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122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贺氏族谱手工装订细节处展示)
序言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等,是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人有传。家谱与国史方志并列。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社会。姓是中华民族之根,氏是中华民族之魂。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修家谱为了寻根、留本、清源、备查。谱牒身之本也。有家谱你才会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你的祖宗源流在哪里,是不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自有凝聚力和亲和力。修谱是为了我们的后代清楚自己姓氏源流,为后世留下查找历史的资料。
贺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七十位,在当今按姓氏人口排第八十五位,人口超过两百八十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杰出的人物。但到底和我们绍琮公一支是不是有关系呢?在1951年的家谱中有“自祖贺循知章迨至希州祖,原籍汉后迁荆州府公安县罈子湖龙儿渊人氏,希州祖妣王夫人生世佑祖,世佑祖妣李夫人生三子,长子贺绍宗次子贺绍祖三子贺绍贵。绍宗昆仲始迁居于施南府恩施县太阳河大面坡。绍宗祖复迁恩施县崔坝乡天生桥安居乐业创修屋宇,置买山林田地……”的记载,但显然“自汉至希州公”没有足够的证据,要么是猜想,要么是以为天下贺姓只此一家,便理所当然。但有一点就是我们是汉族。从什么时候的什么人迁移到荆州府公安县我们还无法考证。
当今是信息社会,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还没有找到荆州的同宗,但是找到了湖南慈利一支贺姓和我们有七派相同,应当就是一支人。还有恩施红土的贺家也有六个字辈相同。我们是“?希世绍宗,德泽永昌宁”。慈利贺家是“良锡世绍宗,德泽永文家”。红土贺家是“晋官国魁,风正希世,绍宗德泽,昌盛永久”。有六七个字辈相同就不是偶然了,我们之间肯定有渊源。可惜到太阳河没有找贺绍祖贺绍贵的后人。
追索上源之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先放一放。
我们这支绍琮公的后人一直就完全凭口传到1951年字辈用完了才建谱。而建谱时也并未认真去墓碑考察。故而连绍琮公的大名都弄成绍宗。还有大房宗圣的儿子名字也错,孙子本来是长子德耀的后,谱书也错写为德凤之后。此处不一一列举。从绍琮公开基到1951年的两百年来,其后人人口发展缓慢,第五辈永字辈16人,第六辈昌字辈22人,第七辈宁字辈21人,第八辈为字辈27人。家业发展不仅没得起色,还把绍琮公所置办的山林土地卖出去不少。大部分都还在绍琮公当时置办的土地上生存,享受着绍琮公的福荫。只有几家搬出去居住。其后人都是务农为主,兼会手艺。比如二房青树包的会弹匠,三房窝坑的会厨艺,幺房更多,煮酒,石匠,木匠,篾匠都有。
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这七十多年来年来,我们这支绍琮公的后代有了长足发展与进步。
从文化来看,五十年代贺为庭是贺家第一个考取初中的人。六十年代我是第二个考取初中的人。七十年代我是第一个高中生,中专生。八十年代我是第一个取得湖北省首届自学考试中文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的人。九十年代贺良贞是贺家第一个通过全国高考被重庆邮电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贺坚是第二个通过全国高考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后又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现在贺家儿女专科以上学历的有十几人,且学士、硕士、博士均有。
从居住地点看,分布广泛。有还在本土的,有在沙地的,恩施的,建始的,利川的,宣恩的,广东广州的,惠州的,东莞的,福建泉州的,莆田的,北京的。
从事职业看,有务农的,务工的,做生意当老板的,有公务员,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做建筑工程的,做上市公司总监的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自绍琮公来崔坝贺家湾开基到我已是第八辈,从1951的家谱到今年有七十年了,也该有第二版家谱了。作为绍琮公的后代,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修一本家谱才对得起绍琮公给我们创下的基业,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对得起当今发展的时代!故此,我来完成绍琮公支派第二版家谱,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以表我贺氏忠孝之心,也为后世提供考查之根据。
绍琮公第八代孙 贺兴胜
2021年10月15日
(贺氏族谱世系部分展示)
关于堂口
1951年谱为《广平堂》。记得爷爷说过1951年建谱时到底是不是广平堂有过争论。
但还有一种意见是什么堂,我也记不清了。从整个老谱的叙述看,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就是广平堂。只有找到公安县的贺氏老谱才能确定其堂口。
天生桥的传说
1951年谱记载是“绍琮昆仲始迁于施南府恩施县太阳河大面坡,复迁于崔坝乡天生桥安居乐业,创修屋宇,置买田地”。
天生桥在哪里?现在没有这个地名,也没见哪里有桥。我实地考察,据七十多岁的良才所说,就在窝坑。为什么绍琮公当初选址在天生桥北上方百米的坡上建房呢?那是风水好。风水先生认为那里是犀牛望月的地方。中间一道高坎为路,路上有一条七八尺长的石头,石头下面就是山泉流到坎下水潭的沟,天生桥其实就是那条沟上的石头。高坎上下各是一潭水。水深丈余。下潭东的山岩壁形如弯月。上潭北边的有一凸起的岩石形如牛角。后来是有人破坏风水,将牛角砸断,据说牛角被砸断之后,上水潭还流了一年红水。然后山洪爆发,天生桥的那块石头被冲走,下潭突然塌陷现出天坑,两潭水从此干枯。从此“天生桥”消失,地名由“窝坑”取代。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