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位于龙王河的东岸,龙王河在桃符口注入清江后,形成美丽的“十字江”。龙王河东岸的五龙渡口有多条瀑布组成的瀑布群,人称五龙渡瀑布。瀑布飞流直下倾泻入湖,把天地湖水连成一体,迸溅四射的水珠气化成雾升腾到悬崖峭壁,与白岩青山的线条勾勒出神秘的符号,形成一幅幅姿色各异的岩画,美妙奇幻,精彩夺目,蔚为壮观。
相传龙王河有五条龙,经常兴风作浪,腾魔弄妖,祸害黎民百姓。一天廪君巴务相巡游至此,正遇妖龙作怪,廪君巴务相怒不可遏,遂召集巫师降妖伏龙。以踏卜之式、倒卜之法、下卜之术、青卜之符、蛛伏之网共五道法事束缚妖龙之身,令其失去内力;再将妖龙之首聚合沙岭,法枷龙颈,使其永世长卧沙岭。自此,龙王河安澜无恙。古称失去主干为支,枷颈为锁,故称制伏妖龙的法术为“支锁”。当地百姓为感谢廪君巴务相,将伏妖法术“支锁”作为当地地名,沙岭遂改称支锁,龙王河上游则名为支锁河,降伏妖龙的五道法事之名成为支锁河两岸的地理冠名,分别为踏龙、倒卜龙、下卜龙、青龙、蛛伏龙,支锁龙首的所向之地则名为五龙,合而为“支锁五龙”。“支锁河”“五龙”这两个地名,虽世纪更移,其名永固,不曾改易,时至今日腾讯等网络地图仍沿用其名。
我祖秋阳公支系自十一世祖郑启林从下卜龙迁居五龙,据乾隆四十六年(公元 1781 年)的雕版《郑向族谱》记载:郑氏先祖秋阳公世系由西蜀(今重庆)星散楚地,落迹归州白茅岭(今湖北秭归县,古属宜都郡辖地),六世高祖郑友才由宜都迁往巴东后里二都八甲下卜龙。与下卜龙隔河相望的五龙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集居于此地者为鲁姓和易姓人家。某年,一鲁姓人家的儿子犯上作乱,被捕入狱,囚禁于巴东衙门,其罪当斩,鲁子申诉求生,判官告知:若能在三天之内拿出免死证据,则可不杀。鲁父获悉后当即请托郑氏族人中的一个能夜行百里的“快腿”,星夜兼程,徒步三百六十华里,将免死证据送达巴东衙门,救得子命。为了报答郑氏“快腿”的救命之恩,鲁姓人家将自己五龙村蒿坪的山林土地一半分送给郑氏家族,郑氏十二世祖郑加明(其妻黄氏)携弟加早、加兴及父母家眷,由下卜龙移居五龙村凉水井堰潭坪(此地乃父启林买之),其余郑氏族人则迁居建始县大庄猪耳河一带(见《郑向族谱》名录)。
传说郑氏祖先黄氏婆婆从下卜龙迁来五龙第二天,一个早晨就挖出三个水井,最大的凉水井就在五龙坪,还有两个水井位于大垭和蒿坪。从此,郑氏家族秋阳公支系就在五龙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后星散到杨柳池、瓦岩井、长岭村、麻石坪等地不断繁衍开来。
——郑春亭 据相关史料及民间传说搜集整理
二〇二一年辛丑季春吉日于恩施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