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源|发展|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有着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幸福的寓意。

中秋节

中秋节来源

中秋节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

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君权神授”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除禁锢,君王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如此地位,是因为上天的恩赐,便把对太阳和月亮的好奇心,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敬畏”之心。在中秋节这天,郡望会组织祭祀之礼,不仅用来祈福,还会发放食物,凝聚人民群众。《礼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着月亮祈求福祉,这就是中秋节最原始的样子。

中秋节发展

汉朝时期,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赏月的习俗流行于世。在唐朝时期,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更是有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唐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到达一大城阙,横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对玄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娜多姿,随音乐翩翩舞于广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

回到皇宫以后,玄宗立即让人整理出一部优美动听的曲子,配上舞蹈,这便是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月宫从此也有“广寒宫”之称。

到了宋朝,中秋节的习俗已经是人尽皆知。《东京梦华录》有记载:中秋节当天,富贵人家在装饰华美的台榭赏月,,一般人家则赶去酒楼占好位子。四下音乐声沸腾,平民街巷里,儿童嬉戏通宵,闹市热闹非凡,一直开到天亮。

明朝时期,中秋节要在月下摆酒席,上供些果品、时令果鲜和月饼,人们拜月,焚烧月光纸,然后撤去供品,分给每一位家人。亲戚之间还要相互送月饼和果品。

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和中秋节莫不可分的月饼了。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古时也称“小饼”、“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嚼如月,中有酥和饴”。由此可见,宋朝的月饼当时已经是由酥油和糖制作的了。

从宋朝以后,中秋节吃月饼、互赠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中秋节

此外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

中秋观潮

观潮也是中秋节由来已久的习俗,在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中就有汉人热衷于中秋观潮的记载。到了北宋年间苏轼还写过观潮一诗《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玥,夜潮留向月中看。”到宋朝时期,观潮达到巅峰。到如今钱塘江大潮观潮的盛况依旧存在。

中秋节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如明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树”,“竖中秋”。

古人的中秋节,也很有趣。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