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亿万农民的“中国梦”,也是最直接的民生福祉。近两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步子迈得大,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下了很多功夫。值得欣喜的是,经过“美丽”打磨后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观念和精神面貌也纷纷改变,横在城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吸引了其他地市“组团”竞相学习,一些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绿化、亮化、香化、美化,村村如画;村美、民富、政通、人和,人人幸福。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一步一脚印,一年一台阶,在黑土地上演绎着多彩的实践。各地掀起的“美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别具特色的魅力之村、和谐之村、活力之村、富裕之村勾勒出流畅线条,这幅描绘生态价值与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正延展开来。
美丽乡村怎么建?打什么“牌”?
2015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农村发展的新征程。
遵循“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兴农惠民、点面结合”的原则,围绕“一心两沿一环”,重点改造建设105个中心村,每个县(市)及郊区至少要有4个村达到省级改善农村环境示范村,25个村要达到省级改善农村环境达标村,全市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基本建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优良、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目标和任务中传递出一股强有力的声音:要建就建农民满意的幸福农村。
美丽乡村建设我市打出了一张民生牌。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中心村镇布局、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布局,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城镇村体系。
各地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农民主体,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做到农民建、农民管,建得美、管得好。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以新的农村建设和管理方式形成政府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促进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实现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打造各类典型示范村镇,不忘关注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真正让每个生活在乡村的人都能分享到“美丽成果”,让美丽乡村建设成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生动实践。
在今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中,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关键内容都一一在列,而且目标更细,可持续力更强。
以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村镇、文化旅游村镇。今年重点建设的示范村、中心村都将形成主导产业。全市农村泥草(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争取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确定的中心村和有条件的建制村主街边沟硬化率达到100%,路肩硬化率达到100%。解决200个村14.8万农村人口和0.58万农村中小学安全饮水问题,中心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实现全覆盖,入户率达到95%以上,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在升级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及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实现突破。重点治理柴草垛出村、垃圾专项整治、污水处理、人畜分离和改厕及绿化美化亮化等,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美丽乡村怎么美下去?靠什么落实?
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农民思想日益开放,乡村公共事务管理日趋完善,乡村发展活力极大激发……近两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已经显现,多种模式在“趟路子、树样板、学典型、求创变”中逐渐完善。
乡村要美得长久既需要有措施保障,也需要有韧劲支撑。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佳木斯人信心满怀!
为了将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我市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于村镇建设规划布局、政策措施、资金整合等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乡两级领导定联系点,全过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先期有关部门按时序和差异性介入规划编制工作。在资金方面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通过整合资金、农民出工出劳、“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形式,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和服务。
持久保持“美丽风范”何处着力?我市用主体责任制度扣紧“门栓”。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单位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和投入主体,负责规划设计与标准制定、资金筹集与整合、综合协调与指导、组织推进与质量评价等。农民是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管护主体、受益主体,参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督管理与日常管护。此外,我市还在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垃圾箱,门前三包,公益岗位,将农村保洁人员开支和管理费用补助纳入财政预算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
乡村美了,农民壮了腰杆,甜了心坎。
乡村靓了,本地人鼓了腰包,外地人醉了酒窝。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