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族谱》封面)
续谱序言
俊银
从来世代相沿,必欲绵绵而弗替;宗派攸分,尤以缕缕而清楚。居家必有谱,始详先祖之履历,乃识宗派之脉络也。
吾族之谱,为原广西昭平县县长冠凡公始修、原广东连县县长公让公鉴定,1948年印刷。而1994年续修,1995年印刷的族谱,至今28载,续谱正当其时,为2022版吴氏族谱也。
修谱,旨在寻宗问祖,梳理脉络,追思先辈,激励后人。
吴氏宗脉,起源于轩辕皇帝,受姓于33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肇姓始祖泰伯公,生于陕西,后迁江苏,为轩辕黄帝第二十六世孙,泰伯公后裔衍生全球。目前吴姓在全球有7000多万人,在中国各地有2780万人,为中华民族十大姓氏之一。
吴氏,是矗立于浩瀚中华民族之林的一颗参天大树,你是哪一枝?哪一叶?
泰伯公第七十一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抚州临川石井塘,再迁建昌府南丰县,为江南吴氏始祖。后裔再迁福建、广东。
明万历年间,有吴氏族人迁来黄姚定居,并建起宗祠。如今的黄姚宗祠,被确定为“广西吴氏宗祠”,广西20多个县、区的宗亲前来祭拜,足见人脉之广、宗枝之盛。
清朝期间,泰伯公第八十三世孙德庆、德广公后裔,还有泰伯公第八十世孙泰甫公其他宗支后裔,由广东迁西,在广西贺县公会、黄田和昭平县等地定居,繁衍生息。二百多年间,人口繁盛,成当地大族。且房房代代有朝政官员、乡贤达人。如此金枝玉叶,须延续后裔,著书立传,永载千秋。
此次续修族谱,编委们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广引博证,纠错补漏,较为准确、祥实地传承和展示了吴氏根脉和吴氏文化。可说,2022版《吴氏族谱》不仅是一部姓氏族谱,更是一本吴氏族群文化读本,她既是吴氏根脉的赓续,也是吴氏文化的弘扬。
今续修完成吴氏族谱,此后,展卷而观,恍见先人之德泽,而转望后嗣之继承。仁孝为心,诚敬为念,怀抱追远之意,上溯袭传;秉承启后之思,而前嗣德泽。
吾辈欣作族谱序
谱写华章待后生
是为序。
(《吴氏族谱》封底)
(《吴氏族谱》书脊)
修正吴氏族谱序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吴冠凡
赏考族谱之设,始于晋代贾弼之,所以定亲疏,别尊卑,明统系,实与国史并重,未可或缺,殆所谓家族之历史也。若人无族谱,则亲疏难定,尊卑莫别,系统不明,势必愈远而愈紊,不知亲其亲,长其长,本属至亲,犹如陌路,不亦大可慨哉。兹如我吴姓现居住贺昭两属之族人,咸由东粤揭邑迁此,派分各房,虽各有族谱,但皆属抄本,错误殊多,或支派不明,或世代失记,或秩序混乱,毫无划一安善者。冠凡每见及此,寝馈不安,乃决然毅然负起修正责任,与族弟公让搜集各房旧谱,悉心查考,编辑修正,阅数年后完成此帙。虽不云尽善尽美,惟较诸各房旧谱,更为详确,厥后分发各房,俾览者得循流溯源,敬宗睦族,不亦懿欤。至其余稽考未详,记载未尽者,尚待博询详考,再行补修,盖凛凛乎阙疑之谊云。編校己竣,乃序其修正大略,弁诸篇首,而抒余之夙怀。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春月
裔孙永滔,字恭甫,号冠凡 谨识
(《吴氏族谱》彩页)
续编者的话
(公元1995年)
公元一九四四年,先贤冠凡公、公让公精心编修了以贺县公会垌为基础的吴氏族谱,已越五十一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繁衍甚快。公会洞的吴氏族人,分别以从政、从军、从商、从医和其它途径奔赶各地定居者不少。而一九四四年刊印的吴氏族谱,四十九岁以下的族人,多数世数不明,均无上谱记录。更甚者部份族人宗支根系不清,确有亲疏难分,至亲如陌的情况。
今族人渴望拥有一部源远流、清明晰的族谱。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经过宗亲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续编了各宗支派系的吴氏族谱。补充了一九四六年版本的缺漏,弄清了部份的宗支派系。续编本作了部份翔实之补充。续至现有辈。
修谱千古事,由于续编者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对宗族渊源史料探索研究很少,故修编仍会有漏误之处,切盼后贤修正。
续编者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吴氏族谱》世系)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