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这意味着对自己姓氏的寻根索源,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封建迷信的东西。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都忘不了自己的姓氏,总希望自己在列祖列宗的福荫下过着幸福安祥的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成就为祖先争光。这并不是狭隘的小集团意识,而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久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家谱亦称家牒,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何时有谱牒,已无从考稽。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族姓之谱,六朝、唐极盛,宋后寝微。然此实为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家谱之外,更无他途可以得到数据。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我以为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梁先生说族姓之谱,六朝、唐极盛,可见他的形成期,当然不是六朝,也不是两汉,说不定比文字出现还要早,只不过那时不是如今的家谱,而是口头留下的传说。它同人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管任何人都超脱不了这种关系。黑格尔说过:“凡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合理的东西,要把它打倒,并非易事。
然而,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数千年修谱的光荣传统就此中断了。他们是姓“无”,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阶级关系。什么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都要从属于这个阶级关系,以致发展为儿子打老子、学生斗先生的人人自危的社会,所有旧的东西都是他们革命的对象,自然也就不准修家谱、谈姓氏,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绝对不能排斥以氏族为核心的文化。郑和下西洋,都是千古的佳话。离开了姓氏,那么民族文化便是一个毫无内容的东西。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实际是聚众多家族的繁衍史、血缘亲族史和姓氏史。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来主张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没有家庭,焉有社会。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家不齐则国不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当然,古代的家与现代的家是有变化的。但是作为一个家庭的内部结构,则是始终如一。
一度被中断的修谱工作,如今又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今,族族修谱,姓姓修谱,蔚为壮观,实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们祖宗说过:“数典不能忘祖”。何况我高氏肇祖渤海,源远流长。自古就以忠厚传家,诗书华国,克勤克俭,孝悌为本,而著称于世,更宜颂扬祖宗遗德,以启后人。不过,我们目前的家谱,并不完善,有待改进之处是很多的,比如重男轻女,出嫁之妇女在谱中就没有她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过去有成就的和有突出贡献的人,也很少有记载。我认为家谱不仅是家族人丁繁衍的历史,同时应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因此要加强搜集整理,认真严肃,且不可文过饰非,以讹传讹,流毒千古。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