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学习古籍知识还是传播古代文化,都应该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有责任传达先人的真实声音,也有义务给后人以正确的指导。
文化的传播,授者应以实料,受者当有分析,特别是面对古籍,不可轻率渎古,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江河无比渊深,理当尊崇,亦不可泥古不化,毫无锐意创新之志,人云亦云。
古籍原物是不可再生的,其存世量是有限的,随着日月的流转而逐年呈缓慢淹减之势,后世之再造本制作再好,也无原物之历史苍桑感以及阅世之书香墨韵。
对于历史上诸多有名的原创著作,经历代文人墨客如醉如痴地做注加疏,真乃不厌其繁,也就是说,对于一独创之好书,不是缺少研究撰述,而是阐释不断、校雠不竭,衍生出大量附产品,其中有的大曲原意。因研究者的水平及所掌握的资料等客观原因,致使研究成果质量良劣不一,使我等经验不足的学习者望而生畏,不时会四顾茫然,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处下手为学确当,稍不留意可能误读,耗时费力不算,认识偏颇的内伤将如影随形,会在而后可能的学术生涯中埋下隐患。
就我国境内现存的古籍而言,大多雪藏于国家之专门机构,如公共图书馆、部分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博物馆,时至而今,因故纸经年,蠹鱼戕害、自然糟朽等诸因素随时威胁着这些珍籍的存在,因此国家组织大量人力财力予以普查、发掘、抢救,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为便于今人阅览,有些工作是必要的,如为古文断句标点、为去今甚远的概念给予适当的解释、为比较模糊的典故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根据拥有的资源而选编内容丰富的集子等。
世人视宋版书为珍宝,一定程度上赞其工艺,这类书纸质坚厚而洁白,刻印精湛、字画清晰、墨色莹润,但更大程度上服其刻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宋版书多据监本,刻书时反复勘校,不容随意改窜,内容正确无误,力保古本原貌,因此宋版书成后世学术研究之依据、翻刻刷印之底本,就不难理解了。宋椠尊重原文、不伤古义,更不屑靠稀释著作谋取书银。
治古籍要旨在治目录之学。自西汉刘向《别录》始,书有叙录,自刘歆《七略》始,书有总目,延而观之,如长江大河,烟波浩渺, 目录学著述不胜枚举矣,然《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及《四库全书总目》三书,目录学之至要焉,精心研读之,收获必硕,兼览其他公纂私撰之目录学名作,则触类旁通,可具坚实之学养。
但这个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有各式各样的追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真是不断涌现,我们不能要求人们都挤出大块的时间去研习故旧,而如果我们是文化工作者,甚至是经常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人员,那么我们就有义务也有责任用正确的观点看待过去的事物,用富有批判精神的眼光捕捉古文化的神髓,用合适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要继承古人的治学治书精神,为当代服务,为千秋后世负责。保护好我们的古籍,用好的研究成果去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