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族因南宋末在龙岩城遭族戮,元代在高坑陷匪劫,族谱荒落。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更修长流宣义公坟留文》三堡明轩公在宣义公坟前与兄弟叔侄共溯先世由来之言可知,当时,族人不知文山公祖籍是江西吉安城,否则,他就不会听信漳城父老之言,谓“我族是在唐宣宗(847)—859)时自四川省华阳迁闽的”。今天,永定流行使用的谱本除《栋岗谱》外,另一类如增瑞存的手抄谱,背头凹谱,及1984年三堡编油印本谱,谱本内容与《栋岗谱》略有差异,该谱本传入未见序记,故于何时?何地?通过什么渠道传入无法了解,可以肯定的是,时间应在明天启至清康熙(1621—1722)年间。自清雍正十年(1732)江西永丰层山子邦公付吕凌公的《叙宗谱书》带至永定后,乾隆丁巳(1737)科进士蔚湖公感来书所述与传入谱所记载不同,在赴山东省任乐陵县知县时,顺道至永丰层山,乐安峡源及同湖,泰和县栋岗,遍阅四地宗亲族谱,经严谨取舍,否定了《叙宗谱书》所述“东一公携妻朱氏婆,商于福建,四子遂家焉”之说,确定《栋岗谱》所载:“江西吉安城望阳门是文山公(讳仲仁)在赣祖籍,再上溯祖基是永丰县层山石下。”
众所周知,江西阙氏所倡修族谱工作始于宋代之中叶,明清之际,各地才进一步重视修编族谱。在宋代倡修之初,由于各地宗亲各自为政,未共同协商查核,各地谱本故差异较大。蔚湖公携闽谱与各地谱本核对,选定《栋岗谱》而确定文山公的世系,是极其谨重的。
——据今年江西佑源《七修阙氏谱》谱局来信称,在江西谱的各种异本中,峡源《阙民谱》的史料较正确,故《七修谱》以《峡源谱》为蓝本。
经《七修谱》谱局编纂总裁祖炎宗叔反复核实,可以肯定的是:
一、唐高祖武德(618—626)年间,孟字辈三公因避世乱均离抚州城赤栏门,伯盂宗迁乐安县同湖(亦称铜壶,今乐安县万崇),仲孟求迁乐安云乡峡源(今乐安县罗陂乡佑源村),季孟安迁永丰荇田层山(今永丰县跃田乡阙家村)。就是说,层山是孟安公及阿其裔世居地。
二、孟求公在峡源生二子,长应和,次应成。而孟安公在层山生四子,即一郎、二郎、三郎、四郎(绍)。《栋岗谱》所载不符史实。
三、峡源系孟求公裔历代碑文称荆州郡。而层山系孟安公裔则用下邳郡,与闽系相同。
《栋岗谱》将三孟公长幼顺序排为孟宗,孟安,孟求,实际顺序应为孟宗、孟求、孟安。《栋岗谱》必是求,安两字颠倒之误笔。故这次《增瑞重修谱》将四十二世祖孟求改成孟安。
今泰和阙氏谱仍是孟求,实际上泰和阙氏是孟安之裔,《栋岗谱》这种错误远在明末时就开始了。
有人提出质问,据乐安佑源《七修谱》谱局考证,文山公应是层山清义公第三子名东二,字法政,生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五月初五日,世系是:孟安——一郎——宗尧——宗二郎——正煌——登煌——秀华——朝集——无添——松义——嫩三——忠郎——永——曰经——宗永——以勤——通全——清义。清义生三子,长干十,次东一号文贵,三东二字法政号文三。并说,文三就是文山无疑,这是根据层山谱抄的,并有东二妣朱氏之载。
必须作出决择的是,入闽始祖文山公,是吉安城望阳门孟安公四子郎(绍)之裔仲仁;还是孟安公长一子郎之裔,世居层山的东二,二者必居其一。
我认为关键在于,二者之中,谁符合入闽后的史实,谁就是文山公。
仲仁公生于1061年,东二公生于1149年,两人生辰距88年,仲仁公是北宋徽宗时封史部朝散大夫外放入闽拜相泉州,于南宋绍兴初(1130年左右)辞官居龙岩城内。据杏坑静波公考证是:“文山公及其子孙应为南宋初期人,当无疑矣。”(见1988年编《阙氏总谱》P71第8行)。而东二生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徽、钦两帝于靖康年(1126)蒙尘,赵构于1127年称高宗建年号为建炎,建炎五年改元绍兴,就是说,高宗南渡后24年东二公始出生,其子孙肯定不是南宋初期人了。
文兴公一子郎出公生年旧谱虽未确载,但文兴公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娶王婆太,至元十七年(1280)于漳州城双殉,一郎公在襁褓中家人携回岭下,这些史实推断,一郎公当出生于1278年(误差小于2年),若东二公是文山公,则东二公出生至一郎公出生历129年,衍六世每世平均为21年,这不符合平均约30年一世的世系繁衍规律,故东二不是文山公。
