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一直是我辈修谱人员的最大难题,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结果还不能得到保证,让很多想要修谱的老师虽然怀有修谱之心,但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修谱。
寻根问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迁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辈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况等等。这些资料,一般是从家族老一辈族人口中,家族坟茔,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来搜集。
第二就是实地考察,虽然有口传资料,或者搜集的资料,但要想得到证实,必须要族人亲自到实地进行考察,询问,查阅当地的地方志,找寻同族分支等等。往往是出现一点线索,族人就要去当地进行考证,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很折磨人。
但锦秋文谱一直觉得,寻根问祖一定要有一个限度,不能一直的往上追溯。从现在大量的家谱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家谱的一世祖都是始迁祖或者是始迁祖往下的几代人。这就说明,从古代开始,编修家谱时,就已经有了一个范围,从始迁祖进行编修。锦秋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始迁祖所在的家族,资料不详,无法查找
编修家谱,在古代是有限制的和规矩的,宋朝以前,平民无法修谱;宋代以后,虽然修谱出现平民化,但一般家庭还是遵循“家族有当官、发财之人”的原则,家谱在古代有“光耀门楣”的作用,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
只有家族,才会修谱。而成为家族,一般来说,在古代是要经过好几代的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始迁祖是不会编修家谱的。
始迁祖,是从家族聚居地迁出的族人,在另一地繁衍生息,才能被称作始迁祖,就这意味着,如果两地相隔较远,始迁祖的后代族人,是无法知道始迁祖的祖根地是在何方的,只能通过从始迁祖的口中得知,但无法到祖根地去看望。
长此以往,祖根地的资料被一代代人遗忘,而到了编修家谱的那一代,几乎无法得知祖根地在何方,从而在家谱中,也就无法得知祖根地的信息,资料不详,无法查找。并且血缘关系,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一般来说,修谱的世代离始迁祖已经隔了好多代了,更不用说,始迁祖之前的祖根地的血缘亲情了。
二、始迁祖迁出祖根地,事出有因。
1、古代多战乱,当祖根地不够稳定,遭遇灾难的时候,族人就会大举迁徙到别处,以祖根地为原地,向四面八方迁徙,隐姓埋名得以生存。
2、或是始迁祖与家族发生矛盾,或是触犯家族家规,被赶出家族聚居地,无奈之下在外地发展。
对于寻根问祖来说,始迁祖和祖根地之间是一个断层,并且上世纪90年代,家谱资料大量消失,让家谱寻根问祖更加困难,因此寻根问祖和编修家谱寻到始迁祖已是极限。(说的不决定,肯定是有能往上追溯的事例的)。当然不包括有老谱的家族。但不可为了追溯到始迁祖就胡编乱造,追寻到始迁祖后五代以内都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毕竟资料有限,这种情况已经殊为不易。
如果非要追溯到祖根地,就需要做好准备,这个可能会耗时更长,所耗费的精力更多。如果是已经追寻到一世祖,并且有祖根地的信息和资料,就可以往上追溯,需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