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古迹探考



于家古迹探考

据村内口传和于氏老者十九世孙守忠、守轩(文轩)座 谈核实,经于氏谱牒编委会反复斟酌、集体探究,查阅有关资料,现将于家古迹整理如下,以示留念。

四庙

历史上村内有庙宇四座,系于氏先人建造,具体建造时 间难以考证。拆毁时间大约在解放前后。据村内健在老人回 忆,当年各个庙宇香烟缭绕,香客不断。其一,三光庙三间 (谐音)。也有可能是三官庙或三公庙,具体名字已无法考证。具网络史料分析,三官庙的可能性较大。三官庙里的三 官应是俗尊为“三界公”的尧、舜、禹三圣帝。天官赐福, 上兀紫微大帝 尧帝;地官赦罪,中兀清虚大帝舜帝;

水官解厄,下元洞阴大帝一一禹帝。山西洪洞县老槐树附近, 建有尧庙一座,内供于氏等姓氏排位,作者2001年秋曾去 尧庙拜祭过于氏牌位;其二,倒座观音庙一间,位于村西路 南,供奉观音菩萨。每年正月二十五挂帆祭奠;其三,土地庙一间,位于三光庙东侧,先人驾鹤归西,首先到此庙报到 (称报庙),祈求土地爷安排宝地,保佑逝世老人一路顺利 到达仙境。其四,关帝庙一间,位于村东头,供奉关公神灵。

于氏祠堂(关房)

祠堂位于村中心,有北屋三间,南屋五小间(中间是门 过道),大门(沿前街)面南,历史上是于氏祠堂,也是学 校和村内公共用房,供族人集体活动使用。正房东山墙悬挂 有十七世祖庆铭题写的“天地大观”木质匾额一块。每年三 十下午,族内长者,悬挂家堂(也称家谱,白布画的,按辈 序写着巳故先人名字),摆供上香,烧纸祭祀。饭前族内老 者,到老坟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称请娘娘爷爷)三十晚 上族人从各家各户带祗和供品陆续祭奠。初一早饭后,族人 聚集老坟,跪在学典始祖坟前,烧纸放鞭,祭祀祷告,(称 送娘娘爷爷)。解放后这里是公办学校和村民集体活动场所。 学校经过三次移趾,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按乡镇规划,学 校迁至信阳镇第八小学(范家)。2007办公室落成,当年迁 至村西头。

祖坟

于氏祖坟(称南老坟)位于村南一公里处,占地八亩, 正方形,坟墓向口东南西北。始祖学典坟墓位于整个坟莹南,其次是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等依次排列,大小坟头和松柏 数以百计。始祖学典坟墓又高又大。整个坟莹,松柏参天, 野草密布,荆棘丛生。祖坟东西两侧有老酸枣树两棵,结痂 斑斑,根深叶茂,虬枝麟干,坟东酸枣树树头侧向东北,恰 似苍龙探海。祖坟文革期间随之铲平还耕。

于家桥

位于村北一公里处,有大桥、小两桥组成。大桥三孔(偏 南),小桥一孔。该桥横跨小米河两岸,它是惯通无棣南北 要道的重要桥梁。桥墩系碌礴垒成,桥面为木板。桥头及路 边柳树成荫,夏天村民和过路行人(尤其逢无棣、张塔、水 湾大集)来往不断,桥头树下乘凉休息,谈笑风生,走五井 (类似下棋游戏)打扑克,好不热闹。外地称于家桥,因此 它是于家的代称。据十九世祖守忠回忆,当时桥下有一未留 姓名的过路痛子,在桥下用毛笔题诗一首:“两手使拐行路 难,天上下雨水涟涟。大桥下面避避雨,身上无衣赖天寒。” 于家桥在大跃进时代被拆,清理桥墩时,发现大、小蛇(当 地称长虫)数以百计。由此可见本桥之历史悠久。

古树

祖坟和村周围有先人亲植松树、柏树、大杨树、杜梨树 (棠梨)枣树、柳树等数百棵。随着树木陆续成材而被砍伐。现唯存杜梨树一棵,该树位于村西偏南小河边(原大湾南头) 树高10米余,树围1、5米余 树冠直径近10余米。根深叶 茂,饱经风霜,系无棣县重点保护树木。春天枝头开满白花, 像一位饱经风霜满头白发的老人站立村头,等待于氏子孙回家。

湾塘

村西头大湾占地约三亩,呈多边形,是村内雨水收藏之 地,每年雨后村内各家雨水向条条小溪,通过阳沟流入过道 (胡同),再汇集到大道,最后涌入大湾储存备用。每逢暴 雨,来自无棣县城的客水滚滚而来,经过大湾,由水簸箕溢 出,沿大道流入小米河后流入大海。随着村镇建设的需要, 原大湾已逐步变成现在的水沟;南大湾顾名思义,位于村南, 占地约2亩,呈四边形,蒲苇满堂。现己填土建房;老坟后 水湾,占地一亩,原通往张塔大道横穿中间。现公墓附近。 另外还有村东南小湾、西北蒲子湾,家北苇湾等大小坑塘。

围子墙和围子壕

古老的于家村,村貌如轿,四周是围子墙,墙外是围子 壕。这些建筑物的修建,自然是防匪抗倭的需要,它为村民 躲避战事和防止土匪的骚扰,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具石 三里村志记载,围子墙始建于1925年左右,取土于围子壕,围子墙下底五米,封顶半米,高三米半,周长一千余米,南 北略长。由素土夯实而成。东门、西门设城楼和大门,南门 设便门,城门由实木做成。南、北城墙中间突出。城门由值 班耕夫轮流定时关启。围子壕内长满了芦苇,夏季来临,郁 郁葱葱,青纱似帐,好一道美丽的天然屏障。作者小时候, 对这些残垣断壁记忆犹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逐步 土崩瓦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荡然无存。

二十世孙大恒整理

2021年7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