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韩氏族谱》
主编: 韩运喜
监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承印:河南锦秋文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电话:18595903344/18039297636
网址:www.jiapu315.com
纸张:一级宣纸
版次:二0二二年三月第一版
印次:二0二二年三月第一次印刷
(《韩氏族谱》 手工装订细节展示)
谱序
水有源,木有本,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人有祖。族之错犹如国之史,史记一国之事迹,谱教世代之源流。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祖。
韩姓,晋国六卿(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之一,为后宋国姓。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唐教虞死后,其子姬變(變父)继位,姬變继位后迁都于晋水旁,更国号为晋,是为晋侯變。春秋初期,變父的九世孙姬短伯(晋昭侯)分封叔父姬成师(史称曲沃恒叔)于曲沃,造成了二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恒叔的孙子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称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韩侯)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韩国为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泰)之一,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泰所灭,其宗室子教遂以国为胜,称韩姓。
吾韩氏始祖韩公;长青、次春兄弟二人因避红中军战乱(1351~1366年)由山东曲阜迁徙至沈丘县莲池东北里许红鹭丝沟北岸、始至时、湖水无际,芦苇极目,鱼鸟满野,以资为生计,其后生计日涨,生齿日繁,正统一年(1436年)被收籍入户,编入项城县,命名为韩营村,至弘治十一(1498年)又分拨于沈丘县。自始祖移居至韩营村以来,开垦耕地,教子读书,勤俭持家,德育子孙,扶贫救困,善待乡邻,历经六百余载,繁衍二十世余,政军科医学工商农各业有人,且皆有建树,名人不计其数,尤其是枝叶扶疏,人烟浩穰、宗族蕃威,现散居沈项两县多个村座,据考:清中期,吾族一枝从先祖之地移至项城市官会镇东北6.3公里处定居,为念本根之地,仍名韩营。据传:吾族还有一枝,在清中早期,牵一头牛从本根之地出走南下,多年无有音讯,族来们甚是惦念,族人几经多方寻探查访,至今仍下蓚不明。
(《韩氏族谱》世系部分展示)
如今,寻根问祖被誉为社会和谐之美德,同家倡导之风尚。吾韩氏族谱,因年烟代远,几经历史动荡变迁,族谱遗失多年,后人不晓老祖宗之业绩,不知上三代之名讳,追根溯源,渺不可考。有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俗话说:天有斗转星移,人有四方迁徙。现如今正值改革开放高潮,部分族人到他乡创业发展致富,多数已在异地立家置业,久而久之,便不知家乡多根源宗亲世系,虽同根同源之族裔,却相见不相识,尊卑不能辨,所以,此时纂谱,具有非常的及时性和必要性。此次纂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后人不忘祖宗,望木而思根,读谱知血缘,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夫也。
族谱修纂,已急不及待,迫在眉睫,诚为要务矣,具有大本大宗之意,承前启后之举。经吾族众口提议、家族理事会倡导,成立《韩氏族谱》编纂小组,经纂谱人员多方翻检方志文献,搜集口碑史料,江聚并查证相关吾族的历史历程。吾受编委之命,倡议纂谱,缘于德薄望浅,恐一己不能胜、承长辈万泽之导引,蒙名人学者之点化,托族谱编委之心力,聚族众济济之智慧,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历时四载有余,终汇编成册,以传后世。
族谱的问世,是吾韩氏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各韩氏族人的一大盛事。纂修族谱,追本溯源,上可追千秋以耀先祖之德,下可勉万世以启后代子孙,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从此有序。新撰家训,世代绵延,修身齐家,规范行为,乡邻和睦,与人为善、孝敬当先,宗族繁衍,弘良扬优,抵抑劣行,淳厚家风,世代相传,先祖功德,谨记毋忘。书之,是为序。
撰写:韩运营
公元二零二一年
(《韩氏族谱》彩页部分展示)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