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看到的臧家精神——臧万洪



修谱看到的臧家精神

臧万洪

有幸参加1995年本地臧氏第一次修谱,时隔二十多年,又参加这次范围更广的修谱,和大家一块商讨并到潢川、固始、阜南等地收集资料,使我不仅看到了臧家血脉联系的紧密,寻找到更清晰的臧家历史,更看到臧家风范,臧家精神,臧家的魂。

一、自强不息

臧家人有一种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

六百多年前迁至淮滨栏杆臧营的臧氏先人,用自己的双手,不仅开垦了几百亩良田,还挖了臧塘,建起了臧家楼,立了臧庙,出了臧召、臧玉两位武将。到了臧诰时又有显露,家中有骡、马、生产车辆、农具一应俱全。臧诰墓碑记载“皇清赠修职郎”,其子臧东群墓碑刻有“皇清应赠修职郎”字,可说明在当时社会是有一定地位。只是到臧诰玄(重)孙时,因外戚勾结外来势力烧抢而家庭败落。其后辈仍在发扬发臧诰精神,奋斗在当今社会,且成绩显著。

从臧营搬到刘营居住的臧德修在受欺负时,他教育儿子“长大要争气,好好混”;到臧德修孙子臧永祥时,靠打铁成为刘营最富有的家庭,臧永祥还当上了村长。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富有遭人眼红、妒嫉。从1929年到1932年的三年间,连遭四次大的抢劫而不败,因为有技术,更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重新支起铁匠炉继续奋斗。1933年5月本地人勾结外地土匪又来抢劫,杀害了臧永祥而家庭败落。在苦难面前,人们总要爬起来继续奋斗;他有六个儿子都争气,五个儿子上学很努力,一个儿子没机会上学,但在后来躲壮丁时,学得一手好技术成为木匠。其三儿子臧廷杰解放前在方集做生意很成功,解放后长期任会计,人们称他老会计,品德高尚,赢得群众好的口碑。其六儿臧廷贤是县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事迹曾在《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刊登,个人传略入《淮滨县志》、《信阳地区教育志》、《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臧德修的后人很争气。

为修谱,我们到确山老臧庄参加祭祖活动。老臧庄臧姓是从驻马店很有名的臧集(现无臧姓仍叫臧集)迁去的。李自成造反时“顺我则昌,逆我则亡”,臧姓要么改为李姓,要么逃走。落户在确山县城北大王庄的臧姓靠种烟叶,后来大王庄在康熙54年经知县奏准改为老臧庄。现臧姓2300多人,而在外工作人员达200多人,奋斗在各个战线上,其中包括有翻译家南开大学臧传真教授及党政军县处级干部,在为祖国现代化服务。

家住淮滨臧营的臧廷亮,小时是个放牛娃,家庭极度贫穷。1968年参军入伍,靠奋斗赢得领导赏识。在那人们还不重视英语的年代,他自学英语,学习文化知识,走上领导岗位,职务不断晋升,成为新华社一名处级干部。

为寻找臧氏有关历史资料,臧万新应邀参加了延安“陕甘宁臧氏联谊会”,会上原籍河南臧彩楼的事迹,使臧氏族人倍受鼓舞。臧彩楼是一名铁路装卸工,不幸左腿被火车轧断,正在痛苦中,妻子与盗贼搏斗,又被捅死,孩子被捅,死在送往住医院的路上。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决心爬起来继续奋斗。他创办内蒙古牙克石华泰饮品有限公司很成功,被评为感动内蒙古人物,市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助残使者。2014年5月16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会上习近平与他亲切握手的照片发给每位臧氏联谊会人员),李克强亲手把10万元奖金送到他手中。内蒙古卫视对他公司助残敬老事迹《铁汉柔性—臧彩楼》进行了专题报导,中央电视台对他事迹《倒霉蛋的苦乐人生》也曾专题报道。

二、实在厚道

实在厚道是臧家人的本质特征。

2700多年前,有两篇文章《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郜鼎》被收入《古文观止》。从这两文章中,不仅能看到臧家人劝君主按礼制,按规矩做事,对君主的忠诚,也可看到臧家人的高尚品质,憨厚实在。

