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弘农堂杨氏族谱现已全部修订印刷成册,并成功交付



弘农堂杨氏族谱

编修:杨国题

策划校对:杨海(开字辈)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228页

版次:2021年5月第3版

印数:200册

印刷:锦秋文谱

(杨氏族谱签条照)

前言

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木有根本,水有源头,溯本思源。

杨氏祖先自高曾而上,先处湖北荆州监利县,后迁湖南岳州巴陵县,居北门外地号白鹿池。大清乾隆年间,志浩公于长沙乡试中榜。其间,等候黄榜发布,闲来去听反清秀才曾静忏悔、巡讲朝廷刊印的《大义觉迷录》。黄榜发布当日,因乡试不公,志浩公与人起纷争,被人告到衙门。同时,皇权更迭,朝廷对反清人士政策急骤大变,将曾静等予以处死并收缴《大义觉迷录》,由此而殃及志浩公无辜获罪遭通缉。危难之际,其父杨德辉商道挚友冒险鼎力相救,把志浩公化妆成装卸商船货物船工,随商船脱离虎口岳州。然湖广两省各地缉捕曾静余党风声甚紧,无处藏身而被迫亡命天涯,在商道朋友帮助下逃至施南府,为生计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恩施县东乡麻兰定居。

由启祖志浩公而下,已历十世,近200年历史,200年的风雨沧桑炼就了历代族人勤劳俭朴、宽厚怀仁、不畏强暴的优秀品格。

杨氏族谱经“文革”浩劫,多已失落或残缺不全。1994年笔者根据启祖杨志浩嫡派曾孙杨承权(笔者祖父)生前恐祖先懿德失传、怕后人尊卑失序、亲笔草拟的列祖列宗碑文式折子和杨典方先生1985年踏遍三岔杨氏墓地查抄碑文、走村串户、实地调查编撰的《宏农堂上杨氏祠宗》(手稿),编撰了《宏农堂上杨氏祠宗》,并打印成册,分发杨氏各户。族人普遍反映较好,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尤其是杨承梁墓志抄件和中华姓氏通书《杨姓》的出版,给重新编撰《宏农堂杨氏族谱》提供了更具权威的历史资料。

2003年《弘农堂杨氏族谱》(宏同弘)修订印刷成册,除保留原谱获族人认同的资料外,并根据杨承梁墓志抄件和《杨姓》一书作了重大修改。《族谱》修订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族人的关注和帮助。特别是定居武汉的杨洪益在卷素之龄仍回到三岔亲自去墓地考察、改写碑文、书写对联,远居美国的杨洪业及杨继诚大力资助重建浩祖墓碑续修族谱,杨洪全、杨洪田、杨开华、杨开和、杨开松、杨开发、杨开学、杨开杰等族人徒步到各家各户核实姓名,杨国海、杨洪远、杨洪月、杨洪哲、杨开举、杨健(开)等参与《族谱》审稿及相关事宜,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为丰富完善族谱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集思广益,充分采纳族人建议,对《族谱》中部分女性作了补述,对《族谱》未及之族人作了续记,并将先祖们的墓志、反映浩祖墓碑重建及续修宗谱事件的相关资料一同收录。在《族谱》纂修过程中仍然深感史料匮乏,如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替、土地沿革、人物事迹、家法族规、风土人情等等,而本谱涉及的内容极其有限,连杨氏祠堂的兴褒、家法族规等均无文字可考,甚至能提供口头资料的高龄老人也几乎没有,加之笔者的阅历、精力、文化水准的限制,所述难免不尽人意。日后岁月,切望后辈有志于家族史研究的人,能续写出内容更为全面的杨氏族谱。

此次修订,主要是增添一篇《浩祖传。族人杨开信做了大量史料研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地方史志,以及恩施东乡土司兴衰历史,较为客观地还原当时情况,编写了《浩祖传记》(约12万字,杨开仲审稿),描述出先祖创业之艰辛、品格之优秀、耕读之勤勉、胸怀之仁义,以及致力于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传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努力。古人云:“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先祖的奋斗史对杨氏后人来说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先祖能明理、增信,学习先祖应崇德、力行,知道我们从何而来,知道先祖创业的艰辛,牢记先祖的优秀品格,杨氏后人不可数典忘祖,必须传承发扬光大之。

修订族谱的目的仍在于:一是为后人提供研究家族史的资料;二是借议吸取人的经验教训,弘扬祖先勤劳善良、不骄不谗的优秀品格,探索人生真谛;三是教化祖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尚能创家立业、垂范子孙,后人应去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教促,人长幼有序,褒我炎黄“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本谱仅供杨氏传阅惠存,决不可以此拉帮结派。杨氏家族须团结各姓各族人民不辍劳作、开拓进取,为家乡的繁老吕盛再建功业。

杨国题

公元2021年5月

(锦秋文谱纯手工装订细节展示)

我们的家乡-三岔

恩施冬日的晴天,白雾蒙蒙,云丝绕指。清江河腾起一层层淡淡轻姻,四周山头缭绕一缕缕云雾,给美丽的山城平添了几分俊秀,犹如仙景一般。自土桥坝向东经七里坪驱车四十余分钟,便来到了200多年来我们杨氏历代族人繁衍生息的故土-三岔。

