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上至官吏,下至百姓,都有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牢记祖先美好道德与高尚礼仪的优良传统。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了老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例如《老年权益保障法》,九月九日列为敬老节,社会保险等等,都是进一步维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好风气,并把“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口号贯彻到家喻户晓。
我们李氏先辈由湖北迁居陕西岚皋近三百年,经过人老九代,历时三个朝代(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种社会制度下,艰辛创业,勤劳治家,从忠厚传家,到书香门弟,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展到一百余人口。但我李氏宗祖自始至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已形成一种优良传统,并将这种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常常告诉我,我祖父是我们李氏老一辈孝敬父母的楷模。她说:祖父每次外出做事回家后,先到我高祖母房里汇报一天办的事后才回到自己房中。……。
家门户族,多次询问和索要我李氏家族来历,记得祖父写过一本“意志薄”,由于解放后,经过土改、反霸历次运动,把原来一本意志薄搞得七零八落,无法查证。……。据小时候听祖父说:祖先由湖北来陕,是兄弟三人,当时清朝腐败,民不聊生。我祖先泰公、明公被百莲教追杀至观音碥河对面,后葬于此地。剩下泰公配妻陈氏领着逢玉、逢伦、逢贵、逢奇迁居在徐家坪。后四兄弟分居,逢玉、逢伦、逢贵迁居徐家坪雪溪沟,逢奇公迁居大观音沟狮子岩。逢奇公配妻叶氏生三子,万年、万春、万礼。后来,万年迁居小观音沟阳坡。万礼配妻段氏生一子,李明亮字镜堂,夫妻二人深知家中人无文化的苦衷,决心送子明亮上学识字。从此,二人起早摸黑,省吃俭用,吃草咽糖,四处寻找好老师好学校,不惜任何代价送子求学。终于十年寒窗,熟读五经四书,满腹学问,虽是两次参加应试榜上无名,但在乡村颇有点文才,于是每年在附近教私塾。配妻肖氏生三子,长子世兴、次子世禄、三子世成。
家庭稍有好转后迁居六口蓝家塆,在办私塾20余年中很有名气,每年求学人由近到远,由少到多,最后每年学生达30余人。佐龙、花坝有钱人家也送子前来求学。我祖先明亮公在教学期间,一边苦练书法,一边钻研医学。在任教中虽未教出成才学生,而在临近几个乡文化知识普及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教书中也认识到人必读书,因而对膝下三个儿子寄于希望。然而,世兴、世禄二人不愿读书,勤于务农,只有三子世成勤奋好学,从此,祖父明亮公决心将世成当作重点培养成才。十年苦教、苦学、苦练,在读完五经四书后,选择学医为主,他到观音庙自学,一面练书法,一面攻读医学理论书籍。在观音庙六年的苦练苦读,最终练成远近有名的书法家,同时读完了医学理论书籍(药性、脉决、伤寒等书)。在此基础上,又到岚皋方垭纸厂程子衡老先生门下拜师学医。在理论实践结合下,三年中先父独自行医。后来,在医学、书法方面名扬岚皋。但他遵循先父遗嘱,以“取之于富,用之于贫”为宗旨,深受广大乡民的拥护和爱戴,我们李氏书香门第从此形成。但时间不长,世家名字并不久远,到我们这代“书香门第”已经丢失。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我和显福先后参加革命,经过社会改革等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党的培育下,把一个从旧社会出生半个时期的人重新脱胎换骨,培养成一个较有头脑的人。记得在一九九五年春节期间,我自编自写了一付对联,记得其中一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这付对联是发自肺腑的,我们李氏宗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新振作起来了。这也合乎逻辑,是革命所需,是良性循环。在这里应说是李显福配妻刘咏琴,她丈夫去世时,剩下五个小孩,最大孩子年仅十四岁,最小孩子才一岁半,即无兄长帮助,又无家族关照,孤单一人带五个小孩,两年内搬家五次,才逃回娘家,凭一双手抚养六口之家,二十年如一日,把五个孩子培养成才,有的被评为模范教师,有的成为业余作家,有的成为企业家,不仅给国家培养人才,也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带了一个好头。刘咏琴虽已去世,她的劳苦功高永记铭世,在李氏家族中可为是“贤妻良母,育子成才”。
我们李氏书香门第丢失一时,应重新树立起来,永代铭记,荣誉万年。鉴于以上所述,这次宗谱本着新老结合,对每个人应加上个人学历,职业、居址、单位,职位、职称等等,一一记上,便于后人参考。
古代有史,州县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和家史都是为了记述前人祖宗功过成败,以昭后人借鉴。这是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渊远流长的特点。
………
注:此稿为李显善老人纪念自己78岁寿辰所写,程远林整理,2003年农历7月30日李显善老人便与世长辞。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四书合称为“四书五经”。
公元二00二年三月八日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