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王俊现



全国劳动模范——王俊现

王俊现 1955年2月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南大召村人,1973年9月参加在工作。1973~2005年,在南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任施工员、技术员、技术工2005年以后,在邢台德慧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任施工工长、项目经理。王俊现几十年如一日忙碌在建筑工地上,自行摸索创新先进的施工方法,攻克了屋面漏水、墙体裂缝、顶板裂缝等建筑业施工难题和痛点,并无私向业界同行推广破解各类建筑施工难题的方法,为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流”。他累计发明出近百项新的建筑工艺和流程,为河北地区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长江以北建筑业内颇负盛名。2010年荣获2009年度邢台市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荣获邢台市劳动模范,2014年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荣获全国“大国工匠”提名奖,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王俊现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家中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9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年幼懂事的他就尽力分担父亲的重担。童年的苦难生活,练就了王俊现吃苦耐劳、担当实干的品行,他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干出个样子。1973年,18岁的王俊现为了家庭生计,开始了务工生涯,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建筑行业,庆幸的是刚入行就跟对了师傅。乡镇里赫赫有名的泥瓦匠曲修路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师傅,曲师傅见他手脚勤快能吃苦,脏活、累活抢着干,便毫无保留地传授施工本领。王俊现从最初的壮工干起,跟着师傅学习泥瓦工、木工和钢筋工等施工技法。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挣工分”是支撑家庭的主要来源,王俊现在工地上努力工作,除了每个月上交生产队30元,换来生产队的30个工分外,他自己每月能挣到五六元钱,每年年底才结算一次,基本上全都交给了家里。那时工地上,午饭可以吃白馒头和饼子,他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省点饭票,每天只吃饼子。王俊现参加工作没多久,工程队里就传来减员的消息,危机感倒逼着他更加踏实和勤奋,只有学到技术才能在施工队站稳脚跟。钢筋工有别于其他工种,需要看懂图纸才能下料施工,王俊现开始潜心学习起来,曲修路看到徒弟上进勤奋,就偷偷把《钢筋加工手册》的技术书籍送给了他。他利用早班抓紧干,午休和晚上挤时间看书学技术。师傅鼓励他尽快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凭真本事去养家糊口,王俊现至今感恩这份改变了他人生的师徒情。在师傅的帮助和引导下,经历了四五个年头历练后,他开始在施工队薪露头角,相继走上施工员、技术员岗位。在师傅曲修路的循循善诱下,文化程度不高、非科班出身的农村娃王俊现,从心底喜欢上了建筑行业,他深信这是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

破解粮库霉变难题。1988年,随着国家推行承包制的不断兴起,已成为技术骨干的王俊现,开始了更多的尝试。他带着施工队承揽起工业建筑工程,国有粮库改造成了主要的施工任务。国有粮库时常面临破损漏雨、反复修缮的困扰,地面返潮导致粮食存储变质问题频发。通常建筑队都是按图纸施工防水处理、实施大面上的修补程序,年年修缮却治标不治本。王俊现接手邢台市东汪村粮库工程后,为彻底解决漏水、返潮等一系列问题,对整个建筑仔细排查后,发现粮库瓦房顶部的顺水条两侧是漏水根治的难点,房屋上的原有铆钉眼存在渗漏隐患。找准方向后,他就按照顺水条的立向,实施精准处置,再对顺水条两侧做重点防水漆处理,钉眼处实施二次封闭后再做防水。为根治地面返潮,王俊现对粮库常发的霉变位置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库房地面堆放粮食后,会产生地面与墙角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这也是引发返潮的原因,仓库墙体与地面拐角处原有直角墙结构必须实施创新。王俊现通过在墙角处预埋20毫米直径管,一边铺贴防水卷材,一边扯管做成柔性角设计,有效增加了地面沉降缓冲空间。首次创新施工的王俊现根治了粮库漏水、返潮的弊病,这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20世纪90年代,王俊现在冯村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中采用了此项工法,困扰当地粮库多年的霉变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新技法根治民用建筑“顽疾”。1996年开始,王俊现带领工程队开始涉足民用建筑领域。在他心中,民用建筑的房屋质量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冷暖,对于很多普通家庭而言,买房的投入可能要花掉毕生的积蓄,房屋也许是家庭一辈子的居所。“老百姓买套房子不容易,既然盖房就应该从买房人角度出发,把这事当成自家的活儿来干。”王俊现经常给建筑队灌注这种标杆理念。在很多建筑商都在想方设法偷工减料、浑水摸鱼、降低成本的年代里,他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为自己的团队树立起更加严苛的施工标准和从业准则。施工中,一旦遇到建筑行业的疑难问题,王俊现总是想方设法破解施工难题。墙体裂缝多发于建筑分隔墙,是民用建筑施工中公认难嘴的“骨头”,因属于行业通病,也备受社会诟病。王俊现从材料入手开始了研究,他发现常用的“轻质砖”(即加气混凝土)在进场后短时间内存在收缩变小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墙体裂缝的诱因,经过反复试验后,他发现“轻质砖”存放90天后使用最佳。轻质砖经放置,待砖体稳定后,再利用其吸水性强的特点,在施工前喷水“缓化”以增加柔度。为了避免墙体开凿走线弊端,王俊现首创了预留孔洞施工法,工人在安装轻质砖墙面时,直接根据线路走向在砖体上钻孔方式预留线路通道,彻底避免了以往切割墙面走线的弊端,再通过严格控制砌筑砂浆使用强度,有效提升墙体刚度,彻底杜绝了建筑墙面开裂的“疑难病”。“新砖久放、用前喷水、预制打孔、砂浆均匀”的十六字规程是王俊现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施工秘复,他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这套既定工序施工,以确保所有环节不出问题。

