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一、黄碾若飞桥
黄碾若飞桥,位于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安居村村东,是长治市郊最大的石拱桥。黄碾桥横跨漳河水,它北通襄垣、武乡,南接长治,西连屯长,东下邯郸,是长治北郊的重要交通枢纽。
1941年,正是中日交战最激烈的相持阶段。为了战争需要,当时的日伪潞城县政府,倾全县之力,耗时二十一个月,在浊漳河上架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大石桥。石桥竣工之日,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慕名而来,看到波光粼粼的浊漳河上,凌空飞架起一座十孔大桥,犹如一弯新月,巍然耸立在天边,煞是十分好看。该桥为十孔二心圆拱桥,拱厚0.5米,东西走向,全长146米,桥面宽12米,桥身高10.3米,其中机动车道宽9米,两边的人行道各宽1.5米,共有桥洞十孔,中间四孔宽9米,两边的三孔宽8米。桥上有石栏杆,桥面两侧装有望柱、栏杆、栏板。栏杆柱石上雕刻有石狮、石象、莲花、金瓜等浮雕图案,两端竖立石狮一对,桥洞的顶部中央雕刻着龙头龙尾,桥的南面正中镶刻有“黄碾桥”三个大字,南北桥面拱与拱之间刻有“协力建设”“众志成城”“造福深远”“利国便民”“和衷共济”、“便利交通”“为民造福”“漳河”等十二块石碑。桥基夯筑结实,桥石缝合稳固,整座桥梁,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丽。
当年,一手操持修建黄碾大石桥的人,是日伪潞城县的县长谢芳声。修建黄碾桥共计开支十一万三千二百余元,为了筹集建造大桥的资金,日伪潞城县政府采取“随粮起款”的办法,全县人口九万三千余人,各家各户在交纳粮食的时候,连同摊派的建桥款一起上缴。当时太行山下上党地区遭受严重的灾荒,从春到秋,庄稼没有收成,人们吃树皮野菜度日,饿死者处处可见。为了修造这座桥,潞城全县民众缴款七万四千多元,占建桥资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他们勒紧肚皮,拼上老命,才在漳河水上架起了这座沾满村民血泪的大石桥。
西旺刘姓七世族人刘永福,曾为修建若飞桥到处幕捐,参与修桥建设,至今桥下石拱处留有名讳传世。
大石桥建设用的大青石,全部采至黄碾东边的山上。建桥的石匠,基夲上来至河南林县,镇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满大街上都是说河南话的人,少说也有几千人。而且,潞城县各村来黄碾支差服役建桥的劳工,总计就有二万五千多。从早到晚,从夜到明,大街上人头涌动,川流不息;铁凿声声,锯刨叮当……一刻也不能停息,光做饭的大师傅就有几十个人。当时由于缺少机械,全凭劳工人拉肩扛,潞城老百姓硬生生把一座十孔大石桥,横跨在了漳河之上。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可以永久铭记于历史史册。
黄碾桥完工之后,作为当地的交通要道,阎锡山统治时期和日伪军占领时期,都在桥头设有警备队和骑兵大队,以保卫大桥的安全。黄碾的西边屯留县,就是我军的抗曰根据地,日军多次跨过大桥,到屯留进行“扫荡”。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八路军曾经二次轰炸大桥,一次桥头放火,却都没有对大石桥造成致命的威胁。
直到1945年7月,黄碾镇得到了解放,黄碾桥才回到了人民手中。9月8曰,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黄碾镇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布置了有名的上党战役,正式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当时,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从黄碾桥上威武霸气地开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解放战争的胜利。
若飞桥原名黄碾桥,1945年10月,上党战役激战,王若飞乘飞机失事牺牲与黄碾桥战斗之时,为铭记烈士英名,1946年4月8日,将黄碾桥改名为若飞桥。
1948年,长钢在桥上铺设了小火车道。1958年,长钢在桥上又铺设了宽铁轨,大小火车一路通行。1981年,山西化肥厂拉运一百多吨的设备过桥,若飞桥巍然屹立。新时期的黄碾“若飞桥”,坚固耐用,面目一新,为改革开放的前行列车正出力流汗,稳健前行。
二、漳泽水库
漳泽水库位于长治市北郊,距离市区15公里,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浊漳河南源干流上的一座以工业、城市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本族族人刘元胜、刘过胜、刘保库、刘胡代、刘振英、刘聚财、刘红奎、刘红斌、刘树斌等都参加过水库建设。
漳泽水库水域辽阔,库容涵大,水质优良,有北方西湖之美称,水面竞比西湖大12倍。现专辟出的漳泽水库旅游区,巍峨壮观的3000米长、50米高的拦河大坝,有如万里长城之势锁住奔腾的河水,堪称人间奇迹;广阔的湖面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天水相连,舟行航动,别有一番风景。
三、西旺村复兴寺(门楼,影壁)
《晋书地理志》云:“潞县西三十里有黄阜山,亦名黄沙岭,山上有城。”山之南麓有古刹两座,东岗曰弥陀寺,西岗曰塔院寺,距约百丈,有僧徒甚众,曾繁盛一时。岁月轮回,沧桑更替,两寺先后毁于灾祸。据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观音堂遗碑载,两寺合为现址。此后数百年间,寺庙有修葺,二零零五年五月在旧址破土动工至二零一二年三月,工程告竣。历时七载,终得硕果。大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前钟鼓二楼巍然高耸,晨钟暮鼓,洪声悠远。拾级而上,一进两院,青砖砌墙,黄瓦覆顶,飞檐展翼,玉柱盘龙,古朴典雅,美轮美奂。斗拱雀替,造形格异,雕花枋画,色彩缤纷,楼兰窗棂,凝碧流丹。入寺如置身佛国世界。天王殿、般若殿、大雄宝殿雄踞中轴,文殊、普贤、佛祖、圣容含慈。偏殿送子观音、童子观音、八大菩萨,法相庄严。护法韦陀,惟妙惟肖,十八罗汉,活灵活现。五十余尊雕像,皆用纯铜铸成,金妆饰身,光彩璀璨。东跨院设客堂、诵经堂、僧人寮优雅清净。寺门外广场、戏台、长廊、凉亭修葺一新,树木花草郁郁葱葱。
我刘姓九世族人刘文良退休后因喜于佛事,自二零零五年五月复兴寺破土动工日起,便积极参与复兴寺的策划和监修,历时七载,因与村委会意见相左,开光前中途退出,但奉献精神可嘉,值得村民和信众永远铭记。
复兴寺的主修人,我刘姓九世族人刘俊虎更是功不可没,从策划修建动工,跑审批办手续开始,一人在外奔波忙碌,一家家找有关部门,陪笑脸,遭冷眼,说破嘴,跑断腿,风里来,雨里去,亲自监工大庙的建设,直至大庙开光,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历时七载终于建成了方圆几十里最大的佛教寺庙,以妻子郭爱凤名义个人捐资三十万元,为后续大庙开光、兴起三月二十五村古庙会奠定了经济基础,修庙功德碑上镌刻名讳,永载碑文,村史留名,炳耀千秋。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