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氏谦光家谱(公元二〇一五年初春编修)



綦氏家谱封面

綦氏家谱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60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纸张:一级宣纸

电话:18595903344  18039297636

网址:www.jiapu315.com

綦氏家谱订书线

綦氏家谱包角

(《綦氏谦光家谱》装订细节展示

序言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以达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之目的,使后裔知道,木有本而枝叶荣,水有源而奔流远,人有祖而嗣续盛。国史、方志、族谱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文明史的三大支柱,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族谱是记录同宗共祖有血缘群体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册,撰修族谱是为了尊敬祖宗,沿袭先祖体制,昭穆不乱,纠错创新,收宗睦族,让后人知世系、明辈份、识尊贤、辨长幼、承祖德、兴家业、激励子孙爱家爱国。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家族修谱记事的良好风气不断增长。

高密綦氏家谱从清朝初年开始记史,到民国十六年期间共四次续谱,从那以后至今近九十年再没有完整的续谱。用祖传和回忆的方式续记从六世祖上至今的历史,其目的的是让家族成员了解这段历史,以史为鉴,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和汲取一些对族人有用的东西,继往开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一年要比一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规家训非常符合当代科学发展观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战略家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艰难最难的啊。』我们以难的要做,不难的更要做才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谦光三子天德

                               二〇一五初春谨撰

綦氏家谱世系

綦氏家谱世系2

綦氏谦光家谱世系部分展示

溯源

明永乐年间,祖上兄弟二人从山东阳信县桑乐树村来到高密百脉湖东畔的伏家庄住下。后不久,其弟又又向北去了山东掖县发展繁衍。现在可以说,胶东地区綦氏人家都是从阳信来的祖上二人的后代。(伏家庄现为高密夏庄镇綦家村,掖县现为烟台地区的莱州市。)

留在高密的祖上到高密城区创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拼搏,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城区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大家园。

一九四九年建国前的高密城区不大,东至现在的小康河以西,西至青年路西关小学以东,南至市立医院以北,北至市府二号宿舍的城墙界。称谓东门里、西门里、南门里,县城没有北门。北城墙距城中心不足二百米,北城墙下就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陆家胡同。祖上开始安家在城中心的三街路南。那时候从县衙门往南是东西走向的一街、二街、三街。三街往南距南门不足五十米,三街的祖上家居位置就是现在的小利群超市往西二十米左右的地方。

随着时代和事业的发展,到曾祖父那代,家住在了县城隍庙以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政府三号宿舍位置。其他的先辈祖上这时的事业也如日中天,发展的都很红火,家族在地盘上不断扩张,老城区没有可用地盘,他们在东门外、南门外、城墙北购置土地创业发展。现在的小康河苏州街以东,供销大厦以西的百分之六十五的地盘,小康河以西,市立医院以东的百分之四十的地块都是綦姓家族的。解放后直至八十年代中期的县政府招待所就在綦家的庄园内,也就是现在的金桥宾馆位置。七十年代初中期中央国务院付总理余秋里、孙健等上级领导来高密视察指导工作就住在县招待所内保留下来的全木质结构的綦家小姐楼里。那时的庭院里非常优雅秀丽。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

到祖父那个时代,也就是清光绪中期(一八八七年)前后家族的事业发展还是很兴旺。祖父兄弟四个,他是老二,从事金银首饰业,他加工的饰品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买卖公道,童叟不欺,声誉极佳。我们至今还保留着他的极少作品,大量的饰品在一九六〇年都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换钱度饥荒了。更多的金银饰品在一九四七年被大火烧毁在住处后不知了去向。民国九年三月,祖父安家在现在的北关陆家胡同街,一九四七年烧毁后又重建的住处一直到解放后。祖父他们那一代家里人气不旺。婚后奶奶不育,又续第二个奶奶,婚后多年才生育了父亲,以后又生了姑姑和一个叔叔。叔叔又早逝。为什么那个年代生育这么少?用现代科学解释大概是和祖父从事的金银首饰加工有关系。那个年代也不知道职业防护,白银在高温下产生的有害气体进入人体后对人的伤害是极大的,这很可能是祖父和奶奶们不生育或少生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祖上在高密城里努力拼搏,成就了一番事业,取得了骄人的辉煌,他们为百年后购置了墓地有几处,其中的城西灯杆埠墓地有近三亩。(现在创业西街与西关路交叉路口西北八十米处)此墓地是曾祖父出资,请风水先生勘察后购置的,雇了耿姓人家给专门看护,管理,耕种茔盘空地,八十年代中期耿姓人家成为城西大队书记。直至一九七三年前后的城区扩建占地迁移。但是祖父和奶奶们的坟地遗骨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迁移,后来想迁移了,原坟地上已经盖满了居民的房屋,成为了一片居民区。没办法只好又找了风水先生明白人勘察,他们说该墓地没有遭到破坏,也就是祖父他们的宅子在阳宅下安然无恙,没有问题。因此我们也一直香火不断。二〇一〇年十月这片居民区又要全部拆除,重建高层住宅和公园绿地。借此机会我们在高密的晚辈们商定,择时给租父母他们安一个新家,选址在长陵古园的长青北一区和父母亲在一起。具体用什么方式和程序也请了有名的风水先生和专家给予指教。并于二〇一〇年腊月初四日早上由天德主持、天玉、天锡、秀贞、天进等现场参与共同把新家安顿完好,了却了我们这些晚辈们一块大心事。

