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塘西【一函十一册】习氏家谱编印成品展示



习氏家谱封面展示图1

(习氏家谱封面展示)

分宜塘西习氏六续族谱序

这两年,对塘西习氏宗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有两件大事将永载塘西史册。一是完成了继1928年以来的族谱的第六次续修工作;二是重新建设了宗祠太和堂。重修族谱,使习氏族亲得以源头明朗、脉络清晰、尊卑有序;重建宗祠,则为我宗亲祭祖、报丁、酌商大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两年之内,两事并举,真可谓谱续千秋史,祠兴万代业。

七百多年前,我们的始祖均瑞公自老家新余白梅游学经过塘西,被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观陶醉,遂定居于此,从此奠定我塘西习氏根基。

七百年来,塘西习氏人丁衍盛。族谱记载,均瑞公四世孙志贤公生六子,长子原泰、五子原清分居东族,三子原祯、四子原端分居西房,六子原辉分居塘房,后东房部分族人移居新屋,东房、西房部分族人移居洋屋,遂形成塘西一族三房五屋格局。人口也由此不断繁衍。七百年来,塘西习氏族亲还迁徙到宜春泉桥、上高斜溪和洋江等地。据旧谱所载,均瑞公第十世孙竹八(塘昇房)出继袁州,成为现在宜春习氏始祖;均瑞公第十世孙正乾公(东璋房)迁居上高斜溪,成为斜溪习家窝习氏始祖;均瑞公第九世孙思贤公迁居洋江井江口。迄今,塘西习氏人丁已达三千余人。

七百年来,塘西习氏人文蔚起。自均瑞公四世孙志贤公发秀之始至解放前夕,塘西习氏以儒学为业或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子孙有170多人。其中有塘房习昭曾任直隶龙门知县,习謿担任过山东莱州知州;习家驹、习家睐兄弟更是同科登第,塘西美名远扬。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塘西考取大学、中专习氏子孙多达数百名。我们的历代祖先还创造了辉煌的乡村文化。宗祠、族祠和支祠昭穆有序;秋祭、冬祭、腊祭,香火鼎盛;正月社火,映亮村野。祖祠序列体现了塘西习氏厚重渊源,一年“三祭”(秋祭、冬祭、腊祭)表达了习氏族人对始祖及历代祖先的崇敬和感恩;正月社火,洋溢着习氏族亲丰收的喜悦。塘西也因以祠堂多、人文景观多、考取功名的族人多而有“名门望族”之称。

塘西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家谱始终是记载家族发展变化的唯一方式。自均瑞公创立基业,塘西习氏曾五修族谱。现保留完整的只由1928年第五次续修的版本。然而,从1928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族谱历经八十八年未得以续修,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族谱几近湮灭。为尽快抢救宗族文化,使塘西后代习氏族亲了解宗族渊源,理清脉络次序,树立尊长爱幼、知礼识节的风尚,使塘西习氏良好的风俗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早在1993年,习氏宗亲就成立过理事会,着手准备开展族谱的第六次续修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续修族谱工作一度搁置。2016年,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绝大部分族亲的热烈响应,塘西习氏再次成立族谱续修理事会,族谱续修工作拉开序幕。

为解决族谱续修所需经费,经理事会商议,决定由全体塘西习氏族亲按人丁每人200元摊派。决定出台后,短期内筹集资金30多万元,表现出对族谱续修工程的极大热情,这实在为理事会人员感动,也为理事会和参与编修人员增添了续修好族谱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3月,理事会开始着手族谱续修准备工作。10月底,完成经费筹备和人丁申报等前期工作。11月初,续修编委会成立。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2017年1月,完成了人丁信息登记、脉络繁衍衔接材料打印等工作,进入“人物”摸底阶段。7月初,各类入谱材料基本完成,后续工作按既定方案开展。7月中旬,完成了与修谱公司的对接和合同签订。到2018年底,新编族谱就可整套呈现在塘西习氏族人面前。

