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秦氏家谱》历经三载之艰辛,终于大功告成了,值得庆幸。从2016年春节始,我们经过考证清道光二十四年《秦氏家谱》、一九五五年《秦氏家谱》、一九九五年整理家谱时的资料、“秦氏始祖茔碑文”、“乡饮宾秦少川墓表”、“武德将军秦蔚章墓表”、“承务郎秦浩然墓表” 、清康熙十八年《浚县志》、清嘉庆陆年《浚县志》、清光绪十二年《浚县志》、1985年版《浚县志》等资料。终于修成了我们二零一八年版《秦氏家谱》,本次家谱做到了同清道光谱一脉相承,同各版《浚县志》和窑头保存的碑文一致,值得庆贺!
清道光二十四年《秦氏家谱》目前已成孤本(存于十八世俊岭处),并且前面六、七页已残缺不全,提纲携领的序言部分已不得还原。令人遗憾!从残缺卷曲的序言部分我们发现了首创家谱、二次修谱、三次修谱、四次修谱的年代和主事人也算是撼中之幸!
一九五五年《秦氏家谱》(以下简称五五年谱)是在未取得清道光二十四年《秦氏家谱》(以下简称清道光谱)及以前家谱的情况下修编的。一九五五年国家经历了近110年战乱刚刚平息,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村里也没有文化人,我们的前人十五世继孔、继武、发田、发雨,十六世金良、金秀、金佩、金池、金榜、金花、金祥、金铎,十八世秦仁,十九世祥顺、祥瑞共同发起修谱。稿请人拟、写请人写、笔请人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修家谱、抢救家谱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家族史料。在此表示诚敬、致谢。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当时在和滑县第二寨村宗亲结合后,在以村东头“始祖茔碑文”:“九世武生又信率阖族人仝立”。以秦又信为九世的情况下,并未完全查清坟地碑文(乡饮宾秦少川墓表、武德将军秦蔚章墓表、承务郎秦浩然墓表),凭村里老人的传说和回忆续写的。在找到清道光二十四年《秦氏家谱》发现错误很多,尤其是约在1880年前一些人和人名、还有世系都是错误的。如:秦尚礼(少川)是六世人,其墓表上写到:“其先山西洪洞人,有明迁民始抵浚,鼻祖生仲良,仲良举三丈夫,子季曰安,安举四丈夫,子幼曰臻,臻举六丈夫,子五曰暹,暹举三丈夫,子动为仲,动举四丈夫,尚礼为仲”,这里若以仲良为一世,则秦尚礼为六世“仲良——安(英、凤、安)——臻(资、润、义、臻)——暹(昺、昇、鼎、昂、暹、昊)——动(坊、动、臣)——尚礼(尚玺、尚礼、尚信、尚智),而一九九五五年谱定尚礼为十二世。九世秦又信按清道光二十四年《秦氏家谱》为尚礼三孙子秦体元的儿子(尚礼→蔚章→体元→又信),即秦又信是秦少川的重孙,而一九九五五年谱上“又信→九经→承周→尚礼” 秦少川成了秦又信的重孙。一九五五年谱在1880年以前的错误太多,在此不在一一列举。世系方面,以“继”字派为例在清谱上十五世,而在一九五五年谱上却成了十七世。清道光以前的人名和世系,除了秦又信外其余几乎都不正确。因此我们本次沿用清道光谱资料和世系,仅在一九五五年前后的人采用五五年谱的资料。后又加上一九九五年续谱未成的资料,所以本次修谱资料详实准确。为了做到详实准确,我和广阳又分别整理资料分别出世系图,然后再到一起核对。
本人1974年出生,在我10岁那年,我家来了好多人,还在我家新房子里住了两天,说是滑县第二寨一家子来续家谱的。于是在我幼小的心里就有了家谱的概念。虽然当年我并没有见过家谱,且在2013年以前我也未见过家谱,但我知道和滑县第二寨的是一家。后来我出外上初中、高中、大学,每逢回家过春节,我总会问起家谱的事儿。父亲总是说咱们村有文化人太少,以前的家谱那儿都照不上那儿,不好续修,没头绪。后来参加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事儿越来越多了,回家过年问父亲的也少了。