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供奉先祖、供后人祭拜的地方,也是家族的标志。在汉代,祠堂是建立在墓所,直到南宋后期,家庙开始被称作祠堂。
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作为传统文化下的产物,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祖先是祠堂的初衷,但子孙后世在祠堂供奉先祖牌位时,也有着一些规矩。
供奉祖先神位有什么讲究?
在祠堂的祖先神位排序,一般都是从左到右,遵守左昭右穆。因为昭穆制度是我国的宗法制度,主要是指在宗庙,墓地还有神位的左右辈次的排列,左边是昭,右边是穆。
古人在室内的位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之所以以“昭穆”来命名,可能是因为南向之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之列正面背光而冥昧(幽暗),故称“穆”,穆有冥义。
在祠堂上供设牌位的,大殿的正中央一般为正龛,正龛就是供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另外左右会各设配龛,前四世在正龛,五世后就会迁到配龛上去,而在神主牌位中,始祖世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除了位置的规矩之外,在设置牌位时也有着规矩,像神主牌便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分别有着白底黑字、红底黄字和镀金字,并且在牌位上会标注上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配室姓氏和子孙后代的名字,并且按照每一位祖先一块牌位和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家族也是重要的存在,作为后代的我们应了解它的规矩和意义,以便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