从古到今,臧家人无论在哪里,总能给人以真诚的印象,得到人们的信任。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老板总希望明年还来。

从淮滨老栏杆迁到固始马岗,后又迁到潢川桥梁村臧老营的臧家人,在马岗有先辈的坟墓,马岗人对臧家的祖坟很是爱护,常要求小孩放牛放羊别到臧家的坟上,说臧家人是好人,我们要好心善待人家,保护好臧家的坟冢。迁到臧老营的臧家人,以被称为好人而自豪,教育子女要行好、要向善要积德。他们在臧老营争做好人,受到当地人普遍赞誉。

固始县胡族苏岗臧国聪宗支现有百余人,真诚友善,实在厚道,传承家风名扬乡里。族内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快乐生活,团结和睦。遇事相商,有难同帮,从不红脸相争。妯娌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嫂叔、嫂姑尊重有佳,亲密无间。朋友邻里有恩无怨,重情结缘,家大不欺人,礼让相待,受到社会称赞。

在栏杆塘南,人们只要提起臧登山都说他是好人。自解放前参加民兵队任队长以来,一直对党忠诚,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群众满腔热忱。不计较个人得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就是在“信阳事件”中他也不随风,不对群众耍态度,虽已去世多年,人们只要一提起他,仍是赞声一片。

在栏杆臧刘营的臧家人,解放前至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给小孩起名时,常用仁、义、礼、智、信,臧家人最喜欢这个“仁”字,以“仁爱”之心关心他人。老六门中的老大臧德修孙子臧永祥,成为富裕户当上村长时,还是同情怜悯穷人,关爱儿童,他被害的头天晚上,还夹鸡肉给贫穷的邻居家到他家玩耍的小孩吃。蔡学孔一生都不忘记。2009年一次在臧义波家,已80多岁的蔡学孔叙起此事,记忧犹新,仍很感动。臧永祥有个重孙,由于憨厚实在,大家不叫他的乳名,干脆直呼“老憨”,人们尊重喜欢这憨厚的人。

最近看到《臧氏文化通览》(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90多万字,内容非常丰富,从书中不仅看到臧家的历史,文物名人,也看到臧家人的品德,实在、纯朴、善良。

三、认祖归宗

认祖归宗,不忘本源,这是臧家人的传统。

1962年,国家形势好转后,淮滨许岗刘营的臧廷杰与塘南的臧登山及许岗臧营的臧洪祥等人,先后到阜南县、固始县等地寻根问祖,与族人们共同商讨修谱事宜。他们分别是大队会计、国家工作人员、大队党支部书记,每到一地,都受到臧家人的热情接待。最终将本地字派统一为25个字,运用至今,也为1995年修谱奠定了基础。

盛世修志,家旺续谱,臧家人不落后。1995年4月淮河与洪河交汇处两岸臧氏有了《淮洪臧氏族谱》,2001年《谷河北臧氏族谱》问世,这都是认祖归宗的体现。我们看到了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就有《臧氏族谱》问世,以后在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及民国时期臧氏都有修谱,解放后全国很多地方的臧氏都有本地的《臧氏族谱》。

这次修谱中,我们发现10多座百年以上的臧氏老墓碑。栏杆臧营有老墓碑6座,最早的是臧东群、臧东明率子孙为其父臧浩、其母郑氏所立,时为光绪壬辰年(1892年),至今已120多年。潢川黄岗桥梁村臧老营,臧世荣及夫人刘孺人墓碑立于道光24年(甲辰年即1844年)至今已160多年,碑文有“先世古息人也”我们到确山祭祖修谱,确山县老臧庄臧氏先辈臧宾虎等人的墓碑至今300多年,墓地12亩,曾有古柏林受政治运动影响,林被毁。1992年,臧氏后人重栽柏树800棵,现已成林。一座座坟茔,一块块墓碑在柏林中,让人看到很是震撼。自1992年以来,每逢清明,臧氏后人都集体扫墓祭拜,缅怀先辈,启迪后人。淮滨王家岗新村臧氏先辈臧云雨墓至今约有200多年,立有墓碑,从臧云雨至今已11代人,辈份世次清晰。新村族人有祭拜先辈的传统,几乎家家都供奉着先辈的牌位,每年除夕饭都给先辈摆供,祭拜后方可进餐,不忘先辈。栏杆臧营臧东群墓碑上还镌刻有对联“礼乐百年承,诗书千载荷”,刘营臧德修墓碑上有“六门传家唯存厚,百世立业须治勤”,足以说明臧家人很重视文化传承。

