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族向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捐赠《成县汪氏族谱》



汪氏族谱封面

前言

一、编续《家谱》的宗旨是,勘正补阙,尊祖,敬宗,收族。

二、族人的收录范围,凡根源于上城、东街的汪姓人,包括梁旗、汪台、东贺沟、峁上堡、猫儿川等及迁出县外,省外之汪姓人。

三、上谱人员的原则:

1、上谱人员只收录本族男性公民。

2、凡独生子女,男女均上谱。

3、对于招赘的女婿,只记女子名,如女婿改为汪姓者,均可收录入谱。

4、对于女婿所生子女,只记汪姓子女。

5、对社会,及对族人有突出贡献者,均可收录入谱并记其简历。

汪氏族谱世系展示图1

 汪氏族谱世系展示图2

(《成县汪氏族谱》世系展示)

俗语云:“惟有千年宗家,不见千年亲家。”考之南北汪氏,分分合合,实“千年宗家”之谓也。

汪氏之先,乃鲁成公次子,出生时两掌有“左王右水”之纹,因名曰“汪”;其孙诵,以祖父名别为汪氏,并尊其为汪氏始祖。始祖受封于颖川(今河南太康县),号曰颖川汪氏;诵公于公元前500年郏谷之会时临危受命,任鲁都司马,驻守平阳(今山东泰安市),因得平阳为郡望。传至三十一代有文和公南迁会稽,为江南始祖;三十六代道献公始居歙州,为歙州始祖;四十四代世华公于隋末割据江南六州,建立吴国,武德四年归顺大唐,授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总管,封越国公,权倾一方,威重江南,形成新安望族。现今海内外姬姓汪氏,均为华公及其堂弟铁佛公后裔也。

华公有九子,其三子名达,调任甘陇,袭封:越国公;达公次子处惠袭父爵驻守河西。

于是汪姓中心北移,经唐王朝审定为河西望族。嗣后,达公长子处哲公后裔和华公、铁佛公后裔均居以徽州为中心的祖国南方瓜绵蔓延,也称南汪;处惠公后裔则居以漳县为中心的甘陇大地繁衍生息也称北汪。

唐末迄宋,南北二汪互不交通,或晦或显,各自浮沉。金朝末年,北汪有世显公率部归唐,以军功擢便宜都总帅,统管秦、巩二十余州军政事务,有元一代,其家族辉映甘陇,宠及天下,成员封王者三、封公者十,是为陇右望族。其家族势力范围达陕、甘、青、川等西部地区,又称西汪。

元至正五年,礼部尚书泽民公与北汪在燕京实现通谱。这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南北汪氏的首次牵手,历时五百余年矣。明永乐间,世显公七世孙福创修《漳县汪氏族谱》,北汪有了更为详实、完整的族谱。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南汪在黄山市成立了汪华文化研究会,北汪在漳县成立了汪氏文化研究会。通过《汪氏宗亲网》这一平台,两会实现了元末以来的再次牵手,时序又历六百余年矣。然而,当代之人对北汪身世提出质疑,认为是攀亲南汪。其考证资料以正史说事。然辨其思路,则惟正史则实,非正史皆非,此恰恰是官学专家学者之所困也。正史与家谱结合,祖传与实物互参,才是研究姓氏的正途。考北汪变迁之史,脉络清晰可辨,考据愈发明晰。两会的交流有力的促进了对南北汪氏历史的研究,许多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进一步证实了南北汪氏同源同根,疑为汪古,实乃唐末吐蕃强制部落化所致也,故曰:北汪非汪古族,实为汪华之裔矣。正所谓:两颗奇葩耀南北,寻本原来是一家。

处惠公后裔在漳县不断壮大,族人枝叶展布,先后迁至成县、秦安、陇西诸县,天水秦州汪氏,则其中一支也。今有渊明、孟禄公多年致力于《秦州汪氏通谱》的编纂工作,拟于西历年底出谱,渊明公嘱予为之作序。自揣人微言轻,不敢应承,夸言之甚切,作为同一血脉宗亲,欣闻同胞不惧辛劳,踊跃修谱,敢不奋然驱笔?南北汪氏,遥相呼应千年宗亲,同祭一祖,能为之序,真幸事也。

黄山市汪华文华研究会副会长 兴吾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来自《秦州汪氏宗谱》

 汪氏族谱彩页展示图1

 汪氏族谱世系展示图2

(《成县汪氏族谱》彩页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