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迁祖陈公传记
始迁祖陈公,尊名和生卒时间不详。据祖辈传述,明嘉靖初年(1522年前后),为躲避灾荒战乱,始迁祖陈公率其家人,从临颍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陈氏店迁居于此,至今已有500余年, 现有270多户,1500多口人。
初迁此地,遍地荒芜,杂草丛生,无田地可耕作,无房屋可栖身。这里北靠颍河,土地肥沃,地旷人稀。始迁祖陈公携五子垦荒种田,辛勤劳作,用勤奋和智慧安家立业。在他的积极带领下,荒地变良田,一家老小得以繁衍生息。
始迁祖陈公虽生于平民之家,但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为人真诚端正、淳朴善良,敬祖宗、孝父母、睦家族、崇俭朴。他重视子孙教育,为陈氏家族制定了严厉的家规。他倡导耕读修身,好学克已,勤俭持家,严教子孙。他常教育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始迁祖陈公的努力下,陈氏家族从此落地生根,子孙绵延;又因家规严,教导有方,后代多出孝悌才俊之人。始迁祖陈公为陈氏家族血脉延续殚精竭虑,功德无量,陈氏后辈永世不忘其恩德。
二、陈金福、陈金禄兄弟传记
第一门第九世孙陈公有二子:长子陈金福,次子陈金禄。清康熙年间出生于五家陈村,具体生卒时间不详,殁后安葬在村南地,俗称双祖坟。东坟为金福夫妇,西坟为金禄夫妇。
在清康熙年间,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百姓生活极为困苦,农村更甚,农田全靠人力和畜力耕作。为养家糊口,金福、金禄带领家人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勤勤恳恳,开荒种田。在他们的努力下,开垦不少田地,加上精心耕作和管理,夏粮和秋粮收获颇丰,交售皇粮较多,对当朝政府贡献较大。同时,金福和金禄兄弟二人品行高尚,帮贫济困,乐善好施,受到族亲和周围百姓赞誉。清临颍县知县为表彰其兄弟二人,颁发一匾牌彰示。
匾牌原在其一后世孙宅院大门上镶挂,在一九五八年前后遗失或遭毁坏。
三、陈焕传记
第一门第一支十世孙陈金禄长孙陈焕,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靡不精通。参加科举考试,经乡试、会试、殿试,金殿传胪,高中探花,荣耀无比。按照惯例,在宅院(址在十五世孙银彪宅院)竖立旗杆以志庆贺。尔后投身军旅,南征北战,屡立功勋,累官至大总戎(相当于今大军区司令),朝廷倚为干臣。焕公虽官高位显,却恪守官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所至之处弊绝风清,百姓有口皆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焕公七秩大寿时,他的袍泽故旧送来一方“椿萱并茂”的匾额(现存一门三支十七世孙现军家),上写“恭祝大总戎焕翁陈大伯暨伯母大人七旬荣寿”十九个大字。匾下方有一位监生一位廪生暨三位生员姓名。匾尾有三行小字,第一行:特授文林郎丁酉科拔贡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吏部林(此字乃遴字之误)选知县、愚姻弟张南星首拜;第二行:癸巳恩科武举人世愚晚董天柱顿首拜;第三行: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冬之月中浣,穀旦。“椿萱并茂”是指父母健在,椿指父亲,萱指母亲,献匾的人是把焕公夫妻当作自己的父母看待了,表明他们对焕公夫妻的敬重。两位监生、廪生和三位生员还都是学生,没有官职,因此只留下姓名。第一行文字中的张南星和焕公是姻亲,两人平等,故称“愚姻弟”。文林郎是行政级别,不是官,级别是从九品,比知县低两级。丁酉科拔贡,是光绪23年(丁酉1897年)特考贡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二十七(辛丑1901年)两年的科举考试、乡试合并举行,张南星得中,称并科举人。举人中的优秀者可由吏部直接选派为知县,献匾时张南星正等待选派。第二行中的董天柱是焕公的晚辈,因此称“世愚晚”,意思我是愚钝的晚辈世侄,这是谦逊的话。“癸巳恩科武举人”是说癸巳年(1893年,光绪十八年)这年没有科举考试,皇帝开恩增加一次考试,这叫恩科,董天柱考中了武举人。第三行中的岁次戊申,是说光绪三十四年是戊申年,仲冬指十一月,中浣是中旬,10天一浣,分上中下浣。“榖旦”是吉日良辰之意。
四、陈没名传记
第一门第十六世孙陈没名,男,1919年出生在五家陈村,1998年12月29日因病去世,享寿79岁。
在1947年,他被抓壮丁到国民党部队。解放战争时期,所在部队起义,被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四野转战东北三省时,他参加多次战役和战斗。在历次战斗中,他不怕流血牺牲,冲锋在前,经受了战火的考验,表现优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提拔为排长。后随部队渡江南下,一直追歼敌至缅甸。有一次,率全排战士,随部队攻打一山头敌营阵地,他舍生忘死,英勇歼敌,身上多处受伤,仍坚持不下战场。
1952年,他转业到临颍县水利局工作。1958年响应号召,辞职回村务农。回到村后,长期担任第一生产队队长。在他任队长期间,仍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处事公正,敢抓敢管;吃苦耐劳,不惧困难;处处带头,积极带领群众搞农业生产。
五、陈学灿传记
第三门第十六世孙陈学灿,男,于1930年出生在五家陈村,2005年因病去世,享寿75岁。在1950年,时年20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经过短时间的集训后,便随部队入朝参战。在异国他乡,身处恶劣的环境下,和战友一起坚守战场,攻歼敌人。有时,饿了吃炒面,渴了喝雪水,双手和双脚时常被冻得失去知觉,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坚持战斗。他作为班长,带领战士参加大小战斗五十余次。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他不怕牺牲,勇敢顽强,冲锋在前,展现了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奉献精神。在一次战斗中,全排战士牺牲惨烈,只剩下三名战士。他和其他两名战士,一直坚持到战斗的最后。
