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杜氏先世考



永安杜氏先世考

一、寻根求源

确立世序代传,是一个家族的必要传承,它不仅记载于家谱中,更体现在和祖穆亲的交往里,每个姓氏无不如此。

首次编纂族谱之首要,就是确定家族的世序代传。仅凭现有资料尚不能清晰准确地载定永安杜氏代传第次。本次编纂家谱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慎重推断,科学推理,力求断代准确。

二、推理依据

1、文献资料与时间的推断。

根据《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官方自明朝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多大十八次。其中有清晰记载的1388年“(洪武)21年8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这次(洪武21年8月)移民与《永安村志》、《永安杨氏宗谱》等历史文献记录的永安其他姓氏移民永安时间相吻合。

2、杜氏应为“涌岸屯”古村落开拓者之一。

依据:一是辈辈相传始祖公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别无他论。二是祖坟坐落位置佐证。杜氏祖坟(杜家坟)位于永安村北方显要地段,原址在村北永安砖窑旁(现赫氏木业厂址)且坟茔多而大。据史料文献记载,当时落户的首迁地一般由官府指定:“上谕,户部杨靖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赋役三年,仍给钞三千锭,以备农具”。历史记载明朝年间滹沱河常洪水泛滥,县城周边乡屯中永安地理环境相对较好,迁民相对较多。只有迁来较早姓氏才有可能將祖坟安置在居住地周边显要位置。三是乡俗民情。永安杜姓虽不是大户,但在街坊邻居的辈份中仍属大辈,特别是与本村几户大姓相比,同龄人中杜氏街坊辈分明显偏高,据此推断乡邻中只有落户较早的人家才可能辈分显大。四是传说佐证。相传早年间一年的冬天,村内一位刘姓人到杜家坟偷砍枣树,被人发现感觉是丢人败兴的事就跳井了。为这事杜家赔偿了刘家十几亩地,说明当时杜家不缺少土地。推断只有落户早的原住民才有可能拥有较多土地。五是房契为证。现收集到一份道光十七年(1837年)永安“杜秀”售卖房宅的契约,说明杜氏族人手中应该拥有不少祖产,这也佐证说明落户较早的人家才可能拥有较多产业。

经调查访谈健在本祖老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研读永安《杨氏家谱》等文献资料佐证,永安杜氏先祖公明朝洪武21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已无争议。

综上所述,永安杜氏一世祖公迁徙至永安定居时间应为明朝洪武21年(1388年8月)右,为“涌岸屯”古村落开拓者之一。


三、断代依据

(1)参考《家谱编篡》、《永安杨氏家谱》等,按照“按二十三年一代”,作为推断代依据。

(2)杜氏代传对应比照。

永安杜门敬字辈的父辈代表杜等恩1937年被日本人杀害时享年60岁,应为1877左右生人;其弟杜多余1960年病故,享年80岁,应为1880年左右生人;推断其父辈应1850年左右出生人氏。

由此堆断,永安杜氏自“洪武21年(1388年)”年至1850年约460余年历史,估算约二十代。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