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郭氏后人——郭显祥



平遥郭氏后人——郭显祥

郭显祥:185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原家庄村(注:现为自然村,隶属岳壁乡上五村,为村委会所在地)的王姓人家。幼年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上庄村郭氏十一世郭光辉,其随母亲到上庄成为郭家养子,并改姓换名为郭显祥。

上庄村地处平遥东南部山区,土地少且贫瘠。因家庭生活贫困,显祥从12岁(1871年)起就远涉交城县大山深处的横尖(现庞泉沟)镇一带打短工、扛长工补贴家用。其勤奋努力能吃苦,逐步在横尖站稳了脚跟,经多年辛勤劳动,家境逐步好转。于1887年回乡娶东泉镇圪塔村安氏为妻。婚后仍坚持每年春季徒步赴交城打工,深秋再返回平遥过冬。

1907年结发之妻安氏在生育了五男三女8个孩子后,因家务繁重,积劳成疾,染病而故,年仅三十三岁。当时最小的孩子五子旭五仅两周岁。中年丧妻,儿女们尚小,显祥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三年后又续东泉镇宋家庄村贾氏为妻,才算把家安顿住。

随着五个儿子逐步长大成人,除安排长子星五在家种地、打柴、挑水,料理家务外,显祥带领都五、富五、贵五、旭五四个儿子赴交城务工。后因星五缺乏自律,理家不力,且染上了烟毒,将家中积蓄挥霍殆尽。故安排二子都五替换星五留守故土。

到清末民初年间,显祥用多年积累在交城社堂村宽坪沟内购买了少许耕地,选址搭建了茅草房,一家人在交城山上有了安身之处。并带领儿子们垦荒造地植树。随着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好转,在沟内建房,定名宽坪庄。之后购买林地三十多公顷(约450-500亩),并先后为五个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显祥在交城县社堂村上面(即北面)租房三间,随后几年又陆续在村中间和东面购买了宅基地,盖了房,一家老小逐步搬迁到交通、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社堂村定居。

显祥笃实好学,酌水知源,深谋远虑。虽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没上过学,但靠自身努力,打工过程中通过自学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其信奉基督教,能读释《圣经》。令后辈称奇的是显祥为儿孙起名上寓意深远,儿子的名为“五”,既有五子之愿,又有“王”字加一笔之意;孙辈的名字带王字旁。虽是郭家人,但不忘血缘姓氏

显祥教子严格,严肃慎言,一言九鼎。他家教严厉,长子星五娶妻生子,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做了错事仍要双膝跪地接受训斥,自省思过。

显祥自幼习武,身体强壮,高大魁梧。他打小在外,为防身健体,业余时间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据传,其近一米八的身高,五十余斤重的石锁挥舞自如。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显祥已是70岁的老人了,仍坚持下地劳动,赶牲口耕地。一日,老人独自在家,遇国民党士兵上门要粮要钱,老人不给,遂发生争执,老人说道:“钱没有,粮食不能给,要不你们侧(杀)了我吧”,国民党士兵要强行进屋搜抢,老人顺势操起一根木棍,抡起来就向对方打过去,由于用力过猛,木棍瞬间断成两截。对方见势不妙,四散而去。

显祥性格豪爽,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土地贫瘠和交通闭塞是造成了家乡上庄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从十二岁起的数十年间,显祥每年都要春去秋回徒步400里(单程)往返于太行山脉太岳山的平遥上庄到吕梁山脉关帝山的交城社堂之间,一路艰辛,感受颇深。特别是从上庄村到水磨头村的十几里路程几乎无路,基本上是沿河而行,遇洪水期就完全隔绝。为改善交通状况,他多次主动捐钱修路。现在公路东侧弃用的旧路上的花沟桥就是由他当年捐钱修建的。

在距上庄村一公里多的超山庙留存的《重修超山应润侯文昌关帝山神河神茶坊诸庙并开通车路碑记》的碑文记载:清光绪三十年(注1904年)重修庙宇和拓路时,平遥全县各乡、各村、各商号捐款,捐资五百文以上者在功德榜单列姓名。上庄村郭显祥“施钱二千文”。

到晚年,显祥基本上是定居在交城社堂村,在众多儿孙的陪伴下度过的。到衰暮之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平遥上庄村。1945年秋,老人安祥地离世了,享年87岁。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