工作,业余兴趣广泛,对文字习作尤其喜爱。在编写中国当代民谣的同时,利用空闲搜集整理家谱资料。为讨论写好每一章节,经常从住处渭滨苑往返高铁站20余公里,多次来我值班的铁路岗亭商讨修改文字,并找来省内外多部现代家谱范本,资我参考借鉴。至此,《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刊印,万民及族人十余年的心愿得以实现,实乃可喜可贺。家族众人同心助力劳苦功高,可钦可佩。我仅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辅助性工作,万民也念念不忘,多次以礼相谢,令我受之有愧。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发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可以说,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的浮萍,无法感知时代传承的家族力量,它也是孝文化的教育工具。没有家谱的家庭,就缺乏做人做事的行为规矩,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缺乏延续家业的教材。编修家谱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每一个家族,哪怕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家庭,都有自己的变迁史,兴衰史。翻开家谱,我们可以找回那些失去的记忆,也仿佛可以和我们的亲人隔空相聚。可以说,意义重大。

万民同志作为家族的一员,在原有家谱被毁的情况下,多年以来和族人一起重新编写自家的家谱,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绝对不是为了张扬自我,而是不忘祖辈的养育之恩,继承发扬先辈的仁爱美德,给本支后代留一份详实的家史传承史料,延史记事,不使断流,世代传承,其孝心可颂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万氏家谱的问世,无疑是贯彻习总书记倡导家训、家风的良好体现。

愿这本《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早日付梓!

2019年清明于咸阳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