抗美援朝胜利后,他退伍返乡务农。虽然远离了部队,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艰苦奋斗的作风。
六、陈绍存传记
第一门第十七世孙陈绍存,男,一九五七年三月五日出生于五家陈村,高中学历,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入伍,一九八〇年入党,历任班长、学员、县人武部参谋、副科长、科长等职,生前任临颍县人武部军事科长。一九九〇年二月二十一日深夜,在县人武部商定兵员的紧张工作中昏倒,经抢救无效,于农历二月二日不幸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他去世后,一九九〇年七月二日,中共漯河市委、漯河市军分区联合做出决定,授予他“焦裕禄式的人武干部”,并为他追记一等功。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六日,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军区联合发出《关于授予陈绍存同志为优秀人武干部的决定》(豫政【1991】92号文件)。省政府、省军区并在临颍县召开有一千多人参加的命名大会,省政府领导、省军区司令员、漯河市委书记等领导参加大会并讲话。
绍存在上学读书时期,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入伍后,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把身心倾注于工作上。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在他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尽心尽责,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省政府和省军区在《决定》中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人武干部,要向陈绍存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武装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可贵品质;学习他重事业,淡名利,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的无私奉献;学习他勇于同疾病做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情操”。
七、陈永顺传记
第二门第十五世孙陈永顺,男,1929年10月6日出生在五家陈村,中专学历,中教二级。2004年10月因病去世,享寿75岁。他忠诚于教育事业,长期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他于许昌师范学校毕业。在上学期间,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师范毕业后,他在襄城县山头店学校任教,后升任校长;1968年任马井学校校长,1986年任繁城回族镇政府教育办公室主任。
他为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培训、观摩、交流、点评等措施。用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服务于国家的本领。使一批批农家子弟考上中专、大学,有的考取了研究生和博士生,为国家输送了建设人材,也改变了这些学子家庭的状况。他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尊敬,多次被临颍县政府和繁城回族镇政府表彰为优秀校长。
八、陈炳灿传记
第一门第一支第十五世孙陈炳灿,男,生年不详,出生于五家陈村,于一九五八年因病去世。民间河南坠子艺人。
他自幼聪慧、记忆力强,十分喜欢民间艺人说唱演出。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本村或邻村有坠子场,场场必到。他痴迷于优扬的胡琴曲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立志要拜师学艺。
在他十三、四岁时,便辞别家人,到外乡一坠子艺人拜师学艺。他学习拉胡琴和说唱坠子非常吃苦和勤奋。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能熟娴地自拉自唱独立演出。他手拉胡琴,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演唱的《杨家将》、《狸猫换太子》、《罗成算卦》等曲目,人们百听不厌,赢得了百姓的喜爱。
九、享寿九十岁以上老人传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医疗提升,“人活七十古来稀”已成历史。现在村里八十岁以上老人普遍,九十岁以上老人逐年增多。为已去世享寿九十岁以上老人立传,一是对他(她)们的尊重和褒扬,二是总结其健康之方,长寿之道,启迪后人。
第一门第十五世孙陈德茂,男,1904年出生于五家陈村,于1998年11月22日因病去世,享寿94岁。
第一门第十六世孙陈德贵,男,1921年9月21日出生于五家陈村,于2013年9月2日因病去世,享寿92岁。生前曾任村初级社社长,后长期任第一生产队干部。
和玉仙,女,德贵妻,1920年8月16日出生于繁城镇和庄村,于2016年11月26日因病去世,享寿96岁。
第二门第十五世孙陈金牛,男,1912年出生于五家陈村,于2003年因病去世,享寿91岁。
赵松恩,金牛妻,1914年9月出生于繁城镇大杜村,于2013年因病去世,享寿99岁。
第三门第十六世孙陈学义,男,1921年出生于五家陈村,于2016年10月因病去世,享寿95岁。生前任第三生产队队长多年。
经调查,六位长寿老人共同的健康、长寿之道有四点:一、性格直爽,开朗;二、爱劳动,爱运动。他(她)们在青壮年时期,长期从事农事和家务劳动,进入晚年之后,仍坚持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农闲时坚持适度的散步活动。三、喜欢五谷杂粮和蔬菜,吃家常饭。四、戒烟限酒。长寿女性老人不近烟酒。四位长寿男性老人中,有三位不抽烟,一位在青年时抽烟,进入中年即戒烟;三位老人不饮酒,一位老人晚年时每天适量饮酒。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