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先祖刘兴河于嘉庆末年(1819年)从位于太原鼓楼街与察院后之间的剪子巷迁居到偏关县小斗沟村。
当时从剪子巷迁出的刘氏一部分定居了岢岚县城。其中有木工手艺的刘兴河、刘兴明兄弟二人携子女来到了偏关县,刘兴明定居在了偏关县马圈咀村下村,刘兴河到了小斗沟村居住。当年的小斗沟村已有范氏、贺氏、高氏定居,正值青壮年又懂木工活的刘兴河(到小斗沟村时约26岁)主要做木工生意,本着和睦家族,勤俭持家,不争小利,坦荡为人,很快就融入了乡里。
刘氏先祖边做木工生意,边发展种植、养殖。到了咸丰年间,刘氏人口剧增,饲养牛、驴、骡、马很多大畜,养羊成群,小斗沟村土地刘氏约占有三分之二。
进入同治年间,部分刘氏族人从小斗沟村第一次迁出。主要有刘氏二门三世(名不详,即有记载的刘五仁之父),举家搬迁到本县尚峪村西尚峪居住。边做木工生意,边置地生息。约生活十余年后三世之子刘三又返回小斗沟村居住。
到了民国中期,刘氏部分族人第二次从小斗沟村迁出。主要有五世的刘天和、刘铁锁等迁入到本县大泉上村,下井坪村定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6年(民国35年)刘氏部分族人第三次从小斗沟村迁出。主要有第六世的刘海,迁入到神池县鹞子沟村居住。
从嘉庆年间刘氏先祖迁入小斗沟村,到民国35年刘氏部分族人第三次从小斗沟村迁出,以及直到现在还居住在小斗沟村的刘氏。经过二百多年的奋斗,刘氏家族在小斗沟村可称家大业大,刘氏族人代代人才辈出,远近闻名。
小斗沟村是一个自然村,据记载:最早村名写做“小陡沟”,因沟深坡陡,道路难行而得名,现通写作“小斗沟”。全村耕地面积约1500亩,人口120多人。先后与杜家沟村、韩家沟村、油房头村合为行政村。
小斗沟村位于偏关县中部,地处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743613,北纬39.455327。北与本乡黑山村、杜家沟村接壤,西与杜家沟村、韩家沟村相连,南与尚峪乡庄窝村相望,东与尚峪乡陡沟村、寺沟村毗邻。据县城30公里。据记载,清末偏关县共辖的382个自然村,就早有了小斗沟村。民国七年(1918年),山西省实行行政区划,偏关县分了3个行政区、30个行政村。行政村下设闾、邻,5户为一邻,5邻为一闾。邻设邻长,闾设闾长。小斗沟村属第三行政区,区驻地老营,尚峪、大泉上等村也属第三行政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行编村制,将3个区划分为10个编村,辖全县各村庄。小斗沟村属黄家营编村。1937年,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小斗沟村属第三行政区(南堡子、尚峪一带)。
建国后,全县先后划分为行政区、直属乡、人民公社、多(镇)、小斗沟村属老营、陈家营、窑头。
多少年来,刘氏同小斗沟村其它村民一样,一直是靠种薄地、养殖生活。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是他们的传统美德。土地耕种的多,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沙梁峁、沟坡地多、平地少、粮食产量低,但基本上每年都能解决了温饱、困难时期,生活水平虽低,但还是能度过。刘氏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在周边村都算有名。每年到了秋收后,首先留足下一年的种子,一年内的口粮,还要把余下来的粮食积攒起来,存入用干草编织成的粮仓或土窑洞里挖好的仓子存放,以备灾年急用。到了人民公社后,随着农家肥结合化肥的使用,加上家家要积肥、粮食亩产有了提高。全村的口粮最高年份能分到420斤,出工的工分每人每天约1.2个,到年底分红,最高年份一个工能分5-6角,这在当时的偏关县是上等村。
进入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家家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小斗沟刘氏也出现了万元户、产粮大户。杰出的代表是刘埃旺,曾刚种植小豌豆就100多亩,年产3万多斤。是全县有名的产粮大户,收入过万元。
饲养大畜(牛、驴、骡)、养猪、羊等是小斗沟村民及刘氏家族的传统维持生计的项目,也是当年唯一的增收途径。但用水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多少年来,驮水、饮畜要到黑山村沟、杜家沟村沟底,来回四、五里地,加大了劳动量不说,有时还没水。所以村民打了不少旱井,夏天进入雨季存放雨水,冬天积雪。下雪后,把雪拍成雪蛋儿,约100斤左右,冻一夜后,清早太阳出山前靠人力背到旱井里,消融后,供第二年春季人畜饮用。
过去的小斗沟村,道路崎岖难行。通往外界的道路多为驮碳道、人畜行走的小道。雨季一到来,经常水毁,无法行走。居住房屋简陋,刘氏同其它姓氏村民一样,多数居住的是旧土窑洞和部分土石窑洞。
上世纪末,小斗沟村刘氏也同全县其它村民一样,实现了多种经营,种地、养殖、养车、做小买卖等等,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进入本世纪,小斗沟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2005年全村通了电,有了电灯,告别了煤油灯的照明。2010年通了水泥路,村中街道得到了硬化,彻底解决了出行困难。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小斗沟村几代人的夙愿。小斗沟村多少年来的吃水困难是全县有名的,早在70年代,只凭村集体的力量加上刘氏及其它村民的共同努力,建设成了蓄水达300立方的高山蓄水池,改善了全村的吃水困难,告别了人背畜驮到几公里外取水,多少代人没水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自建蓄水池当时在全县传为佳话。2013年,政府投资100多万元为小斗沟、杜家沟、韩家沟村打机井一眼,新建水窖一座并配套建设供水点3个、输水管线5000多米,户户吃上了自来深井水,彻底告别了人畜吃水的困难。
如今的小斗沟村,经过刘氏几代人及其它姓氏村民的勤劳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水、电、路问题全部得以解决,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吃、穿不愁,生活有了保障,彻底走出了贫困。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