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古观陈氏族谱,陈农先生一路走来的历程



古观陈氏家谱

为修古观陈氏族谱,陈农先生一路走来的历程

初识先生于一九九六年夏的中外运报关行办公室,先生外貌清秀,身材消瘦,不苟言笑,做事严谨,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形象。短暂的交往后,发现先生不仅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且品行端正,工作能力极强。在进出口行业工作几年后先生越发觉得这里不适合自己。一九九八年春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先生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喜欢的航天事业。那一年先生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婚后听婆婆讲, 先生是出生在走五七道路期间的黑山县励家公社,由于在家中最小倍受父母宠爱。三岁时随公公返回沈阳金属所的家中。童年的先生,活泼好动,聪颖过人,动手能力极强,他记忆最深的就是用捡到的冰剑做了个单腿驴 (冰上玩具)纵横于冬季的南运河,这个心爱的玩具陪先生渡过了整个小学生涯。先生说他小时候不用买玩具,九连环都是自己做的,弹珠类的小玩具都是赢的。能想像出小小的他是多么有趣。家中姐姐常说一直到高考都很少看见小弟弟在屋里死读书,最常见的就是他抱个足球踢球去了,踢足球的爱好对于现在五十岁的先生仍是最爱。高考那年金属所大院里没人想到这个平时顽皮看不见学习的孩子能考上自己心爱的大学寻梦去了。大学毕业后由于担心母亲身体毅然选择回到了沈阳工作,先生先后工作于金杯公司沈阳车轿厂和中外运沈阳报关行。几年后在婆婆的鼓励下,先生重返自己喜欢的专业。2001年初夏我携幼女和先生团聚在北京。再见先生早已脱去在报关行时的闲散样子,每日苦读着外国文献,钻研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几年间先生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水平迅猛提高。现在的先生在行业内早已是出类拔萃。公公是家族中最后一位族长,由于当时年幼又在外求学对于族中事涉及并不多。到了晚年的公公有想续写族谱的念头得到了家人的鼓励。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公公仍然无处下手,因为老谱早已不知所踪。他知道这个任务他自己是无法完成了,遂交给了他自己最信任的小儿子。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家谱只是一个名词,它到底长啥样我们谁也没见过,既然答应了父亲,先生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了网络里苦苦寻找着先人们留下的痕迹。也许先人们早已确定了人选,只是在等待机缘。在苦寻过程中先生终于发现了踪迹,知道了飘在海外的孤本《云阳陈氏大成宗谱》的存在。还知晓了远在丹阳的宗亲陈辉先生曾经费劲周折从国外买回了《云阳陈氏大成宗谱》影印版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完成了花渡后分的族谱续谱。在和陈辉先生通过电话后先生激动的告诉我他那里有我们家的那部分族谱。2019年夏我与先生亲自回到祖籍之地中古玕,除了先人留下的石桥,一切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只讲述着曾经的富庶,现代人的丰足和安逸。当地百姓能准确的告诉我们陈氏祖宅在哪个位置,其实当地的老人都曾经见过,并一直都在向年轻人讲述着陈氏家族曾经的繁华。在陈辉先生无私帮助下先生顺利得到了古观后分的族谱,此后的时间里先生像一位考古工作者徜徉在古籍文献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诗词他读的津津有味,当地地理县志,人物传记,文人墨客,佛教圣地如数家珍。对当地的地理方位,地名从古至今的变化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先生不愧是科研工作者,无论做什么事都做的条理清晰,细致入微,事关家族大事而更不敢懈怠,认真系统的总结了先辈们的生活轨迹。前后经过近二年多的努力先生不辱使命,族谱终于得以完成。

这是一部具有现代符号的族谱,但本着旧谱制式要为修谱人写传,我自告奋勇,虽文采不及先生之一,但我可实情陈述以告后人。

公元二零二零年十月

妻  林丽曼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