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五修族谱——考证历程及需阐述的情形



张氏五修族谱——考证历程及需阐述的情形

修谱之初,当在家族中初寻到黑箐口、哈期、榔树(为张治华等新修谱)三个谱时,就发现了一原则性的问题:前两谱说張泰为始祖,子三:瑶、顺、淳(禹、全);而榔树新谱则为:张瑶是始祖,子三:泰、顺、淳。这样自然就产生了很大困惑,以至百思不得其解,但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及考证的欲望,从而走上认祖追宗、考证族谱的艰难历程。

到底始祖是張泰(公)?还是張瑶(公)?怎么同宗共祖的張氏族谱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怎么在谱牒一开头就出现父子世序颠倒的情况呢?这应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不搞清世序颠倒的问题。族谱将无从编撰。

考证二字,说起容易,做起难!

作为考证,首先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必再寻找張氏古谱、寻找祖茔祖碑并誊抄碑文、查阅史志古籍文献…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先后到普田寻找族谱三次(含核对)、楼下两次、盘州古城三次、平坝二次、安顺、贵阳一次(由廷陆及两位老人前往)、黑箐口两次、榔树两次、头坝河两次,前后共计寻谱十七次,跨越贵州省四地州数县,从而又寻到了七个有代表性的古谱。多年来奔走紅果等上区祖茔、誊抄祖碑文二百余组。多方捜寻史志古籍文献数十部…

随着各类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及研究考证的逐步深入,取得了很多突破和成绩。但上述世序颠倒的问题仍未解开,并且发现:九世祖世萬公碑文是这样记载:「始祖瑶南京江宁府上元县人于洪武拾贰卯科武魁拾七年授以指挥职助国公沐英春旨出征…

十一世祖开周公碑文是这样记载:皇明洪武帝受禅十三年始祖瑶佐国公沐英南征南平入黔落籍於…

是乎張瑶(公)是始祖,因这样的碑记世序与榔树新谱(治华等修)、平坝新谱、头坝河老谱等三谱记载较接近或相同。且高度契合。

本人企图从《普安州志》着手研究,因知祖上世居普安州,希望能从州志中找到先祖们名号及相关生平事迹。后来,有幸得到在水城工作的表兄丁延权(大木桥生长人氏)、所赠送的一部《六盘水旧志点校),其中含有「明]嘉靖《普安州志》、[清]乾隆、《普安州志》、[清]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三朝方志、内心万分感激!

当手里有《普安州志》后。便速考「明]嘉靖、《普安州志》之兵卫志篇,但此书必竟是州志,而非卫志;在此篇【卫勋秩】段落记载中,仅提及【指挥十六员 卫镇抚二员千户三十七员所镇抚二员百户七十三员】,所有官员均未记有名号,固仍未找到我張氏先祖名号。

【名勋】段落中仅记有:王威 不贴杰 陈忠 华昇,杨芒五人,仍未找到我張氏先祖名号本人确有失落感,实在是心有不甘,因儿时常听父祖辈们聊天,时常说我張氏先祖辈官大名显,怎么竟会查考不到他们名号事迹?

后经再次认真查阅,终在该书[明]嘉靖《普安州志》师旅考篇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普安百夫长密即叛《明史》。二十三年,西平候沐英奏密即叛,杀屯田官军及驿丞、试百户,指挥張泰讨之於槃江木窄关,官军失利,更调指挥蒋文统乌撤、毕节、永宁三卫军剿之,乃遁。而在古谱鲁生祖题序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复征叛贼密即.....,这样,史志谱的记载就完全吻合了,且暂可确定佐国公沐英征云南的始迁祖即張泰(公)。

后进一步通考《明史》、《云南通志》、《南宁县志》、《贵州通志》、《黔记》、《黔记大事记考釋》、《黔记奥圈记考釋》、《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考证》《明太祖实录》等数十部史籍文献,查考到了多条張氏先祖的记载、详见前【张氏家族先祖族源、职官袭替、迁徒考证一文)

一、【明】《国朝献征录》卷之五 公—…0黔国公沐英传——记载。「…洪武二十三年秋九月,临安、教化三部不供租赋,调本卫指挥王执讨平之。冬十月,普安酋密即作乱,调贵州都指挥張泰讨之。俘获二千余众,获马、牛数千,得粮四万斛。】

二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中,又知先祖張泰(公)曾任赣州卫指挥同知,贵州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便等情。于是又购买到了一部【明】嘉靖、赣州府志,该志巻之七 秩官:「…指挥使(国朝)…張泰:山西大宁人、以指挥同知升任。俊:袭叔泰职。銮:袭父俊职。