三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集土家、苗、汉、彝等民族于一体。这里各民族各姓氏的人们团结友爱,相处和睦,联姻自由,民风纯朴,生产生活互通有无,共谋生计。三岔位于恩施东部,平均海拔900多米,错26个自然村,202个村民小组,8000余户,3万多人口,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这里坡陡岩壳多,平坝水田少;户密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荒山秃岭多,水源植被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素有“五岩四山一分田”之称。在这穷乡僻壤,自启祖志浩公始,经历代族人勤耕苦读,艰苦创业,不惧穷山恶水,硬是扎根于斯。而今,杨氏家族已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居住生活在三岔这块土地上的族人已逾千人。

近年来,三岔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国家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经过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三岔的山山水水,记载着我们杨氏历代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三岔的巨变,凝聚着杨氏族人与其他姓氏的人们共同抛洒的心血和汗水。从麻兰到叶家台、到三岔的村村寨寨,在这块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从三岔口到恩施城,从恩施到武汉、到长沙、到海南、到全国各地、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杨氏族人无不以惊人的毅力、仁厚的胸怀,融人当地社会,自强不息,克己奉公,报效国家。

(弘农堂杨氏族谱内页照展示)

杨姓起源

杨姓人的“杨”字,古代时写作“杨”。从“木”从“易”,读音与章切,平声,阳韵。这个字的来源最早可能与生长在北方的杨树有关,后来因为有这种树才有了地名、姓氏。而关于杨姓得姓的传说,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如后七种:出自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伯侨说,出自周武王之孙杨杼(姬杼)之后说,出自伯侨商孙杨肝(叔向)之后说,出自周宣王少子尚父说,出自周景王之后说,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说,出自少数民族之后说。

何时正式有杨姓?根据谱牒学家杨姓后裔研究,杨氏得姓于西周,从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时开始,其后曾三次受封于杨:一是周康王六年戊辰(前1073年)姬创封堂弟姬杆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以杨为氏,故姬杆为杨氏肇始祖;二是周宣王十九年壬辰(前809年)姬静封少子尚父,即杨氏第八世祖杨润为杨候;三是周安王五年王申(前397年)姬骄又封杨伯侨为杨候,即所谓“周朝三封杨侯国之谓也。”

(杨氏族谱世系图展示)

宗谱

远祖杨德辉字文炜,姻陈氏抚育四子:杨志淳、杨志浩、杨志沼、杨志漱(杨承梁墓志云:德辉“脉生三子,长淳而次浩,人非一偶,沼继乃为么弟。孙等为浩祖苗商,不知淳沼之兴灭"两说大同小异。前说为御章孙承权公手墨,后说为鸿章孙承梁公墓志,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两说均无法确认,只好让其并存)。杨志浩大清乾隆年间,由湖南岳州巴陵迁施南府恩施县东乡麻兰(不知浮沼澈的兴灭),杨承权公草拟的列祖列宗碑文式折子,记载了“杨志漱葬于恩施红土溪”,如此说成立,新塘一支杨姓可能为其后裔。新塘杨姓放在“补遗”中详述。

三岔杨氏始祖杨志浩育四子:建章、汉章、御章、鸿章(杨承梁公墓志云:..得宥祖辈两双建章汉章列伯仲以开先,御章鸿章叶埙镜以继后,建章育可仁,青年早逝,汉章育可儒半世长征。)

建章回湖南,详情失考;汉章葬于三岔柏杨坪。

综上所述,对三岔杨氏始祖杨志浩之后御章、鸿章及其后裔无争议,故本谱重点叙述的御章、鸿章后裔谱,是可靠的。

(杨氏家族堂号页面照)

补遗(杨志湫后商谱)

根据三岔杨氏始祖志浩公曾孙(重孙)杨承权草拟的列祖列宗碑文式折子记载,志浩公之三弟杨志漱葬于恩施红土溪。1994年撰写杨氏族谱时,收到新塘下塘坝杨国敬来信,叙述了家族史。国敬所述家族史,承派以下详细可信,唯章、可两辈不详。

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族谱又未广泛流传的情况下,不知其高曾者多矣。

新塘距红土溪30公里左右,无江河阻隔,历来同属一个行政区,两地关系十分密切。而新塘与三岔有汾水河阻隔,崇山峻岭,且新塘至三岔的咽喉要地东耳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恶之地,常有土匪出没。解放前新塘三岔两地交往甚为艰难。鉴于以上原因,新塘杨姓与三岔杨氏未曾联宗,那么,新塘杨国敬氏极有可能系杨志漱后裔。如不是,承派以下却清晰若此,又源于何处?姑且陈后,祈盼有意于家族史研究者再行考证。本“补遗”仅供参考。章可二辈失传(以下资料杨国敬提供)。

承清(卒于民国十三年)娶廖氏,育四子二女。

1,长子家诚,字作街,育一子国敬。

国敬育四子三女:长子洪林(字森)育二女开钊、双喜;次子洪松(字柳青)育一子开宝(字剑钊);三子洪梅(字彬);四子洪树(字白桦)育一女茜。

2,家发,北伐从军失踪无后。

3,家权娶廖氏育一女国恩,过继一子国治。国治育二子洪顺、洪泽。洪顺育一子三女,子开明。

4家元娶向氏育一女国春,招赘婿龙世权,育二子二女杨姓龙姓各半,杨姓女洪英,子洪明。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