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无形 大化无痕——忆岳母张爱叶



大德无形 大化无痕——忆岳母张爱叶

岳母不识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洗衣煮饭,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家里操持,地里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春少妇渐变成佝偻老妪。正如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农村妇女的生命轨迹,在周而复始的重复劳作中努力着,奋斗着,消耗着,在履行自己生命职责的同时也渐渐走向生命的归途。

岳母最后的两年是在上海二女儿家度过的。积劳摧垮了她的身体,她终于停下了忙碌的脚步,安静的躺在病床上享受儿女的伺候了。岳母外表柔弱,内心刚强。一生与人相处,都随和豁达、谦恭自守,从不强人所难。直至卧病在床,仍不愿给儿女增添额外麻烦。喂饭就吃,喂汤就喝,给治疗清洁就积极配合,没事时就静静地躺着。不挑剔、不苛求,不急不躁,不怒不怨。儿女闲谈,她便静静地听,听到会心处,便淡然一笑,但很少插话。我们逗她说:“送你回老家去吧。”她淡淡一笑说:“好。”我们又逗她说:“还是留在上海吧,这里条件好。”她又淡淡一笑说:“好。”卧病两年多,她都是这样随遇而安,恬淡平和,除极痛苦时偶尔发出一两声呻吟,从无一般病人的情绪失控、焦躁不安、喜怒无常。我们常常惊叹于她如此羸弱瘦小的身躯里,竟然安放着具有如此强大自制力的内心。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孤寂和对生命将逝的恐惧,到她这里都变得云淡风轻,不着痕迹。

2017年6月,二妹带岳母回社堂避暑。那天,岳母的精神特别好,一路贪看着故乡的山水,眼神亮亮的,脸上一片柔和。几次听到儿女们拌嘴拌的有趣,她便惬意地笑出声来。到了7月下旬,岳母的状况便越来越差,终于在8月11日凌晨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步,悄然而逝。依旧是那样安静,依旧是那样平和,依旧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岳母姓张,闺名爱叶。横尖镇阳蹄塔村人。1942年阴历三月初八,母亲在躲避日军扫荡的逃亡中,将她生在八道沟的一个草庵子里。岳母幼年孤苦,五岁丧母,与病弱的父亲相依为命。砍柴、挑水、做饭,伺候父亲,小小幼童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二岁时,父亲亡故,被本家堂叔收留,从此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十二岁,在别人家都还是含苞未放、备受娇宠的花季少女,而岳母已成为堂叔家的壮劳力。砍柴、喂猪,给人放羊,下地劳作。饱受生活的苦难,也备受世人的欺凌。据岳父后来讲,岳母在13岁时曾跳河寻死,幸被同村一老人救出,才幸免遇难。小小年纪,竟萌死志,其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可想而知,而其刚烈自尊的个性也可略见一斑。

十六岁嫁给岳父郭珍,是岳母生命历程的转折点。夫家虽也家境拮据,但公婆宽厚慈爱,丈夫勤劳正派,那份浓浓的家庭亲情,对于饱尝生活艰辛、阅尽世态炎凉的岳母来说,不啻于一步踏进了天堂。

生活的磨难,锻造了岳母吃苦耐劳、坚韧自强的品格。她与丈夫同心同德,白天下地劳作,晚上在家磨豆腐,还养了几口猪。几年的时间,硬是凭卖豆腐赚的钱,盖起了一处新院子五间大瓦房。

岳父是村干部,又是个急公好义的性格,家里来的人格外多。有来办事的村民,有来借宿的下乡干部,甚至有跑山办业务的也来借住。来者都是客,岳母一律热情接待,该吃的吃,该住的住。从无冷脸抱怨。对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更是热心关爱,能帮就帮。郭家是个大家族,子侄辈甚多。岳父对他们多有关照,比如先后将自家的几匹马驹分送给几个侄子饲养,把羊皮大衣送给生活困难的晚辈。类似的事情非常多。没有岳母通情达理的支持,这些事肯定是办不成的。侄子新保纳聘需400元彩礼,当时自家的四个孩子在城里念书,每月的生活费和每个学期的学费开支很大,家里经济十分拮据。岳母硬是东挪西借凑足了彩礼钱交给了岳父,并协助丈夫在家里给侄儿布置了新房,操办了婚礼。在经济贫瘠、物资匮乏的80年代初期,400元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巨款,装修新房、置办酒席想来也花销不菲。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能为一个本家侄子行此义举,其胸襟义气实非一般家庭妇女可比。