可在2013年初夏,父亲突然脑梗了,不会说话了,世事无常,蓦然回首感到村里我熟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有必要用文字来记录一下家族的人和事了,于是我到省图书馆、省史志办,又通过在县直机关上班的同学找明清以来各个年代的《浚县志》;回老家找家谱、上坟头抄碑文墓表,到中州古籍出版社找朋友,终于找到从清康熙年间到现在五个版本的《浚县志》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家谱编修实用大全》,在村里也得到了存明哥、存献哥和治田的大力支持,并很快找到了清道光谱、五五年谱和一九九五年的整理资料,于是从2016年春节起修谱便提上了正常日程,成了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我整理家谱资料时,我终于理解了父亲说的那儿都照不上那儿的意思了:就是五五年家谱和清道光家谱人名世系照不上、和村里坟头的墓碑、墓志照不上,窑头家谱和第二寨家谱照不上。修好本次家谱不但是对祖德的传承,也是解开父亲的困扰,也算是对父亲的敬意吧!父亲在会说话时经常强调“文化、文化”,有文化的人要做有文化的事,有文化的人要礼让没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要……
据祖上说我们窑头秦氏和滑县第二寨秦氏是亲兄弟,另据五五年谱序言记载是亲兄弟四人,两人居窑头、两人居第二寨。但在找到清道光二十四家谱后,详查家谱,未发现有关于窑头和第二寨关系的表述。鉴于清道光谱和《浚县志》、老家坟地的碑文墓表都完全吻合,所以我们就以清道光谱为基准。关于我窑头和第二寨的关系在此未做表述和引用。但既然祖上传下来说是一家,应该不会空穴来风,肯定是一家!希望两个家族能像以前一样继续来往,把两村交流的习惯延续下来。有关家谱确切的资料有待后人努力补正。
另外通过本次修谱的多次梳理,发现我清道光谱上有迁居外地的族人,经过大家的努力联络核实,现做统计如下:
一、 迁往浚县境内其它地方的:
1、迁往南井固的秦希安(十世)及两个儿子秦德泉、秦德水(十一世)已核实无后人。
2、迁往大赵庄的秦尔奉(十四世)已核实无后人。
3、迁往南井固的秦尔隆(十四世)已核实无后人。
4、迁往牛庄的秦国有(十四世)已核实无后人。
5、迁往宜沟驿(现汤阴县宜沟镇)的秦源(十二世)的后人已联系并续上。
6、迁往宜沟驿(现汤阴县宜沟镇)的秦潞(十二世)的后人已联系并续上。
7、迁往郭村的秦尔新、尔著(十四世)的后人已联系并续上。
二、 迁往浚县以外的:
1、迁到滑县耿家园秦大勋(十世)及两个儿子秦德昭、秦德明(十一世)的后人2018年8月才联系上。他们的秦瑞刚、已开始整理他们那个支系的家谱(世系表),很遗憾没能赶上我们这次成册,有待下次修谱再续上吧!
2、迁往襄城的秦希文、希武、希鲍(十世)亲弟兄三人的后人未联系上。
3、迁往淇县的秦景辉(九世)及其两个儿子大炎妮、二炎妮(十世)的后人未联系上。
4、迁往河南豫州的秦三表(八世)之子景(失名)(九世)的后人未联系上。
5、迁往南诏县的秦德备、德修(十一世)亲弟兄二人的后人也未联系上。
6、迁往睢州的秦继志(十五世)的后人也未联系上。
另据清道光谱记载,1844年修谱时十三世的秦永泉(当时已婚无子女)、秦永䘵、秦永安、秦永福当时还都在窑头居住,并未搬到圈里村。应该是清道光二十四年以后才迁居圈里村的。
1985年版《浚县志》第18页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我们窑头秦氏就是那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浚县的,这个在《浚县志》和秦少川墓表上均有记载。
本次修谱,喜逢盛世,全家族人又鼎力支持,我们不但修续好了秦氏家谱,还利用剩余资金建起了占地约900平方米“窑头秦氏文化广场”。由于本届理事会成员能力有限、德行不足,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并未完全同时具备,我们未能建起“秦氏祠堂”,望我族后人能人才辈出、孝亲敬祖,早日建成我们的“秦氏祠堂”。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