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北村李姓族谱新序



  谱牒是记载一个家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国以史记,家以谱相传。文革浩劫,使族谱、祖容惯以“四旧”之名,被消迹焚毁;村族老人相继去世,两千多年的家族繁衍变迁,已化为浩瀚尘埃。作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秦人,过着平淡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中一粒粒沙粒,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替,动荡而起起伏伏,生生息息;作为他们的遗脉,已经不知道历代先祖们的讳名字号;目前,通过支离破碎的记忆追溯到陈良村李姓家族繁衍变迁的概貌。从清朝中期虽没有出现过显达官宦,富裕巨商,但是,却也在咸阳西乡赠得一匾“书香门第”之誉,使我们后辈子孙倍感骄傲之至。作为李氏后裔,就是要把李氏族谱作为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尊承祖训,对照自己。在目前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能与时俱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一个无愧于社会,不辱么祖宗的孝子贤孙和有用之才。
  为了进一步使家族史接近事实,我们自愿组织编委,走访知情人,详查史料,核对年月。通过对宗族世系人物的生活劳作,为人处事的点滴追述,透过表象去发现闪光的品格,以及性格中的不足。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血脉里流淌着的聪慧,勤劳,尊贵,傲骨和正气等诸多基因;摈弃无益于成长的不利因素。通过修家谱让后世子孙都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么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李氏后人?牢记我族的家训及家规,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上溯到两千五百年的战国时代,我族要记住两个与李姓家族密切相关的人。一个是战国时期,荆楚名儒陈良,他北方游学于咸阳渭水北岸,教李、王、郭、程、雒、马等六姓学生,后定居在此。这六姓学生是随师陈良一起从荆楚之地迁徙而来,还是周边十里八乡的官宦富裕子弟慕名拜师陈良与此,目前已经无法考证。
  另外一个与李姓氏族有渊源关系的是李崇。李崇家族发源于秦“古槐里”(兴平县东南方向,属西周都城)而兴盛于陇“狄道”;如果拜师陈良这位李姓学子就是秦地秦人的推论成立,那么这支李氏族必与李崇有某种渊源。有什么渊源联系,目前无法从史料中得到考证。在下一篇《李氏家族渊源考》中,将详细记述。
  目前,从陈良村居住民繁衍变迁的历史来看,陈良村以东堡子(现属陈良南村东)为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然后向西辐射,暨史称“西堡子”,再向北发展,史称“北堡子”。陈良村东堡子作为发源地,最早李姓供奉的祖宗是谁?我李姓族什么时间哪位祖先从陈良东堡子迁徙到陈良北堡子?目前已无法考证。北堡子李姓目前分为三支;高祖有无亲兄弟,堂兄弟有几位,名谁?现已无法考证。二位曾伯祖父与曾祖父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已无法佐证。他们排行为几亦不得而知。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曾祖父排行老五。
  本次修李氏族谱谨以曾伯祖父,曾祖父六世后裔为族谱编写对象予以修篡。
  我编委将不负众望,齐心协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修篡族谱工作做细做实。使族谱成为追思本源,传承家风,凝聚人心,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再创家族辉煌的强劲动力。
  因主笔编辑人文化程度所限,文字功底不深,对族谱格式,记述方法了解肤浅;在编篡李氏族谱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请大家不吝赐教提出批评意见。
                            五世裔孙 李钦亮
                          公元二〇一九年七月廿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