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华先生墓志铭



我刚到山东利津学堂任教的时候,见学生綦宗杰风度严肃庄重,嗜学不倦,已经意识到他的家学渊源,沉浸有素。中华民国十七年,我以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摄主席被委任曲阜县长。因为当初遭到战乱兵祸之后,撮要理繁,百废俱兴,乡绅和平民一体欢庆,一年之内深得人心。与宗杰谈起家世,才获悉他乃是山东利津名族,世代学习儒学,猗园先生之曾孙,岁贡生季华先生之子,得知这些之后我愈发自信对宗杰的赏识是对的。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我因为足疾在家疗养,听说了季华先生于十五日去世的讣告,正悲痛之际,收到学生綦宗杰的来信,请我为季华先生写墓志。情谊之所在,不敢推辞,据通志族略记载,綦氏发源周朝,姬姓,春秋末期为避战乱从祖居地祁连山迁徙,因此姓祁连,北方人口音有误,读作綦连,代郡为其郡望。

宋代有綦崇礼,居住北海,字叔厚,高宗时授予翰林学士,参与朝政,端正亮直,有《北海集》传世。

元代綦公直,家在益都乐安。至元初年,授予荆南招讨使,巡视广东,经略海南,加封昭勇大将军。

查考北海郡的历史,汉朝是设置北海郡,管辖山东与旧青莱二郡,乐安是它的属城。到公直公后裔在明初由乐安迁徙到利津的事情,详细记载于綦氏族乘

季华先生生于利津,讳汝睿,字季华。曾祖父讳济,祖父讳储书,父亲名讳承德。季华先生在年少时便由他的叔兄翰亭先生教授他的高祖猗园先生的性理学学问和叔曾祖汇东先生的经学学问,又师从当地贤人盖皋臣先生学习古文辞,清光绪十四年去省府上学,光绪二十三年享受朝廷津贴;宣统辛亥年被推举为岁贡生,开设学馆授徒,教授自己经学方面的知识,参考宋元明儒学学案,反复印证,务必达到知行合一,所以听课的忘记了疲倦,而且就连很多不懂经学的人也站成一圈听讲不愿离去。

先生家里五世从医,每代都有著述,对医理研究极深,尤其擅长痘疹,常说痘有不能医治的症状,疹则没有不可以医治好的人,只是及早治疗容易成功,治疗时机稍微延后则要费力。生病之人无不慕名上门求诊,也曾去病者家里出诊救治的时候,以至于完全顾不上吃饭休息。

持家方面读不废耕而力守俭约,鸡鸣即起用以磨砺勤奋,妻子教子有方,而且诸子也很能体谅母亲的教导,家庭和谐无忧虑之事。

民国之初是县议会议员,主管徭役,田赋,筹划保卫,做到既有益于国家大计,又不损伤民生,于公于私都得称赞。维持地方公义二十年,乡里人有争执到几乎要诉诸法律的情况,只要先生只言片语没有不愿意和解的。

家靠近黄河綦家嘴,一遇到黄河决口,房屋便被淹没成为泽国。太公督修堤防数十里,维护四十年,先生继之。一到冬汛期间,阴雨连绵,堤防岌岌可危,冰凌冲积几乎要溢出河堤,着实令人担忧。先生登高一呼,立刻就能聚集千百民夫,而且家里存放的物料都带来并且无偿奉送,所以这一代数十年都没有被淹没的祸患发生。

经明行修,屡受知于巨公,无矜容亦无德色,气量渊涵,莫窥际涯,与公无负,齐家以礼,事父母以孝著,教诸子以义方。长子是曲阜县长,便教他要心怀慈悲,英明决断;次子经营差务,就教育他要锐意革新,以利民生。《诗经》上说:“为子孙的将来做打算,以翼住子孙”这说的就是先生啊。

先生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享年七十四岁。元配王夫人,生于清咸丰十年正月十九日,卒于光绪六年正月初十日,享年二十一岁;继配尚夫人。先生有女儿三个,长女适邑人宋希文,次女适邑人李其逢,三女适邑人宋桂芳,都已经去世了。儿子三个,长子宗杰是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为曲阜县长、省政府农矿厅秘书;次子宗喆经商;三子宗模山东专门商业学校毕业,是省立第三师范第九中学教员,民国十一年去世。孙子四个长孙吉祥高级中学毕业,次孙吉昌,三孙吉士,四孙吉椿,都还年幼。

先生灵柩将于十月二十六日择吉时葬于胡家庄北的新墓地。我仅仅是将先生一生,简要的记述一个梗概。铭曰:

蔼蔼先生,道义持躬;经术湛深,性理会融。

聚徒讲学,龙门高风;感孚村众,化洽颛蒙。

医侔良相,三为折肱;功参造化,扁华齐踪。

赞襄自治,服务河工;不避劳怨,一秉至公。

事亲唯孝,教子唯聪;书香传家,读不废农。

后福宜昌,奕叶兴隆;勒石为铭,寿并岳嵩。

子子孙孙,食报无穷。

古无棣阁容德 拜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