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崔氏族谱中记载的祠堂常见楹联以及祠堂介绍



崔氏族谱

山西崔氏族谱中记载的祠堂常见楹联以及祠堂介绍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上联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兄弟。下联则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玢,字处仁,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思,少年时读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五原贤守;四晧齐名。”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代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晧”之一。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杜甫”崔九堂前几度闻“中崔九即崔琳,兄弟中排行第九。)拜相后受唐玄宗器重,玄宗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庄有学识。徽宗大观中诏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姻、任、恤、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释褐命官。政和五年以郡守董正封举应诏授密州文学卒。乡人尊为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中年弍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涿郡人。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教民纺织留世远;立石直笔播誉长。”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

崔府君庙: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原名崔珏,随末唐初乐平人(今山西省晋阳人)。曾任长子、滏阳县令,因为断案公正严明,名望很高。传说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也许是因为他独有的威仪气质,历史上有不少关于他在皇帝危难时显灵的典故,有名的”泥马渡康王“就是其中的一个。所有受到崔府君庇护的君王都会虔诚的给他加以封号,从唐朝的”护国显应王“再到南宋的”真君“,崔珏的地位逐级升高,崔府君庙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陵川县崔府君庙建于唐代,算是较早的一座,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汉唐高台式建筑。其华美的外观,宏大的规模,反应了崔珏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山西还有一座崔府君庙,在长子县城内东大街县一中校园内。始建于北宋,现存的建筑是明清代重修的,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

崔氏祠堂: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白沙崔氏的始祖崔思义,明初由山西潞州长子县迁到此地。崔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白沙崔氏的第七代裔孙崔天性,字梦释,被神宗皇帝选为出家还愿的替身。为酬报此替僧之恩,神宗下旨按皇家宗庙规格为白沙崔氏修建了这座祠堂。还亲书了“钦赐”牌示,挂在祠堂大殿,凡路往官员,必须下轿,下马,入祠参拜。这也许是民间祠堂中最威风的一个了。崔梦释后来被尊称为佛依禅师,至今供奉在祠堂内。吾中华崔氏始祖季子首尊金身塑像即供奉于白沙崔氏大宗祠内。

庚子岁末世嵘谨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