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文天祥曾云:"家之有谱犹如国有史也。史以记实,谱以昭穆。昭穆明,则家派无可不显!"一国无史便难明兴衰,一族无谱则难知世系。
回首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虽朝代政权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却历久弥新、延绵至今,这与家谱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那么一部完整的家谱到底都记载些什么呢?修撰家谱又有什么意义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属于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重大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一部完整的家谱内容十分庞杂,一共包含有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姓氏起源、家训、祠堂、五服图、世系表、家传、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著述、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资人名等共计二十四项格式。
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属姓氏起源、世系表、家训和家传。没有家谱记载"姓氏起源",我们便不能知道自己来源于何处,更无法将其传承下去。
世系表则囊括了所有家族成员,并清晰记录成员间的亲属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家训在助推传统宗族教育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它主要推崇"忠孝仁义、清廉勤俭",如流传至今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家训族规对家族成员的规范与约束力很强。
家传具体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专门记述族中伟人英豪的事迹,属于传记体。家传旨在以前人事迹树立后人学习榜样,从而进一步光耀门楣。
一部家谱也许无法将上述格式尽数用到,但谱序、谱例、家规、传记等主要格式一定会被使用。家谱也正是凭借如此详备的格式才得以流传后世。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争议不断:一说于周代起始,一说起源于秦汉时期,更起源于周以前,甚至更古早的结绳家谱。如果我们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甲骨文字进行考证,"我国家谱于商周时期滥觞"这一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商周时期,国家专设史官负责记录王室、贵族谱系,并将其整理汇集成书。我国谱牒文化方向的最早著作《世本》,便是一部初具体系的各姓世系总谱。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初盛,各姓宗谱与各家族的家谱开始出现。
北宋时期,欧阳修开创欧式族谱、苏洵创建苏式族谱。宋代以后,家谱作为选拔官员、门第姻亲嫁娶的参考作用逐步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向分辨亲疏、睦族收族,提倡"亲亲之道"等方面逐渐转变。
明清以后,掌权者大力鼓励民间纂修家谱,使得家谱数量大增,出现了"家家有家乘、户户有谱牒"的盛景。每次修谱,也需要合齐族之力共同完成。
家谱中包含的族规、家训等,对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作出规范与要求,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推动美好家庭氛围的建设。例如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对于现世来说,都是很好的教材范本,对于规范品性和培育操行有着积极意义。
家谱所维系的范围不仅只是一个家族,更是整个民族。在我国,一个庞大家族的迁徙、发展过程被形象地概括成为“开枝散叶"。而落叶总要归根,有归根之处才有心的安稳。
而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及考据,海外众多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