王俊现始终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理念,自行创新多种先进施工工艺,消除了工程质量通病及缺陷,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他独创的“十六字”加气砖块砌筑法,有效解决了高层墙体裂缝;他发明的卫生间防水新做法,彻底解决了住宅卫生间漏水。这两项通病的解决,避免了业主装修人住后发现问题再维修的重复作业,仅此为邢台地区建筑业节约直接成本千万余元。他创新的窗台倾角设计结构,可有效防止雨水渗漏。随着国家环保治理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王俊现发明的抹灰法,减少了抹灰厚度,降低了沙和水泥的用量,保证了墙体抹面质量,增加了使用面积。经计算该抹灰法的推广及应用,每100平方米住宅增加使用面积0.6平方米,减少砂浆用量1.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砂浆150元,每户住宅(100平方米)降低建筑成本180元,避免了业主与地产商为使用面积的争执,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沙和水泥的使用,为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那台市建设局召开现场会,推广王俊现的抹灰技术。王俊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墙体养护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至关重要,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的墙体薄膜养护技术,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能、正常使用性能、耐久性能及工程质量,为整体结构的安全提供了保证。

2013年4月,他承建的邢台长征生活区回迁楼项目荣获“河北省结构优质工程项目”“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工程项目”称号,该项目工程质量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业内专家好评,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到现场专访该工程,市建设局召集邢台辖区所有参建单位到现场开过两次观摩大会推广新的施工工艺,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其他开发建设企业学习推广长征生活区回迁楼先进经验。此外,王俊现有20多项工程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很多开发商都慕名而来,请王俊现的团队承建项目。在邢台市领世城邦小区建设项目中,王俊现从细化目标入手,改进施工工艺及方法,使工程质量大幅度提升。从入行至今,有着博大胸怀的王俊现创新发明了很多项施工工艺,但没有申报一项技术专利,他希望施工经验可以向业界推广,让更多的买房人都能住上质量无忧的房子。2014年9月,河北省住建厅在邢台市召开“全省工程质量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市、县建设局、质监站有关领导和各参建单位负责人1000多人参加,河北省要求全省建筑领域推广他发明的30多项建筑施工工艺和方法。邢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邢台市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已将他发明创新的近百项施工新技术和工法编辑成册,作为行业内验收标准向业界广泛推广使用。他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发明创新,逐渐成了省内建筑领域的“土专家”,《河北工人报》、河北新闻网、中国工会网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王俊现在带徒弟方面,更是毫无保留传授技能。2012年11月在邢台市举办的“福麟杯”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王俊现带领的徒弟砌筑工申立波获得砌筑工比赛一等奖,被授予“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和“邢台市技术能手”称号,并于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多年来,他把一群门外汉培养成了行业技术骨干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起公司重要的管理职责。他同时还为外单位技术工人无私传授技艺,培养出无数创新型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王俊现意识到自己“土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为鼓励徒弟们深造学习,公司专门为每个技术骨干出资两万多元报了培训班,土专家”又开启了建筑事业的新征程。

在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王俊现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建筑行业专家华丽蜕变。王俊现在努力钻研业务、建设精品工程的同时,不忘回报桑梓,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投资100余万元为美化南大召村容村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