据《永定县志》载,阙氏是客户中最早肇基永定境的,众所周知,我族在龙岩城四代簪缨的全盛时期,宣义公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就经营岭下,注意到东二公出生于1149年,淳熙元年他只有25岁,若东二即文山公,则南宋初我族尊称龙岩阙半城,娶媳是敕封金花小姐银花小娘,这些荣誉落在一个刚从江西层山初迁入闽的平民百姓东二身上,这些历史谁也无法作出令人可信的解析。
由此断言,仲仁公是文山公是可靠的,东二号文三,不能与我族入闽始祖拜相泉州的仲仁公混为一谈。蔚湖公在清乾隆初到江西各地阅谱时就否定了所谓东一、东二即文山公之说,治学极其严谨的进士公作出不接受《层山谱》并选定《栋岗谱》的决择,理由是充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意见。
自清乾隆以来,杭永阙氏均使用《栋岗谱》,该谱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上杭印刷厂石版印好分发到汀、漳阙族各支裔使用,谱本各地均可找到。1986年秋,江西佑源《阙氏七修谱》谱局派亦萍和培足两位宗亲到上杭通贤复考文山公世系,上杭宗认为文山公在赣世系应以江西宗亲意见为准,故1986年冬编《邳州阙氏文政房家谱》将文山公世系据亦萍意见改为:
孟安——一郎——宗尧——宗二郎——正煌——登篁——秀华——朝集——无添——松义——嫩三——该——曰修——显郎——朝官——元弼——思温——孟真——法敬
法敬字文山,号东一,又号悬慰。生于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端午节,妣是朱氏。(见该谱第一卷P29—43)
众所周知,元弼是文山公第七代孙念兰郎公之次子,葬永定富家地,思温系元弼公第三子,官芜湖知县,葬抚市背头凹,盂真(实际是孟祯)即今田坑阙氏的开基祖,诸公置于入闽始祖世系之上。法敬则是元弼公第六子思义公之号名。永定我族父老对这种伪撰世系,深表遗憾。
据今年8月23日佑源亦萍宗亲来信称,在江西各地送来的旧谱中,计有四个文山公,三个元辅公,二个元弼公,且各属在赣阙族不同世系之中,这些,证明了江西各地族谱所载异常混乱,七修谱局编纂同仁难作裁处,只好按各地谱本照本翻印。
今天,佑源谱局没有找到《栋岗谱>,惟泰和县送来一份手抄古谱,世系是:
孟求——三郎——弘——承仕——骄——文衡——启——六安——德顺——明章——祥卿——怀植——宗庭——必隆——怀杞——弘辅——东一——元益——翁实——才美。
这次江西编纂《阙氏七修谱》是据《峡源谱》为蓝本,《峡源谱》载:“孟安公生四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讳纬字续芳未详。”另载:“三郎生三子,宗宽、宗宏、宗毅,兄弟仍居泰和。”与《栋岗谱》对照,该谱三郎之子已省略,而载有:“绍公生三子,宽、弘、毅。”注意到泰和手抄古谱世系是:三郎——弘——仕承——骄——……。归纳后认为:(1)绍公是四郎无疑,《峡源谱》的“讳纬”实为“讳绍”之误笔。(2)三谱中“宗宏”与“弘”,巧是“宏”与“弘”同音,三谱那一本记载正确,据手头资料资料,无法作确切的判断,只好存疑。(3)骄公在唐宣宗大中(847—859)年间因马殷之乱离层山迁吉安城望阳门,而江西各地修谱时已距骄公离层山约三百年,骄公裔又他迁,我认为文山公弟仲义公裔后居泰和岽岗,在蔚湖公清乾隆初访江西祖基时,有感于谱记的混乱难作裁处,故闽谱选用《栋岗谱》,今天,我们不能轻率的否定蔚湖公的选择。
明翰林学士商公辂写的《吉州四修阙氏族谱序》载:“阙敏,登淳化三年进士,阙国昌,登嘉祐三年解试,阙澜·登大观三年贡榜,……”该文有力证明《栋岗谱》所载正确,后人能找到澜公一脉在江西之裔,就可以不受杂乱缤纷对文山公在赣世系的各种异说所干扰了。
去年,湖南省《阙氏谱》联修工作已结束,谱中因缺少赣湘世系间的关联史实,无法和江西世系衔接,只能列出阙族在湘肇基后的始祖以下的史系。本文的目的,在于为后人修谱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就算我为族事工作,做了应尽的绵力。
邳州二十一世裔孙 定铿 1989年秋初稿,1990年夏修改稿。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