岳母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和邻里相处,得了人家的好处,都会铭刻在心,加倍奉还。岳母生了五个孩子,前三个基本都是婆婆帮着带大的。怀老大时,家里没吃的。公公便每天把自己为队里下夜照山猪的口粮——几个烤土豆省回来给岳母吃。在公婆身体还硬朗的时候,家务基本由二老承包,岳母便和岳父一起,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熬夜磨豆腐;春夏采玫瑰,挖草药;秋天打树籽,采蘑菇。泥里来,水里去,从不顾惜自己。后来二老身体渐衰,岳母便逐渐接过了家务重担。岳父是干部,村务繁杂,甚少顾家。还经常出差开会,甚至搞会战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岳母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料理家务,还要下地劳动。即便如此,也从未让二老受过一点委屈。据妻回忆,爷爷受伤卧床后,吃喝拉撒全由岳母照料,年幼的妻和哥哥、妹妹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为爷爷捶腿、擦背、挠痒痒。后来,爷爷身上起了虱子,繁殖的特别快,一天就密密麻麻长一层,一脱衣服就簌簌地往下掉。岳母便每天给爷爷换衣服,再把换下的衣服用开水煮过洗净。爷爷卧床半年多,直到离世,身上没长过一点褥疮。妻说,从没见过岳母在两位老人面前发脾气、甩脸子,说话也总是和颜悦色、平声静气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孔老夫子论孝说:色难。由此而论,岳母代夫行孝,侍奉公婆,虽可说是知恩图报,尽为媳本分。但竭心尽力,无怨无嗔,始终如一,确可称之为至孝的典范了。

岳母的心地通达和见识深远,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子女婚事的态度和婆媳关系的处理上。岳母生有二子三女,都在外地工作。在孩子们结婚成家的问题上,岳母的态度是,孩子自己觉得合适就好。无论对媳妇还是女婿,一不挑剔,二不干预。两个媳妇进门,岳母都关爱有加,从不挑剔苛责,婆媳关系非常和谐。三个女儿结婚,岳母没收一分钱彩礼。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嫁女儿,不是卖闺女,只要孩子过得舒坦就比什么都强。对此,我们三个女婿都从心底由衷地感念和敬重老人家。

岳母晚年,每到冬季基本都在太原度过。最后两年卧病在床时,一直住在上海二女儿家。二女儿、二女婿两口子除了照料好老人的吃喝拉撒、医疗卫生,还常年坚持每天早晚为老人按摩运动、擦洗身体,陪老人看电视聊天。上海气候湿热,但老人卧床两年,没生过一点褥疮。期间,我和妻几次赴沪探视。三女儿一家也在上海,夫妻俩更是有空必到,有事必到,尽心尽力帮助二姐、二姐夫照料岳母,为老人家送上晚辈的一份孝心和温暖。应该讲,岳母卧病在床的两年,身体是痛苦的,但心里是宽慰舒坦的。老人家一生勤苦,养育子女、孝顺公婆、宽厚仁爱、乐善好施。她的嘉德懿行化育了子女的人格,也福及了自身的晚年。

先贤云:“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岳母不识字,没有读过圣贤之书,也没有听过圣人的教诲。作为一个山庄窝铺的农妇,当然也没有“事君”的本事。从这个角度说,她当然没有文化。但她不计人怨,不忘人恩,甘心奉献,不事索偿,出于卑贱而能矜持自守,生于困苦而能砥砺自强,孝亲爱家,以诚待人,不卑不骄,恬淡平和的品格,确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道德标杆和处世的行为范本。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也没留下什么哲言警句,但她以自己平凡的近乎琐碎的一生,真正践行了我们民族仁爱亲诚、自立自强的传统文化精神,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渺小的农家妇女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实践者和传承者。

岳母走了。走的无声无息,云淡风轻。正如一首诗所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愿老人家在天国里一切安好!

张晓鹏谨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