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谱故事——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崔氏家谱故事——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当今的生活很嘈杂、信息量大。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个手机,不停的刷屏,游走于各种朋友圈、微信群中。在大量的语音、文字、图片的转发中,我们收获的不是心灵上的满足和快乐,而是浮躁。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节奏快速变化的时代,常常追求生活中即刻的满足感。想要快速完成事情的强烈需求,导致我们对细节缺乏耐心,变得心浮气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家训,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安静。忙碌了一天的疲惫,工作生活的压力,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都需要静养。让自己在安静中休息、沉淀,在安静中去神游、怀想,从而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守静是能安、能虑、能得的基础。沉静的心态像湖水,任何外界的刺激投射进来,都仿佛石子落入水中,扑通一声便没了声息,荡漾几圈涟漪,平静如常。
  时间如白驹过隙,恍然间我已年过不惑。在我四十岁生日那天,父亲曾问我,“知道四十不惑的含义吗?”父亲少年求学离开故乡,至今已五十余载。父亲见我不语,笑着说,“人过四十天过午,四十岁的人可不能再稀里糊涂的过日子了。”我想了一下,心有所悟,便对父亲说:“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后懂得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有所确立,但还有所怀疑,四十不惑,也就是说到了四十岁,就确认了,不再怀疑了。”父亲满意的点点头,说道“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岁,不再迷惑不受诱惑。一个成熟的男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对人对事的分寸上要有所把握,关键在于心静啊。” 知者不惑,人到中年,该见识的都见识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不再将“或”此“或”彼的选择挤压在这颗“心”上,能守住心灵的宁静,也就不“惑”了。
  父亲喜欢京剧,尤其是马连良的《空城计》,常常哼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每次听他唱起这段,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开国大典》影片中,开国前夕,毛泽东主席带着警卫员只身进京,听取老百姓的街头巷议。在一个热气腾腾的馄饨摊前,两位老者在那儿聊解放军进城的事,背景音乐就是马老板的这句名唱。戏中的诸葛亮,除了智勇双全的潇洒外,抚琴自唱中也用一份镇静,气压全场,成就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千古绝唱。《庄子》说得好:“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心安静了,阴也罢、阳也罢,日也罢、月也罢,有也罢、无也罢,水也罢、火也罢,一切的相生平衡,在“万物并作”的繁荣之际,我们才能在安安静静中看明白这一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幼年时期,在进餐之时,若有饭粒掉在桌上,母亲一定要我捡起来吃掉,经常会说一句话,“一粒米七担水”。而今在全家进餐之时,我的女儿若在饭桌上掉下饭粒,还会听到母亲的这句叨念。母亲常常对我们说:“要爱惜米谷,体恤农民的辛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勤俭持家之余,母亲常常会讲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颜回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母亲讲,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一个能真正继承你的学问?孔子说颜回。鲁哀公问为什么?孔子说,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环境艰苦,,却心境恬淡,不改其乐,而且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迁怒是每个人都会犯的毛病,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或在外面受了气,我们常常会对亲人乱发脾气,迁怒家里的上下老小,影响家庭的和睦相处。而颜回却能做到有了怒气也不迁怒于人,品德上有很高的修养。不仅如此,颜回还能做到“不贰过”。所谓“贰过”,就是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就像我们抽烟一样,这次抽了,下决心,下次再不要抽,可到时候又抽起来了。而颜回只要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情,马上就改,而且绝不再犯。母亲说,颜回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修心养性,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真的很了不起,我们都要学习颜回这种生活简朴,道德高尚的生活作风。如今,每当我回想起母亲讲故事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人到中年,越来越感受到,要把人生过好,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有时候就只要一个小小的智慧,甚至一句话而已。这一句话,常常来自于父母,这一句话,是全家几代人共同的信念,是一个家庭传承至今的家风。数千年以来,家风祖训曾高悬于我们的居家大堂上,字匾昭然;而今,我们身处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还记得这些祖训家风吗?过于追求物欲,让我们内心焦虑。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祖训,正是我们去浮弃躁,安抚心灵的良药。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祖训家风也穿越时空,代代相传。正是家训的传承,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不致被一些乱象所误导,也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让我们牢记祖训,弘扬家风,把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崔氏十三世孙 崔勐(生喆)
公元二〇一五年六月
  注:此文曾获乌海市电业局《家风》征文二等奖。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