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讳沣,字汇东。少负俊才,时人以为他是博物之儒,很少有谁能和他匹敌。其教学的方法分为经义、政治、文学、数术诸科,编纂学规十二则铭刻在自己的书斋。此为学者所效法,遵守其治经学,揭(揭:使隐匿的事物显露)五经要旨,融众人讨论其奥义,独闢著《五经集要》,学者依赖为(南针:即指南针。因能指示方向,故常用来比喻正确的指导和准则。)指导准则。又以四子书(四子书:即四书)为理学根抵,诸经义蕴,没有(靡:没有)不包括的。于是博采群论,取其和经义奥旨相符合的,而舍弃可疑的。与诸弟子朝夕讲学,每解一章不第(不第:犹落第。)口耳授受,必统会众说,按次注释。条分缕析,以定折衷(折衷:调和各方面的意见使之适中。)。日积月累,编辑成帙。又删除其分支繁复,增其缺略。共五次脱稿而成,叫做《四书会解》,一时之间学者向风传抄,难给佥请,付梓刊行。后终年印刷,苦难多多,公学生赵长龄以御史(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充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荐给主考或总裁。),于是令书贾书业德刻中版,印行海内,
学者得以全面浏览。公每每教诲学生,都说读圣贤书最宜平正,不贵矜奇立异,圣贤之言就是菽粟。诸子之言,就是药石。菽粟是人生不能少的,那么它有何奇异之处呢?所以治经务必精细详尽,醇实至当方可依循。治事不至,戾古病今,所以治经的主张就是其治政的主张。著《周礼纪要》,编辑重要的部分以为政治的根本,并编辑历代史书,区分开田赋、官制、政治、军事详细论述其中的得失,叫做《洁溪草堂集》。以前著录《周礼辑要》一书,门人为之刊行,(这本书)是治文学的。重明理而去辞华,上面说学术没有比穷理再重要的了。穷理可以进道,文学一类早有记载。先礼以树立基础,由此广涉典籍,这样才能得所取正,不迷指归。假若徒事博雅,寄意文辞,则学问无本,想要最终有所成就,这是很难的。又以时文崇尚浮华之词,不足为学者所依据。于是自作范文,分起讲半篇、全篇,共一百五十篇,以完成他所说的法格,而又融析理于至当,又作古文百篇,杂体文数十篇,用树楷模,以时文之浇漓(浇漓:书、风俗等不够朴素敦厚。),宜还于醇朴,名其文集为《还醇堂文集》,主要是讲如何治数术。一曰易,二曰医,易既析其理,又复精其术,阴阳之学,图谶(图谶: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古代关于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的书籍。)之术,全部都知道。其生徒子孙之事业、科第、寿夭无不奇中。曾自己说其科第、年代全都符合,而尤以医理为精。但凡人有了疑难危急的病症,邀请他来,即获得新生。编辑数十年经验,得十四卷,录为《医宗辑要》,存在家中。公曾经坐在室中,听到窗外的人声,说:“你赶紧回去吧,你有病。”那人看不出有什么病,到了傍晚,果然因为暴疾死了。又曾经看人家的次子长痘疮,便拿针扎他的长男,那人很纳闷,就询问原因。沣公说:“想治好痘疮,必须首先扎出恶血,疔毒才可以治愈。”各三日,果真如其所说,痘疮治好了。乾隆癸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试南宫,与浙江孝廉某住在一起。某一直雄于作文,与公讨论经史子集,为之折服。于是又讨论医术,说:“我有姑母,患痰病,我医治她有点效果,但是不能根除,
您有什么好方法没有?”公看其药方,说:“差不多。”于是为之换两颗珠子,说:“服用这个,应该会有效果。”过了年,孝廉来了书信,说:“果然是你说的那样。”我愿意向您委挚(委挚: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呜呼!士之主义,道理不如词章。能作文辞,疏于征实(征实:指田赋征收实物,这里指粮食。)原来是义理有所存,识词章存于才,实存于学。公于三者兼而有之,而数术之精义如果实在(洵:实在。)当可为博物之儒。邑会元(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李源先生以文学闻名当时,公规劝他:“怎么能以学问文章遵循世道所崇尚的呢?”李源这才治经学,著《五经辑要》《四书考疑》。公以乾隆丁酉(乾隆三十二年,1777年)副贡(副贡: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中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科举人(举人:举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丙子(乾隆五十年,1785年)预备千叟宴,钦赐国子监学正,晋升为翰林院检讨,于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卒。门生遍布山左(山左: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文学如泰山一般,镇南两次主考,江南海内以其为政治之宗。赵长龄任广东布政司(布政司:布政司是香港殖民地时期香港总督首席秘书的中文译名,再之前称作辅政司,名称来自中国明、清时期官名布政使,是香港公务员之首,带领香港政府执行香港总督的指令。香港回归中国後此职位改名为政务司司长。换言之,布政司是港府的行政总长,统管所有公务员,在行政和立法两局中他都是当然官守议员。)、山西巡抚(巡抚: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办理中英外交剿除钦廉海寇,肃清官箴,整饬军旅,为咸丰、同治间名臣云。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