我们还发现栏杆塘北由臧家人在东王庙(东岳庙)大殿前立的一座庙碑,大殿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道光乙酉年(道光5年即1825年)因大殿受损而重修,至今已190多年。道光庚寅年在大殿前所立庙碑记载:“会首督工臧可美、臧贯武、臧贯山”等10多人名字,及“正山主臧春华、臧贯富、臧春阳”等人。古大殿已不存在,解放后臧家人在大殿原址上建有三间庙房,老庙碑仍立在庙房前面。

2012年元月18日在臧登峰家,阜南臧洲80多岁的老父亲臧忠善说:“听爷爷讲,老家在马关有个臧小庙子,是臧家的祠堂,1952年挖河改道时,地被挖”。臧家人仍记着根的流源。

确山县臧世新受爷爷熏陶,立志为臧氏宗族文化勇敢而坚定的实践,追求心中的梦想,曾主办河南(郑州)臧氏文化研讨会,分别参加过保定、北京中华臧氏文化研讨会。山东臧明清10年前就把编篡全国臧氏族谱列为一个目标,不断追求。辽宁丹东臧克建立了《臧氏族谱》网站,主办召开了全国臧氏宗亲续谱软件培训大会。

期待全国《臧氏宗谱》早日问世。

四、传承孝道

臧氏族人是孝道文化的传播者。

这次修谱有六位老人的事例收入族谱,家有一老如同一宝,每位老人拼搏奋斗的人生都很精彩,每位老人身边又有很多动人的孝心故事。淮滨四人按辈份是四代人。臧金氏辈份最长,今年整整100岁。其次臧殷氏老人今年104岁。臧廷彦是十八世,今年97岁。臧开英辈份最晚,现在95岁,她把臧氏家风带出去发扬光大,可以说她是臧氏家族出嫁姑娘的模范。

台头李营村臧广富、臧广才兄弟俩始终没分家,率儿孙20多口人孝敬着老母亲。弟弟70岁时考虑哥哥负担太重,提出分家,哥哥不同意。兄弟俩的孝心感动了臧氏族人。2017年元月8日,时值臧金氏老人100岁寿辰,由臧继斌带队,给老人送去2000元红包,即是给老人祝寿,又是给老人拜年,更是学习传播孝道文化。老人及全家十分高兴,我们也受到了教育。

王家岗乡立城闫窑臧殷氏身份证显示:1913年7月15日出生,儿子臧廷友对老母亲精心伺候,百依百顺。2016年正月24,臧廷运等人给老人拜年,祝她长寿,老人说,现在社会真好,还想到我这老婆婆。

栏杆许岗村的臧廷彦老人90岁大寿时,塘南、立城、新村、臧庄等村族人代表臧树新、臧廷业、臧全成、臧继斌等30人前往祝寿,一片欢腾,一派喜庆;合影照包括老人的子女、侄子、侄孙、曾孙、玄孙等100多人。老人六个子女都很孝顺,其中有4户曾被评为“五好家庭”。老人95岁时全家留影,照片上方“一生友善,五世同堂”八个大字醒目鲜艳,让人敬佩。

养老、爱老、敬老是臧家人的传统。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臧家人是孝道文化的传播者。(详见“长寿老人”)