长陵古园是高密民政局二〇〇一年请香港的知名风水先生勘察的为城区的故人选的风水宝地。二〇〇二年三月天德、天玉、天锡又专门请了高密知名的风水先生在古园的长青苑北一区用步测和罗盘定位的方式为父母亲和天河兄选定了现在的墓地。又把祖父母也迁移过来建新家。我们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也是效仿了先辈们的遗愿和做法,其中的用意和想法达到的目的是共同和不言而喻的。

父亲谦光三岁随祖父母从老家迁至北关陆家胡同街的新家。当时的陆家胡同街直至六十年代前期都是很有名气的一条小街。也是城区通往北部堯头仁和大牟家、周戈庄的唯一交通要道。胡同约六十米住着姓高、范、王、杜、綦、昝、陆户人家,是一条商业极盛的胡同。高家经营烟、酒、糖、茶、百货;范家铁器,工具机件;王家面条食品;杜家水产、海货;綦家金银首饰,后期烧肉,烧饼等;昝家木器家具、棺材等,由于人流客流量大,各家的生意都很红火,日子过的都比较好。一九四七年春天,城里的国民党驻军为了他们的安全,把城墙外的住户用一把火给烧了个净光,刚开始是从胡同南头范家点的火,我们家住胡同北头、中间还隔着杜家,父母心慌无智,家中的东西什么也没顾上拿,只带着祖母和孩子(天舆五岁、天河二岁)跑到仁和乡下亲戚家逃难。住了几天后回来一看除了瓦砾和灰烬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了。没有办法父母亲只好去扒废弃的城墙砖,自己动手,亲戚帮忙又盖起三间东厢房和二间西正房继续干生意维持艰难的生活。土改的时候划成分为贪农,分了三亩七分地,因没有劳动力耕种,不见收成,一九五三年修高密飞机场时又被无偿占用了。一九五七年秋公私合营时,家中的所有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归为公有,父亲被委任了一个小饭店的经理,工资四十一元,直到逝世。父亲一生为人忠厚老实,浩然正气,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工作认真负责,在他任经理的年份里,所有的春节晚上他从不回家和家人团聚,都是在饭店里值班过夜,大年初一上午才回家。让其他职工回家过年。他们的一生是极不平常的,经历了战乱和新旧社会的两种制度,生育了六子一女,又经历了从一九五九年下半年到一九六一年下半年这段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残酷的天灾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灾难。祖母就是忍受不了这段时间的灾难,精神郁闷,营养不良而去世的,他们饱尝了人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心酸和苦难。同时我们这些在当时已记事和懂事的孩子们也知道这段苦难是多么残酷。家中人多又无劳动能力,老的老,小的小,为了生存只能吃糠,野菜,树皮,直至观音土。有一次吃杨树叶时中毒,险丧三个人的命……。至今每当想起那段往事,无不动情,止不住老泪横流,毛骨悚然。但是一切都是无尽的遗憾和内疚了。可以这么说:团难和挫折教育和锻炼了我们,它给我们这些受苦和多难的人们勇气和信心,使我们早早地懂得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则思变,家贫出孝子,勤俭是成事之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哲理。人活着有一口气就要不懈努力,最终战胜一切困难,排除险阻向着最理想和美好的明天。

家族成员从六世祖上开始铭记。从十六世开始供奉,其他祖上的供奉一直都在族系的长者家。

綦氏家谱余庆录

(《綦氏谦光家谱余庆录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