习氏家谱封面展示图2

习氏家谱封面展示图2

本次续修族谱,始终贯彻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因1928年的旧谱破损严重,恐难以长久保存,故将旧族谱内容全盘录入新谱,做到了新旧结合。新旧结合使谱系链接脉络清晰,内容全面、完整。在编修过程中,编委会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原则,彰显我习氏后人尊重历史,尊重祖先之意愿。新增内容,特别是对修入的男丁姓名、出生年月及配偶和子女的相关信息,塘西历来发生大事的时间、过程,古代建筑建造时间及规模等,凡涉及到时间和数字甚至文字方面问题,都多次查询、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无误,努力做到前不负列祖,后对得起子孙。新修族谱的内容设置和材料安排方面,力求创新,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所以本次修谱在较为全面、具体修好人丁谱系的基础上,注重详细具体地编修“塘西大事记”和独具特色的塘西古代建筑,力求将现存的和已消失的塘西古代建筑完整呈现在今人和后代面前,让后人铭记先人功德,继承发扬先人遗存的好的传统,树立作为塘西习氏族人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旧谱所载族亲配偶,均以“配某氏”相称,可连名字都没有在谱中出现,这是旧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缩影,是对女性极大的不尊重,是封建糟粕,和当今社会现实相悖的。新修族谱严格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塘西习氏族人配偶情况完整载入族谱,以激发她们持家、教子、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光大塘西习氏族业作出贡献。这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大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塘西习氏女子分世次记载入谱,详细记载他们的出生年月、婚配和子女情况,这是习氏宗族有谱以来的第一次,使塘西习氏谱系更加完善。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重大的工作,将一套完整的族谱呈现在习氏族人面前,六续族谱理事会和全体编委会成员作出了极大地努力。其中特别是编修委员会的几位族亲,他们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族谱续修事业。制定方案,确定内容;分配任务,明确责任;联络族亲,收集资料。一切工作都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使族亲的相关信息不出现错误,所叙事件发生时间准确、过程完整清晰,载入的相关数据精准,编委会成员多次走村串户询问当事族亲及族中老人。更值得一提的是瑞林和木生两位族亲,他们身为编委会负责人,既要全面安排修谱日常工作,又要和其他成员经常走访查询,同时还要负责宗祠太和堂重建的各项事务,可谓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正是有他们及像他们这样为了宗族大业,肯付出、有担当的族亲,塘西习氏族谱编修和宗祠重建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新修族谱涵盖内容丰富。在完整保留1928年老谱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世次、世系依然沿用旧制,使整套谱系保持清晰的脉络。同时,将原记载的祠堂、庙宇、古塘古井、古桥古路配以现存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后代铭记先人功德。新增的《塘西习氏家训》是对《旧规六则》的传承发展,敦促后人不忘祖训,光大祖业;《六修族谱、太和堂重建告宗亲书》和《六修族谱太和堂重建捐款人员名单》则让后人铭记父辈尊祖敬祖的优良风尚;《塘西大事记》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塘西自解放以来历史变迁的珍贵史料。除此之外,在新修族谱中,还全面规范了塘西习氏族人学名用字和族行用字偏旁,为下一届族谱重修提供了极好的脉络线索。新增内容无不包含编委会成员对历代祖先的倾心敬仰,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盈盈之情,言难以表;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今逢盛世华年,我习氏宗亲应同心同德,开创塘西大业;身为均瑞后裔,当齐心协力,再续宗族辉煌。

愿全体塘西习氏宗亲,借族谱续修和太和堂重建这一大好契机,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愿塘西习氏宗亲百业兴旺,创千秋伟业,铸万代辉煌!

愿塘西习氏后人秉贤承德,不忘初心,奋发有为!

塘西习氏六修族谱理事会

塘西习氏六修族谱编委会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习氏家谱订书线展示

习氏家谱包角展示

(家谱手工装订细节处展示)

塘西习氏渊源

习姓源自习国。据《西塘族谱》记载,塘西习氏源自湖北襄阳响公,响公为陈州相,九世孙曰铉,为广州教授。铉七世孙曰郁,晋初为襄阳公。郁公五世孙曰凿齿,初为襄阳主簿,后升荥阳太守,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凿齿公因避苻坚逼用,携妻及子隐居江西万载书堂山,后卜居新余白梅。凿齿公三十三世孙均瑞,南宋绍定年间迁居塘西,为塘西始祖。均瑞公生子景和。景和公生子道存,道存公生子志贤。志贤公生原泰、原亮、原祯、原端、原清、原辉六子。原泰公、原清公分居东房,原祯公、原端公分居西房,原辉公分居塘房,后东房部分族人析居新屋里,东、西两房部分族人析居洋屋,形成塘西“一族三房五屋”格局。

塘西习氏六修族谱编委会撰

二〇一七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

习氏家谱彩页展示1

习氏家谱彩页展示2

(习氏家谱彩页图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