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主要内容为劝诫族人的训语,目的是要求族人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言行。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使国家更加富强必不可少的一点。以下五则现如今还在广泛流传的家训你知道吗?
朱熹《朱子家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译文:不要因为是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言辞忿愤对待不讲理的人,不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看淡名利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是器物,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制成物件,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琅琊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译文: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直至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此时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后记:
家训大多是教育子孙修身的劝诫,在古人看来,子孙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学会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一致,这种评价标准也影响到到家庭、族群和社会的安危,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也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法宝,对于家族的繁衍、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