三、时至二零二零年三月,又搜寻购买到了一部[明]天啓、《赣州府志》,该志记载:赣州指挥同知:「張俊,其先山後大宁人,国初有名乞臺者归附,子哈刺海补役,陞正千户,子伯颜兒襲、陞指挥同知;四传至俊,弘治十二年调本卫。鑾:俊子,陞指挥使。【注:以上【四传至俊】弘治十二年调本卫」,应据(明太祖实录巻之二三百三十五)、《明宣宗实录(朱瞻基)》卷之七+二等记载更正为:【四传至俊,永乐十二年调本卫】方为正确经以上记载比较,得出结论:張泰即伯颜完(尔)——伯颜兒(尔)即張泰。張泰为得張姓始祖。旧名伯颜兒(尔)。張泰(伯颜兒)之父为哈刺海。

三、《明宣宗实录(朱瞻基))卷之七十二:「宣德五年十一月戊戌朔上命公、候、伯、尚书、传郎、都御史议,时以众论不一,事遂寝。…江西按察司奏:赣州卫指挥張俊、领军三百赴茶陵捕盗,俊擅逼赣州府造锣锅、帐房等物,事属违法。上曰:从来命将出师,锣锅、帐房官军自备。今,军未动、已违法害民,其出境纵暴可知,命如法治之。

至此,本宗張氏前四代先祖世序考证结束,世序为:一辈:乞臺(子一)二辈:哈刺海(子二,长子名失考,次子名張泰)三辈:張泰(子三)、四辈、长張瑶、次張顺、三張淳(禹、全)。

至此,世序颠倒问题已彻底清楚,并在古谱的记录基础上往前又追溯了两代先祖。今回头思考曾经困扰的问题所在,就不在难理解了:一、部分谱及世萬公、開周公两碑记载張瑶(公)为始祖,泰为瑶之子,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一、開周公碑立於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世万(明)公碑立於清嘉庆十七(1812)年,时已距洪武三十一(1398)年分别为392年及414年、張氏部分先祖们对泰公是始祖还是瑶公是始祖,已产生记忆模湖、混淆所至、造成颠倒。二、三传抄古谱时,由於古谱保存年代久远、首页字迹残缺,加之旧时为竖列书写格式并有倒叙等,如旧营家族族谱就是:七世长祖华宇系应选长子…。这里需特别指出,曾经我们发现平坝新旧谱存在的差异:一、張柄权家藏古记载:「一世长祖尧泰(下残缺)-(为竖列书写)。二、平坝宗亲修新谱时便直接将尧、舜、禹列为三始祖,特别是将泰列为尧之子为错(志良公等光绪年间修时,泰为始迁祖),且世序也相差一代;榔树新谱亦将泰列为瑶之子,该谱始祖为瑶,同样是错误的。其他谱在此不一一枚举(详见七谱对照图),现以本次考证编排的世序为准。

一、本次修谱虽往前多追溯了两代先祖,但世序辈分仍以古谱为准不变。目的是为与古谱、与祖碑记载一致。如:二三四朝本、七世泰宇、八世鲁生(張法)、九世祖世明(萬)、九世珍明、十一世开周…

二、一世三位祖公:瑶(尧)、顺(舜)、淳(禹、全)之名号,或因泰(公)生於山西平阳府大宁,据查《平阳府志》,得知中国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三帝建国帝都皆在山西平阳府地,因泰公生长於山西平阳府,或因怀念家乡并崇拜三帝而给一世三位祖公取名时用三帝名之谐音取名;或因原直接取成三帝名,由於谱禁而改成瑶、顺、淳。

三、一世二祖顺公后裔,落籍明代普安卫安隆所(清代南笼厅、南龙府,兴义府)为实。(今已寻访到祖茔地及宗亲。宗来今多居安龙、贞丰、青山等地)一世二祖顺公后裔家族虽未参与修谱、但为使家族不失散或产生世序混乱,据古谱编全一至六世及后之字派,使后之能考。

一、经考证,补录三世四祖張宇(公)后裔相关世序,深圳張定耀藏谱宇公排行为二,本谱经考证后、宇公排行为四,另有口传说張凌祥家居华家屯小冲,是宇公之后。宇公后裔支家族据考,在明代中后期应是外迁居住,后在清康熙及之后七世临宇公及八世張云公两人重返老家大坡铺任职及生活、繁衍生息、传承至今。

二、一世三祖淳(禹、全)后裔古谱记载不知派序,但在修谱之初云南有名張兴良者,得贵州三个版本古谱。青山宗亲張仁勇(籍家贞丰),在修谱之初,亦得三个版本古谱。(据说此支系支谱已修成,系十世以泰公之后)

三、本谱近当代世序中,洪、鳌、宇三公后裔家族除各有一支系参修外,余均为收录本公之后裔谱序。

四、贵州六盘水、黔西南、安顺等地区回族張姓皆为泰公之后商宗亲,种种原因部分家族此次未参加修谱,今后有条件应收录完整;另,作为張氏家族为人父母者、应告知子嗣:祖训、家风不能忘,须遵守家规,同祖同宗同張姓不得开亲。

五、張氏家族瓜瓞连绵,古谱传承不断,谱乘保存较完善,极为珍贵,是張氏家族文化传承与积淀。在此,对妥善保存族谱的宗亲及家庭表示诚挚的感谢!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