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少年盧字才变迁到到现在这样



在几百年和历史长河中,山在变,海在变,江河也在变。山川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慢慢改变,而城市住地却是在人力条件下日新月异的迅速改变。

十七世纪,四百年前的黎阳官租乡虎街,也数不清变更多少次(已找不到历史文字的记载),成了现在的大街镇。这里是一个方园二十里的小盆地,中央有海浪翻滚的大海叫上海,盆地外的东北方向有个下海,徴江县城就在下海的北岸,一海三县南岸是华宁县。下海水很深,称得上世界第二深湖泊。两海之间有一公里多長的隔河相连。上下两海水面落差很大水面温差随着也很大,鱼类品种也不同。各种鱼在各种水温条件下生存,造就了“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神话故事。在上海周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小村庄,小到只有三户人家的三家村。周围山上有无数条河流每到雨季就有山洪流入海中汇集。古老的老街心村就座落在上海南岸的一条大河西边,一条街心贯穿东西,村西有牛王阁,一条龙潭清溪穿过牛王阁,流出后分成二条,一条往西而去,一条往北而流,常年川流不息供村民饮用。 牛王阁东南向就是一条老心,一座石牌坊就耸立在老街心西头、牛王阁的门口,老街心街中段有永宁寺,东边的河埂上有二米多高的土夯城墙,城墙上有上下二道垞子门供人出没,上坨子是从老街心出门过河到对岸的必经之门。    一六xx年卢姓先人从江西南昌迁徙到滇南,选择了这块旱涝无灾背山面水的宜居之地安顿下来,紧埃着老街心村北建造住宅繁衍生息。十八世纪,一七四零年至一八一六年之间,卢姓两兄弟卢龙光、卢龙章六品官员,皇帝例授“武魁”金字大扁,封内人为“太君”。这里开始扩建,自此规模不大的一个村子开始形成,分为上场和下场,中间一条二米多宽的街道贯穿东西与老街平行,称为街心底下。街心南边上场两排座南朝北的大瓦房;而下场大都是座南朝北,也有少数座西朝东的百年老屋。”卢字底下”这个村名就这样叫了四百年。现在的下场几乎没有卢姓人家,上场有三几家。现在的大街河(发源于白龙潭山上,经大街村旁流过由河嘴村入上海【现在的星云湖】。大街河已经变成了湖滨路,解放后修成了到昆明的老公路,修到”卢字底下”这个村就左转向北再向东绕村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扩建,老公路变成了星云路,扩宽修直,从”卢字底下’这个小村中通过,卢姓住户大多搬迁到了大河以东,零零散散,所以”卢字底下”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小村子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只留下村南边(也就是上场)卢大户家的一些古老遗址,如:卢龙光家的古井。上场有两排座南朝北的房子,前排住的是卢相国,后排住的是卢勋国。因龙光虽有4子仅存一孙子,名卢森,重孙二人。没有后人的房子土改时期全改名换姓不再姓卢了。除拆剩的残留房子外,也都盖起了公商房。下场的老屋是1709年之前迁祖建盖的;上场的房子是十九世纪前(1740—1816年)所盖,是卢龙光、卢龙章俩兄弟的大瓦房,高石坎、夹标石、还上马墩和下马石、有古井和后花园为证,(后花园是卢明德家新盖砖混房位置)。而且古井以东的当铺曾流传过金砖垫桌子脚的故事。这就是当年皇帝例授金字大扁门前有夹标石插着皂角旗的六品官员的府宅,这里住的就是卢龙光和龙章的后人。古井西边的那所是卢龙章的后人,碾房、豆腐房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1879年前后,卢姓第八代万字辈人丁兴旺,下场建盖了许多房屋。卢昌国的四个儿【后人所称四大家】:下场只住着了老三老四,老大住到货郎巷、老二住到了紫云巷。这二所房子就应该是光绪年间所盖,特别是货郎巷前三后三的大瓦房,经卢正义家修饰过、油漆过,现在还完好无损。卢龙章 儿孙满堂,香火延绵不断!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