五、奉献爱心

臧家人有一颗仁爱之心,同情怜悯不幸者、困难者。无论是解放前,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就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互相帮助、互献爱心的动人事迹。解放前三、四十年代,淮滨的臧登山为躲壮丁,跑到阜南臧老庄,臧家人给他保护起来,关怀备至。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臧登山因孩子多,家中生活极度困难,经常一天两顿饭都没保障,无奈之时,臧登山让儿子找族人接济。本想能弄点吃的就好,结果自家爷们你家一筐,他家一簸箕,搞了四麻袋红薯干带回来,后又分给其他困难户。臧登山一再嘱咐儿女们,咱们千万不能忘臧老庄爷们的救命恩情。生活好转后的儿女们,买来很多好烟好酒等礼品,带着感恩之心,开着车送到臧老庄杨小寨臧大庆家中,让其费心发放给当年接济过的臧氏族人,了却臧登山多年的心愿。

70年代许岗的臧廷杰听说洪河北的长辈臧德中家庭生活困难,上顿不接下顿,他想办法亲自送去一袋米,使其渡过难关。可他家一直困难,还不上这个情,已80多岁的臧德中想起来就流泪,临终前,他安排外孙无论如何要找到刘营臧廷杰家,还上这个情。2008年端午节前的6月4日,其外孙陈家卫经打听终于找到臧廷杰的家,非要给60元钱,可这时臧廷杰已去世16年了。

生活好起来的臧家人,不忘回馈社会,关心公益事业。阜南县会龙乡臧寨村的臧传伦、臧继洲、臧廷国等在家乡修路时,不仅自己带头,还动员号召臧氏族人积极捐款。固始汪棚乡曲河村在外地居住的臧廷红不仅为家乡修桥筑路捐款,每年回到家乡都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并送去钱款。

进入二十一世纪,淮滨县臧氏理事会,先后六次组织对生活遭遇不幸者,上学困难者捐款资助,使他们度过难关。臧锋家属突然去世,自己又患重病无钱医治,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理事会及时捐款,使他树立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藕塘臧广奎小孩上学,臧庄臧开明孙女上学,都是经济困难,面临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理事会及时组织捐资,使他们学有所成,有了理想的工作,在为社会做贡献。

范岗臧义明是助学受益者,他没辜负臧家人的希望,走上社会后,始终不忘在极其困难时帮助过他的人,他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回馈臧氏族人及社会。

六、潜心苦学 立志报国

我们每每看到臧家学子潜心苦读,奋发有为,在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心中的自豪感无以言表。

阜南臧洲是一个从农村贫困家庭中走出去的学子,在安徽医科大毕业后,从事普外科工作,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现在是阜阳市二院正高级普外专家,医学教授,多项医疗技术填补省内外空白。淮滨臧照书是农村大队的赤脚医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赤脚”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洛阳医学界技术权威,满腔热忱为患者服务。

淮滨臧曼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赶考的路上,靠自学升为本科,靠自学取得会计师,又靠自学考上研究生,在中央党校学习行政管理,走上领导岗位。臧义上学时家里特贫寒,尤其是在上大学时,边打工边上学,大学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博士生,27岁成为大学副教授,又创造机会出国留学深造。

家在农村的臧磊,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在是国家科研前沿阵地,研发芯片。臧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决心在海洋开发中做出成绩。臧照祥在祖国航天事业工作岗位上做贡献。

腹有诗书气自华。本地很多学子学成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合肥、青岛等地创业,奋斗在电信、高校、医药、政界、商界企业等工作岗位上,已经或正在做出成绩,展示臧家精神。

当然,我们在看到臧家精神展示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有的人只顾个人利益,不懂有舍才有得,不懂还要顾及其他人利益。有些人心胸狭小,目光短浅,总爱计较,总是只讲自己有理,不知宽容,不会处世,更不会去和睦邻里,在误区里总是走不出来。有的不懂认祖归宗,更不愿为族人去做点好事,为族人、为族谱花10元、20元钱心里就不平衡。有的不尊重长辈,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不知好好去孝顺。这样让他去献爱心,在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就很有难度了。归根结底,作为臧家人,我们要有臧家人的风范,不为臧家人抹黑,要为臧家人争光添彩!

(写于2017年3月,改于2018年3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